莊子(南華經)

知北遊

06-22(外篇15)

大雅講義 網_ http://www.jackwts.tw/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n1.2

【題解】
本篇是外篇的最後一篇,以篇首的三個字作為篇名。是一寓托的人名,北遊指向北方遊歷。在傳統的哲學體系中,北方被叫做指昏暗、幽遠,因此北方就是所謂不可知的地方。篇文認為是不可知的,因此開篇便預示了主題。本篇內容主要是在討論,一方面指出了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另一方面也論述了人對宇宙和外在事物應取的認識與態度。
全文自然分成十一個部分,第一部分至黃帝為知言,主要說明大道本不可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因為宇宙萬物原來都是聚則生散則死,萬物歸根結蒂乃是混的整體。第二部分至可以觀天矣,基第一部分的認識,進一步提出至人無為,大聖不作,一切觀于天地的主張,即一切順其自然。第三部分至彼何人哉,寫缺問道,借被衣之口描述寂志守神的體道之法。第四部分至又胡可得而有邪,寫舜與丞的對話,指出生命與子孫均不屬于自身,一切都是自然之氣的變化。第五部分至謂大得,通過老聃跟孔子的談話,描述大道存在的獨特方式,借以說明大道的特點。這一部分在全篇中處重要地位。第六部分至彼為積散非積散也,說明大道雖不可知卻無所不在對道的性質作了進一步的論述。第七部分至不遊乎太虛,借寓言人物的話,進一步指出道不可聞
(聽之無聲)不可見(視之無形)不可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特點。既然大道不具有形象性,當然也就不當名,不可言傳。第八部分至何從至此哉,寫的關系,的相對性仍是基,只有無無才是真正基。第九部分至物孰不資焉,寫捶製帶鉤的老人用心專一。第十部分至亦乃取于是者也通過道化了的孔子之口,討論宇宙的開始,提出無古無今,無始無終的觀點。餘下為第十一部分,寫孔子對顏淵的談話,討論變化與安變化,指出要無知無能去言去為
《知北遊》在外篇中具有重要地位,對了解《庄子》的哲學思想體系也較為重要。篇文所說的,是指對宇宙萬物的本原和本性的基本認識。篇文認為宇宙萬物源,包括人的生死也是出氣的聚散。篇文還認為具有整體性,無處不在但又不存在具體形象,貫穿萬物變化的始終。篇文看到了生與死、長壽與短命、光明與幽暗都具有相對性,既是對立的,又是相生、相互轉化的,這無疑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觀。但基宇宙萬物的整體性和同一性認識,篇文又認為是不可知的,反而不成其為是又滑向了不可知論,主張無為,順其自然,一切都有其自身的規律,不可改變,也不必去加以改變,這顯然又是唯心的了。
(中文百科)

 

´        篇旨(智者不言)_ 無為無謂才能體現大道的全真之美。大道是虛無的,只有不著一毫有為之跡的人才能得道。 ()

1.      北遊於玄水之上,登隱之丘,而適遭無為謂焉。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不得問,反於白水之南,登狐之上,而睹狂屈焉。以之言也問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不得問,反於帝宮,見黃帝而問焉。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邪?

(1.1)黃帝曰:「彼無為謂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今已為物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   [(ㄈㄣˊ)(ㄑㄩㄝˋ)所惡(ㄨˋ);;]

(1.2)謂黃帝曰:「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應我,非不應我,不知應我也。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我告,非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若知之,故不近?」黃帝曰:「彼其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聞之,以黃帝為知言  

 

˙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

[人的誕生]

..

 

´        篇旨_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從這些名句中可看出莊子的自然觀。 能悟本根者,必然是體察天道者。明此道理,必能仰觀天,俯察地,天何言哉!萬物生焉;地何言哉!萬物作焉。

2.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今彼神明至精,與彼百化,物己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六合為巨,未離其內;秋豪為小,待之成體。天下莫不浮,終身故;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可以觀於天矣。   [(ㄅㄧㄢˋ)(ㄏㄨㄣ);;]

˙     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今彼神明至精,與彼百化,物己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_ [所以至人順應自然無所作為,大聖也不會自造作,這是觀法於天地之緣故。也就是說這是對于天地作了深入細致的觀察。大道神明精妙(靈妙精純),參與宇宙萬物的千變萬化;萬物業已或死、或生、或方、或圓,卻沒有誰知曉變化的根本,一切都是那麽自然而然地,自古以來就自行存在]

˙  繫辭傳》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  《中庸》第22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_可參閱中庸講義【17-26-2122

 

´        篇旨(初生之犢)_ 道純真無知,如初生之犢,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只有無心的人,才能夠真正領悟虛無的大道。

3.      問道乎:「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言未卒,齧缺睡。被大說,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其實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   [(ㄋㄧㄝˋ)(ㄆㄧ)(ㄉㄨˊ)(ㄏㄞˊ)(ㄏㄨㄟˋ)]

 

´        篇旨(舜問於道)_ 大道生於無,處於虛,人們只能體悟,而不能據有,一切皆天地之陽氣也。

4.      舜問乎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ㄊㄨㄟˋ) (ㄕㄨㄟˋ)(ㄔㄨˋ)不知;;]

[身體是天地所寄託的形象]

 

´        篇旨(老聃論至道)_ 道體虛無,不可明言,但卻充滿於天地之間。

5.      孔子問於老聃曰:「今日,敢問至道。」老聃曰:「汝齊戒,疏(1)而心,澡雪(2)而精神,擊而知!夫道,窅(3)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夫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其來無迹,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邀於此者,四枝,思慮(4),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其應物無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淵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終則復始也,運量萬物而不,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此其道!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處於天地之直且為人,將反於宗自本觀之,生者,喑醷 (5)物也。雖有壽,相去幾何?須臾之說也足以為堯之是非!果 (6)有理,人倫雖難,所以相齒。聖人遭之而違,過之而不守。調而應之,德也;偶而應之,道也;帝之所興,王之所起也。   [(ㄓㄞ)(ㄩㄝˋ)(ㄆㄡˊ)(ㄧㄠˇ)(ㄒㄩㄣˊ)喑醷(ㄧㄣ  一ˋ)(ㄌㄨㄛˇ)]

(5.1)人生天地,若白駒之過,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解其天(7)墮其天袠,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形之形,形之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將至之所也,此眾人所同論也彼至則不論,論則不至。明見無值,辯不若默。道不可聞,聞不若塞。此謂大得。」   [(ㄌㄧㄡˊ)(ㄊㄠ)(ㄓˋ)(ㄨㄢˇ)]

˙  九竅:”即指人體的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前陰尿道和後陰肛門  出處:黃帝內經 素問·生氣通天論_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 漢典

˙  八竅:眼、耳、鼻、口為七竅,生殖孔、排泄孔合為一竅,共為八竅。

 

´        篇旨(每下愈況)_ 道無所不在,以螻蟻、稊稗、瓦、屎為例,說明大道無所不在。

6.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於監市履狶(8)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徧、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嘗相與游乎無何有之宮,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嘗相與無為乎!澹而靜乎莫而清乎!調而乎!寥已吾志,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來不知其所止,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彷徨乎馮閎 (9)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10),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   [稊稗(ㄊㄧˊ  ㄅㄞˋ)(ㄆㄧˋ)(ㄒㄧ)(ㄉㄢˋ)(ㄏㄨㄥˊ)大知(ㄓˋ)]

 

´        篇旨(論道非)_ 道非言之所得,唯在乎自得。大道虛無,不可言論,若強為稱呼,即失其真。

7.      荷甘神農同學於老龍吉。神農隱几闔戶晝,妸荷甘日中奓戶而入曰:「老龍死矣!」神農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曰:「天知予僻陋故棄予而死已矣夫子無所發予之狂言而死矣夫!」弇堈弔聞之,曰:「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焉。今於道,秋豪之端萬分未得處焉,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又況夫體道者乎!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   [()(ㄏㄜˊ)(ㄓㄚˋ)(ㄅㄛ)(一ˊ)弇堈(ㄧㄢˇ  ㄍㄤ)]

 

´        篇旨(泰清問道)_ 道不可聞見,不可言傳,不當命名。道是虛無的,不可聞不可見,不可言不可名。

(7.1)於是泰清問乎无窮曰:「子知道乎?」无窮曰:「吾不知。」又問乎無為,無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數乎?」曰:「有。」曰:「其數若何?」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若是,則無窮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知內矣,知之外矣。於是泰清(11)曰:「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不形乎!道不當名。」無始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道無問,問無應。無問問之,是問窮也;無應之,是無內也。以無內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太初,是以不過乎崑崙,不乎太虛。」

 

´        篇旨(有無之道)_ 道之無形,搏而不得,耳目之所不能見聞。只有絕對的虛無,才能體現真道。

8.      問乎無有:「夫子有乎?其無有乎?」光不得問,而孰視其狀貌,窅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光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也;及為無有矣,何從至此哉!」   [(ㄧㄠˇ);;]

 

´        篇旨(失豪芒)_ 體道聖人,無用無不用,故能成大用。

9.      大馬之捶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馬曰:「子巧?有道?」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於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而況乎無不用者乎!物孰不資焉!

˙  豪芒:唐寫本作芒,當從之。芒,之尖鋒也。

 

´        篇旨(愛人無己)_ 天地自然循環,生生不息,聖人愛人,永無休止,此法乎天地者也,(天地萬物,形形相,永無止息,但最初卻是由無形無跡的大道化育出來的。)

10.   冉求問於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猶今也。」冉求失問而退,明日復見,曰:「昔者吾問『未有天地可知邪?』夫子曰:『可。古猶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為不神者求邪?無古無今,無始無終。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冉求未對。仲尼曰:「已矣,未應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

˙  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_不是用生來生出一個死,不是用死來使生死去。死生是對待的嗎?死和生是一體的。

 

´        篇旨(化與不化)_ 聖人順應自然變化,不傷物,物亦不傷,無送無迎,隨物順化去言去為,從虛處體悟大道。

11.   顏淵問乎仲尼曰:「回嘗聞諸夫子曰:『無有所將,無有所迎。』回敢問其。」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與之相,必與之莫多韋氏之,黃帝之有虞氏之宮,湯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師,故以是非𩐋(12)也,而況今之人乎!聖人處物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山林皋壤(13)!使我欣欣然而樂樂未畢也,哀又繼之。哀樂之來,吾不能禦,其去能止。悲夫,世人直謂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能(14)而不能所不能。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為去為。齊知之所知,則淺矣。」   [(ㄒㄧ  ㄨㄟˊ)(ㄧㄡˋ)(ㄍㄠ)]

˙  無有所將,無有所迎。_不要對過去有所留戀,不要對未來有所期待。

˙  安化安不化,安與之相,必與之莫多_參與變化的物與不變化的道,兩者要相安無事,必須隨順自然。

˙  山林與臯壤與與我無親使我欣欣然而樂與【見江南藏本舊闕】。 ()

˙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道無形,萬物賴之而生,雖耳目所不能聞見,然充塞乎天地之間,上則為日星,下則為河。故道無所不在,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無不有道。失之則物滅,得之則物生,生聚死散,皆天地自然之道也。 資料來源:靝巨書局南華經)

 

參考:

(資料來源:漢點)

1:

1.洗滌;沐浴。 宋 郭若虛 《圖畫見聞志·紀藝中》:知微 凡畫聖像,必先齋戒疏,方始援筆。

2.特指烹茗。 唐 顏真卿 等《五言月夜啜茶聯句》:流華浄肌骨,疏瀹滌心原。

3.疏浚,疏通。《宋史·神宗紀二》:河 決害民田,所屬州縣疏,仍其稅,老幼疾病者振之。清 袁枚 《新齊諧·貓怪》:屋角有溝,久弗疏瀹。淫雨不止,水溢於堂。清 魏堃 《浚漕河篇》:一年疏瀹可十年,何必年年事調遣?

4.猶舒暢。 宋 劉 《述懷》詩:精神,激昂登文石。

2:

澡雪

1.洗滌使之清潔;洗滌。《文選·馬融<長笛賦>》:溉盥汙濊,澡雪垢滓矣。李善 注:澡,洗手也。《魏書·釋老志》: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宋 陸遊 《雨後極涼》詩:孰能痛澡雪,此道庶少進。  [蠲:音涓。【說文】馬,蟲也。  又潔也。【詩·小雅】吉爲饎。【周禮·天官·宮人】除其不]

2.引申為高潔。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其神思之澡雪,既至異於常人,則觀天然,自感神,凡萬之當其前,皆若有情而至可念也。

3.改正;洗雪。 宋 李綱 《宮詞謝表》:臣敢不澡雪前非,激昂晚節。《明史·甯王朱權傳》:宸潣 子 拱梃 上書為父澡雪,亦還爵。

3:

然:

1.精深貌;深遠貌。《莊子·知北遊》:夫道,窅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文選·傅亮<為宋公修張良廟教>》:若乃交神 圯上 ,道契 商洛 ,顯默之際,窅然難究;淵流浩瀁,莫測其端矣。張銑 注:籌策明默,窅然深遠,難以究探也。清 侯方域 《倪雲林<十萬圖>記》:若夫輕煙遠翠,掩映連絡斷續之際,津涯窅然者,《萬點青蓮圖》也。

2.猶悵然。《莊子·逍遙遊》:堯 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 藐姑射之山 , 水 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陸德明 釋文:窅然,猶悵然。《南史·梁紀上·武帝》:一駕 汾 陽,便有窅然之志;暫適 箕 嶺,即動讓王之心。胡韞玉 《雜詩答鈍庵》之三:芙蓉媚幽渚,芳菲散清曉;採之贈遠人,窅然喪塵擾。

3.岑寂貌。 唐 李景亮 《李章武傳》:視天欲明,急趨至角,即不復見,但空室然,寒燈半滅而已。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陸判》:半夜窺之,窅然已逝。

4.幽暗貌。嚴羽 《山居即事》詩:磵戶寂無人,松蘿窅然暝。[(jiàn  ㄐㄧㄢˋ) 古同“]

4:

達:通達。《莊子·知北遊》思慮達,耳目聰明。成玄英 疏:恂,通也……思慮通達,視聽聰明。宋 王安石《<詩義>序》內德純茂,則神罔時恫,外行恂達,則四方以無侮。宋 葉適《郭處士墓誌銘》孝慈友悌之行內合,博聞恂達之譽外昭。

5:

喑醷:氣結聚貌。《莊子·知北遊》自本觀之,生者,喑醷物也。陸德明 釋文: 郭 皆云:喑醷,聚氣貌。

6:

:瓜果的總稱。《易·說卦》為果孔穎達 疏:木實曰果,草實曰蓏。《漢書·地理志下》果蓏蠃蛤,食物常足。元 傅若金 《奉送達兼善禦史赴河南憲僉十二韻》古縣藤蘿碧,霜林果蓏紅。

7:

:謂天然的束縛。《莊子·知北遊》解其天,墮其天袠,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成玄英 疏:弢,囊藏也。明 唐順之 《祭丘思庵文》蓋 莊生 所云蒿目而憂世,決性命以饜富貴,此兩者皆謂之天弢,而子皆解之。[蒿目(1).極目遠望。《莊子·駢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之患。” (2).猶言蒿目時艱。《明史·職官志一》:“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間有賢輔,卒蒿目而不能救。”]

8:

:謂檢驗豬的肥瘦。亦比喻審察民情。《莊子·知北遊》正獲 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郭象 注:狶,大豕也。夫監市之履,以知其肥瘦者,愈履其難肥之處,愈知豕肥之要。宋 黃庭堅 《寄上叔父夷仲》詩之一:庖丁解牛妙世故,監市履狶知民心。清 惲敬 《上舉主笠帆先生書》茫茫千古,如驅羊,如履狶,如害馬,不力辯焉,則此事皆為謬種矣。

9:

馮閎:宏大、開《莊子·知北遊》彷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王先謙 《<莊子集釋>序》夫其遭世否塞,拯之末由,神徬徨乎馮閎,驗小大之無垠,究天地之終始,懼然而為是言也。

10:

衰殺

1.減縮。《墨子·備城門》:百步一櫳樅,起地高五丈三層,下廣,前面八尺,後十三尺,上稱議衰殺之。畢沅 校注:言稱此而議減其上。《新五代史·司天考》: 之曆法,總日纏差為盈縮二曆,分月離為遲疾二百四十八限,以考衰殺之漸。

2.老病。

衰落殺。《莊子·知北遊》: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成玄英 疏:老病為衰殺。郭沫若 《沸羹集·詩》:詩人的感覺是特別銳敏的,時代環境既衰殺,因此免不得梧桐一葉落而知秋了。

3.等差。 漢 王符 《潛夫論·班祿》:是以先聖籍田有制,供神有度,奉己有節,禮賢有數,上下大小,貴賤親疏,皆有等威,階級衰殺,各足祿其爵位。

11:

曰:_ 「中」,崔譔本作「」,卬通仰。  資料來源:靝巨書局南華經)

12:

𩐋 (ㄐㄧ)_參閱大宗師

13:

皋壤:亦作皐壤澤邊之地。《莊子·知北遊》山林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南朝 齊 謝朓 《拜中軍記室辭隋王箋》皐壤搖落,對之惆悵;歧路西東,或以歍唈。宋 王安石 《寄吳氏女子》詩:膏粱以晚食,安步而車軿。山泉皋壤間,適志多所經。金 元好問 《看山》詩:皋壤與山林,使我欣然歟。我生天地間,宿真廬。

14:

馬其昶(ㄔㄤˇ)曰:「案注以知與不知,能與不能並言,似能上衍『知』字。」資料來源:靝巨書局南華

袠:【說文】書衣也。同“”。“袠,囊也。”

解其天墮其天_喻世情的束縛。弓衣;袠,劍衣。

《莊子·知北游》“解其天,墮其天袠” 唐 成玄英 疏:“,囊藏也。袠,束囊也。言人執是競非,欣生惡死,故為生死束縛也。今既是非,忘於生死故墮解天然袠也。” 明 袁宗道 《李母壽序》:“吾固知太夫人者,不必飧露飲液,而自然出袠之外,直揖 金母 乎 瑤池 。

音咤(ㄓㄚˋ)。張也,開也。【莊子·知北遊】神農戸晝瞑,妸荷目奓戸而入。   (ㄔˇ):◎ 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