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雪

外物

06FF-26

大雅講義 網_ http://www.jackwts.tw/

 

天 人 合

首頁

物 我 同 體

 

n1

 

1.      外物不可故龍逢誅,比干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孝己憂而曾參悲。(呂註:凡非性命之情皆外物也,故不可。 ◎《口義》:桀紂之時,賢、奸皆不免,是不可必也。萇弘被放歸蜀,刳腸而死,蜀人以匱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晉元帝託糧運不至而殺其臣,其血逆柱而上。齊以明光之識殺斛律光,其血在地,去之不滅。亦此類也。孝己,殷高宗子,見逐於後母。曾參芸瓜斷根,大杖幾死。皆以孝而害身。是外物不可必也。 ◎碧虛:以仁義為可則夷、齊不餓死;以知為可,則比干不剖心;以忠為可則伍員、萇弘不遭戮矣。此忠賢奸佞兩陷而不可逃也。)木與木相摩則[510/626]然,金與火相守則流。(《口義》:木本無火,相摩而生。金本至,火煉之而流。皆言其不可。 ◎碧虛伍員、萇弘知事君盡忠,而不知逆君之致禍;孝己、曾參知事親盡孝,而不知親嫌而致憂。皆未明外物不可必之知理也惡來順紂,同孽相濟而不免,猶木之相摩;龍、比逆,善惡異幸而遭猶金火相守也。 ◎此段論造化,以及人事。)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絯,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束也。《天地篇》「方且為物」,是牽絆不解之意。此「大」,蓋氣不舒而紛亂也。 ◎碧虛陰陽錯行,與天地大;忠臣孝子被刑,則國家傾覆。忠孝臣子之所當盡也幸而遇頑父,逆理暴虐,猶水中有火,乃大槐。 ◎《循本》:雨而雷霆,乃水中有火,雷火又木。獨言「槐」者,以槐為取火之木也。)有甚憂兩陷而無所逃,螴蜳不得成,心若縣於天地之慰暋沉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眾人焚和。(按:兩陷,如忠、賢好,兩皆不免是也。 ◎《循本》:此下言人心之火,亦有甚憂其兩陷,如前言木與木相摩、金與火相守者,而卒不能逃,以其心之不能忘利害也。螴蜳,蟲起而未貌。迷昧而事不得成如此也。事不得成,而心若懸係於天地之間。,鬱抑也。悶亂也也。屯,結[511/626]也。有此數者之病,利害相摩,則心之生火愈多不止,如水中之火,暫時然也,眾人皆以此而其性之。 ◎獨:遂意則乖意則暋亦通)月固不勝火,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呂註:雖清明之性如月,不足勝和之火。此皆出於有心,僓然則縱心。而至於無心,道盡於此矣。,順也。 ◎《循本》:天理之微,不足以當人於是斯道僓然而喪。 ◎按:《循本》之說與「於是乎」語氣較合。「然」,衰之意。道盡:謂生生之道無復存也。)

 [(ㄐㄧ)(ㄔㄤˊ)(ㄕㄨˇ)(ㄏㄞˋ)音駭(ㄏㄨㄞˊ)螴蜳(ㄔㄣˊ  ㄉㄨㄣ)(ㄇㄧㄣˊ)(ㄓㄨㄣ)(ㄊㄨㄟˊ),音頹]

˙    音敦。【類篇】螴蜳,氣不安定也。【莊子·外物篇】螴蜳不得成。

˙    (ㄕㄚˋ)(1) 敗落。庭樹日衰颯,風霜未雲已——· 張九齡《登古陽雲台》。   (2) 意氣消;頹廢失落。 _精神衰

 

2.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說苑》作魏文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舊註:邑金,采邑之租金。)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褚云:「王」當是「土」字。)激西之水而迎子,可乎?』(鲋,《廣雅》云:「鰿。」波臣,猶水官)鮒魚忿[512/626]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常相與者,謂水也。然活耳,若然則可活也)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枯魚,乾魚也。 ◎呂註:莊子貸粟,明養生者止於活身,而不有餘。)

  [(ㄙㄨˋ)(ㄔㄜˋ)(ㄈㄨˋ)鰿(ㄐㄧˋ)]

˙    采邑:(1)封建領主所據有的莊園,通常有圍牆,包括領主住所(如城堡)及周圍佃農村舍。  (2)古代諸侯分封給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   (3) 古代君主或諸侯分給臣下或部將的領地。   (4) 指的是古代國君封賜給卿大夫作為祿的田,也叫“采地”、“封邑”、“食邑”。中國盛行周朝,西歐於中世紀實行。   © 汉典

˙    鰿(ㄐㄧˋ)【博雅】鰿,鮒也。【楚辭·大招】煎鰿𦞦雀。【註】鮒也。【類篇】小魚也。今鯽魚。

 

3.    任公子為大,五十以為(,大黑綸也。,犍牛也。)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錎沒而下,揚而奮,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鬼神,憚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而之,自制河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已而後世(」同)說之徒,皆驚而相告也。(舊說:才,評論人才也。說,誦說往事也。 ◎:此段喻存心遠大者,所得雖遲,而驚動天下,天下均被其澤也。後世驚而相告,言得志於天下,傳名於後世,古伊尹、太公之徒是也。)夫揭竿累(累,小繩綸也。)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513/626]縣令,(懸令,猶賞格。,求合所示之格令也)其於大達亦遠矣。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其不可與經於亦遠矣。(呂註:任氏釣魚,明經世者志於大成,而不期近效。 ◎須溪:兩段皆從外物上反覆。上段言志士之命,或僅奇於少許;此言志士之志,將有待乎無者也。)

 [(ㄖㄣˊ)公子(ㄐㄧㄝˋ)音界(ㄐㄧㄢ)(ㄍㄨㄟˋ)(ㄒㄧㄢˋ)音陷(ㄨˋ)(ㄑㄧˊ)(ㄇㄡˊ)離而(ㄒㄧˊ),音昔(ㄑㄩㄢˊ)竿累(ㄌㄟˋ)(ㄉㄨˊ)(ㄋㄧˊ)]

˙    犍牛:閹割過的公牛。較為馴順,容易駕禦。

˙    制河即浙河(浙江)

 

4.    儒以詩禮發(呂註:小人之儒,盜先王之言以濟其不義,何以異此? ◎按:發端奇警)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舊註:自上傳語於下曰臚,事暗指發冢。)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於陵。生布施,死何含珠為?』接其鬢,,儒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壓,一指按也頤下毛也。 ◎按:設為儒而盜者問答,大儒問曰:東方日將出矣,所發之何所有?小儒對曰:未裭死者之衣,先見其口中有珠,且引《詩》以譏死者曰:青青之麥,生於陵,自古墓無長存,轉窀穸之地已為麥秀之墟矣,爾生布施,死而含珠,豈可保耶!由是小儒引其鬢,壓其,而大儒以金椎挖其頤,開其口,恤其骸骨之狼藉也,但恐傷其口中之珠耳。儒之用《詩》《禮》如此,服古何益哉)

 [(ㄓㄨㄥˇ)(ㄌㄨˊ )(ㄖㄨˊ)(ㄆㄛ)(ㄅㄧㄣˋ)(ㄏㄨㄟˋ)(ㄔㄨㄟˊ)]

˙    :下巴上的鬍鬚。    古同“”。

5.    [514/626]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於彼,修上而趨下,末而後耳,視若營四海,不知其誰氏之子。」(《循本》:修上,上身長也;趨下,下狹也。所謂「腰以下不及禹三寸」。末,微也;末背微曲也。後耳,面前視之不見耳也。 ◎按:視若營四海,觀其神之所矚,而知其念慮之所營者大也。)老萊子曰:「是丘也。召而來。」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與汝容知。斯為君子矣。」(《循本》:躬,身自矜持。容知,飾外貌以求知。 ◎按:去之,即「絕聖棄知」也。)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問曰:「業可得進乎?」(問去矜、去知之後,更有進修之業否?)萊子曰:「夫不忍一世之傷而萬世之患,(《循本》:,放不顧也。 ◎按:不忍一世之傷而經營以救之,會不知聖人生而大盜起,一時之利實萬世之害,是然不顧,貽患於無窮也。)抑固窶邪,亡其略弗及邪?(補註:抑汝固貧窶而為此耶?毋乃失其智略而不及慮此耶?)惠以歡為,終身之醜,中民之行進焉耳,(《循本》:惠,順也。順從人意,以成歡愛,而不知其萬世之患,故曰「惠以歡為」。是乃終身之醜,不過尋常人之行[515/626]進於此耳。)相引以,相結以隱。(相引,導以名聲,相約結以昏蔽而已。隱,昏蔽也)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循本》:仲尼每稱堯非桀,故教之曰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毀譽之兩忘也若反背此理,吾非傷害也;若妄動,無非邪也。)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載焉終爾!」(《合參》:聖人舉事躊躇,若不得已而應,是以每有成功。要當付之無心,不可載而有之也。奈何經營遺,常載之於心焉?則終未免於躬自矜持耳。果能去矜棄智,而天下大治矣,業豈有進於此者乎)

 [(ㄘㄨˋ)(ㄌㄡˊ)(ㄘㄨˋ)(ㄠˊ)(ㄐㄩˋ)躊躇(ㄔㄡˊ  ㄔㄨˊ)]

˙    絕聖棄知_ 另可參閱18道德經講義18-25-19【慧命補給站大雅講義

 

6.    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髮闚阿門,(阿門,旁門也。):「予自宰路之淵,予為清江使河伯之所,漁者余且得予。」(宰路,淵名余且,《史記》作「豫且」,漁人之名也。 ◎(1)然而起,《左傳》紀夢之筆似之)元君覺,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君曰:「漁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且會朝。」明日,且朝。君曰:「漁何得?」對曰:「之網得白龜焉,其圓五尺。」君曰[516/626]獻若之龜。」龜至,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卜之,曰:「殺龜以卜,吉。」乃龜,七十二鑽而無(鑽,刺也。筴音策,卜也。無遺,不失也)仲尼曰:「神龜能見夢於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網;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筴,不能避刳腸之患。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呂註龜有知不能免患,有神而不能避網,是為有所困、有所不及。為道者所以絕聖去知也。)雖有至知,萬人謀之。魚不畏網而畏鵜鶘。(人雖有過人之知,而萬人謀之,則不勝眾,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矣。魚之死於網常多於鵜鶘,若不畏網而畏鵜鶘,則免於鵜鶘者又難逃乎網矣。是人與物,智皆有所不及防也,知豈足恃乎)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由此觀之,知之為累甚矣。故人惟去其小知而大知明,惟不其善而自無不善。知又何足恃哉)嬰兒生,無石(古與「碩」通)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觀於嬰兒之生)

 [(ㄎㄨㄟ)會朝(ㄔㄠˊ)(ㄎㄨ)(ㄘㄜˋ)鵜鶘(ㄊㄧˊ  ㄏㄨˊ)]

˙    (1)_ 」字不清,千頃堂本作「吹」,恐非。

 

7.    [517/626]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惠子謂莊子所言無用,莊子謂必無用乃為有用也。)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地大無不載,而人之藉地以載身者,容足之外,即為無用矣。)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以地之大言之,容足外既為無用,則以地之厚言之,置足於地之上,其足之所踐者,實載乎足耳。若在地之下,而墊積之至於黃泉,在人不又為無用之土乎? ◎舊廁足,置足也。致,至也。)惠子曰:「無用。」(足履地上,地下之土,足所不及,固無用也。)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足之所不及即為無用,然非於足之所不及,墊之極厚,下至黃泉,則足之者薄而必陷矣。惟有墊於足之所不及者,乃可載乎足也。無用之為用豈不較然明哉矜聖知以為有用者,亦猶容足之地耳。非有絕聖棄知者為無用之用,彼又烏能持載不敝耶?)

 

8.    莊子曰:「人有能遊,且得不遊乎?人而不能遊,且得遊乎(遊者,無人而自得之意。隨身心之所之,無往不適也。此四句虛含下意,「不能遊」即下文「流通」、「決絕」者是,「能遊」即下文「不[518516同;519517][520/626]」、「不失」者是。)夫流遁之志,決絕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呂云:流遁之志,因俗而為卑;決絕之行,離世而為高。皆非至知厚德之任。 ◎按:流遁者,同流合污,而油不恭之甚者也;決絕者,不可一世,而望望以去,之甚者也。二者皆各執一偏,非知至德厚之所為也。豈知天下事固不可執著)覆墜而不反,火馳而不顧,(事之隨時變遷,不可執定,如覆墜之物,一往而不復反;如火馳之急,既去而不回顧。豈有守其故常而不易者哉)雖相與為君臣,時也,易世而無以相賤,故曰:『至人不留行焉。』(唐荊川名分莫嚴於君臣,易則變,其他道理!豈可耶?只是借此為「至人不留行」引起耳。「不留行」即「無住著」,浮屠不三宿桑下蓋此意。 ◎呂註:有至知厚德者,卑不為流遁,高不為決絕,惟道之從而已。故「至人不留行」,無轍迹也。)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且以韋氏之流,觀今之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遊於而不順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學,承意彼。(:波,高下貌。 ◎參郭註:古非獨尊,今非獨,而學者遵古而卑今,失其厚矣,是其末流之失也。且以皇視帝,則帝[521/626]變矣;以帝視王,則王又遞變。由上古以遞觀至今夫孰能守其故常,不如水波之遞高遞下者,惟至人當時應,所在為正,故曰「遊於而不」。本無我,我何失焉?故曰「順人而不失己」。教因彼性,非強之以我所學也,故曰「彼教不學」,此所以遊於而不也。隨意承順,非違心以順彼志也,故曰「承意彼」,此所以順人而不失己也。)

˙    望望:1.失望、慚愧的樣子。孟子.公孫:「推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焉。」   1.依戀的樣子。禮記.問喪:「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及也。」   © 汉典

˙    三宿:1.進爵三次。 2.猶言三日;三夜。謂時間較久。孟子.公孫t:"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趙岐注:"留於晝三日,怪其淹久"唐白居易《答微之詠懷見寄》詩:"二年並床三宿話平生。"佛教有出家人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戀之說見《四十二章經》。

 

9.    目徹為明,耳徹為聰,鼻徹為顫,口徹為甘,心徹為知,知徹為德。凡道不哽而不止眾害生(《副墨》:目蔽於色則不明,耳亂於聲則聰,鼻奪於臭則不顫,口嗛於味則不甘,心起於識則不知。知有分別,非德知。此六根之六塵,必徹而淨之,然後復其本然之靈覺。六根門頭頭頭是障,雖下幾「徹」字,實則一了百當,一處徹則處處皆徹矣。所以道不欲不徹則自為外物所。如人之哽者,哽而不已則眾害生之。 ◎《循本》:咽也也。足不良於行,如被人跈踐也。足三陰之脈,皆起於足指而上循喉嚨。邪氣經絡而行,故哽前不止則變為足病也。足病則眾害皆生,不哽與矣。以喻道不欲塞,塞則其病如是也。 ◎按:此解甚確。但「道不欲」,「道」字似即指氣道而言。咽膈也)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522/626]穿之,日夜無降,人則顧塞其竇。(《循本》:殷,盛也。又言物之有知者,恃其息之流通此身故也。其息之不盛者,非天使然。天之生人,穿其孔竅,氣日夜運行,無有止息。顧人以聲色臭味自塞其竇耳。人身中之息皆自下而升,若降而不升則死矣。此借息以為心之喻。)胞有重閬,心有天遊。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谿;心無天遊,則六鑿相大林丘山之善於人也,亦神者不勝。(《循本》:閬音限;重,重門限也。 ◎按:舊:胞,腹中胎也。人生之始,初結胚胎時,氣息自通,而渾淪無缺如室之有門戶可通出入,卻有重以限之也。人心之體,雖不離於形器,而靈瑩之用,實超出塵之表,直與造物者遊也。 ◎《合參》:胞則有,心則有天遊若室無空虛之處,以別處尊卑,則婦姑瀆而勃谿爭處矣。心無天然遊衍之處,以超出乎塵垢,則耳目口鼻心知六者,皆於物感人為,情欲鬥爭,而本體為所攘奪矣。人誠知所謂天遊,則一室非小,六合非大,欣厭之情,無所動於中,為其精神廣大足以勝之也。若乍睹乎大林邱山而善之者,亦緣其平日胸次窄隘,精神不足以勝之。故遂以為天下之大觀,而沾沾然喜之也。)

 [鼻徹為顫(ㄕㄢ),音(ㄋㄧㄢˇ),音(一ㄢ)(ㄓㄨㄥˋ  ㄌㄤˇ)(ㄞˋ)谿(ㄒㄧ)]

˙    本段另可參閱_18道德經講義_18-18-12【慧命補給站大雅講義

˙    音撚(ㄋㄧㄢˇ)。與蹨同。【玉篇】蹈也。【類篇】逐也。【莊子·外物篇】哽而不止則跈。【音義】踐也。本或作蹍。

˙    又哽咽,悲塞也。【莊子·外物篇】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正韻】與梗同。

˙    空曠。《莊子·外物》:「胞有重,心有天遊。」唐·成玄英·疏:「,空也。言人腹內空虛故容藏胃,藏胃空虛,故通氣液。」

˙    :塵埃。 【韓愈·秋雨聯句】幽泥化輕壒。

 

10.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謀知出[523/626]乎爭,柴生乎守,官事果乎眾宜(《合參》:德本在內,因名聲而溢;名本彰,因表暴而溢。溢者,如水之濫而出也。謀何自起,因急而考;知何自生,因爭而出。,考也。,急也。柴,即《天地篇》「柴柵」之義。官司屯守之處,豎柴柵以為衛。柴柵本不立,生於官司之所守;事本無固,必因眾人之所宜。遂果決行之,皆失其自然者也。 ◎方思善云:此皆以物勝其神,以賊襲其虛者也。)春雨日時,草木怒生,銚鎒於是乎始修,草木之到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然。(方春而雨日應時,猶言「雨時若」也。物時至則生,鐞不能遏,何者?其天遂也天遂則者可植,以比天遊,則穿者無降。善養物者守根,善養生者守息,此至人之所以貴天遊也) 

 [(ㄒㄧㄢˊ)音賢銚鎒(ㄧㄠˊ  ㄋㄡˋ)]

 

11.  可以補病,眥𡟬可以休老,寧可以止遽。雖然,若是,者之也,非者之所未嘗過而問焉。(獨「靜然」作「靜默」。《筆乘》𡟬,蓋養生家之術耳。 ◎按:《真誥》:時以手按目四令見光分明。是檢眼神之道,久為之,見百靈。老形之兆,發於目。被𡟬縐紋,可以沐浴老容。 ◎病而補之,老而休之,而止之,未免有事,猶是老者之,而非者之所。若者,行所無事,則[524/626]自然不病、不老、不,又何必過而問其補之、休之、止之之術乎)聖人之所以駴(同「駭」)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賢人所以駴世,聖人未嘗過而問焉;君子所以國,賢人未嘗過而問焉;小人所以合時,君子未嘗過而問焉。(者,聖而不可知之神人也。 ◎呂云:神人、聖人,不可者迹;賢人、君子,不同者才;君子、小人,則有義利之分矣。 ◎按:駭者,所為異人,令人驚為神奇也。合時者,當時以異說為神奇,隨聲附和,而與之合,《天下篇》所言「與惠施相應無窮」者是也。)

 [𡟬(ㄗˋ  ㄇㄧㄝˋ)(一ˋ)(ㄏㄞˋ)]

˙    𡟬又與搣通。按也,摩也。【莊子·外物篇】眥𡟬可以休老。【註】以兩手按目之四眥,令眼神光明。按𡟬皺紋,可以沐浴老容。

˙    百靈:百神。隋書.卷.高祖紀下:「事上帝而理兆人,和百靈而利萬物。」   © 汉典

 

12. 演門(宋城門名)有親死者以善毀,爵為官師,其黨人毀而死者半。堯與許由天下,許由逃之;湯與務光怒之,紀他聞之,弟子而水,諸侯之,三年,申徒狄因以()河。(,古「蹲」字。僵也,頓也。 ◎注:官司之勸,其黨至於毀死。許由之逃,其徒至於路河,殉迹之弊至此。 ◎此失真傷性之仁義也。)

 [(ㄔㄨㄣ)(ㄑㄩㄣ)(ㄎㄨㄢˇ)音款(ㄅㄛˊ)]

˙    又【集韻】租昆切,音尊。蹲也。【史記·貨殖傳】下有踆鴟。【註】徐廣曰:蹲古作踆。【莊子·外物篇】帥弟子而踆於窾水。【音義】字林云:踆,古蹲字。【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註】踆,猶蹲。

 

13. [525/626]者所以在魚,得魚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香草,可以魚。一云也。蹄,兔也,係其腳,故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在,猶「載」也。 ◎注:莊子後世得其言而昧其所以言,故卒之以荃蹄之喻,學者忘言以究其意也。)   [(ㄑㄩㄢˊ)(ㄙˋ)(ㄐㄩ)]

.

 

 

參考:

 

 

  莊子貸粟,明養生者止於活身,而不有餘。

  養物者守根,善養生者守息

 

◎孔子家語 -> 困誓_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獨立東郭門外,或人謂子貢曰:「東門外有一人焉,其長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顙,其頭似堯,其頸似皋繇其肩似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然如喪家之狗。」子貢以告。孔子欣然而曰:「形狀未也,如喪家之狗,然乎哉然乎哉!」(Source: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公元前492年,孔子在鄭國時,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鄭國有人對孔子學生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個人的)外形、相貌,是不重要的。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史公司馬遷筆下詳實的刻畫出:一位60歲的老人周遊列國所遭到的種種不幸中的一件。現在看來,兩位大家都是愛旅遊的,前者是傳播者像個沒工資的導遊,後者是收集者像個瘋狂記者。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zg639o3.html )

 

有用之物,假無用成功:惠子認為莊子之言為無用,而不知無用正可為大用。

 

下三宿 (網路資料)

【典源】《後漢書·襄楷列傳》: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 ·李賢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經三宿便即移去,示無愛戀之心也。

【今譯】 僧人在一棵桑樹下面休息,不到三宿就遷移,以免時間長,對桑樹產生眷顧之情。

【釋義】 後以此典形容對世間事物有所顧戀,未能脫去凡俗之心。

(國學大師)

 

◎宋.蘇軾《別黃州》詩:桑下豈無三宿戀,樽前聊與一身歸。正表現出詩人對黃州戀戀不捨的情懷。

 

足三陰之脈 (陰陽,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