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錄-卷十四
聖賢氣象(總論聖賢) |
07-14 |
大雅講義
網址_ http://www.jackwts.tw/ |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共二十六條)n1.1
1. 2. 仲尼,元氣(註1)也。顏子,春生也。孟子,並秋殺盡見。仲尼無所不包,顏子視「不違如愚」之學於後世,有自然之和氣,不言而化者也。孟子則露其材,蓋亦時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顏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巖巖之氣象也,觀其言皆可見之矣。仲尼無跡,顏子微有跡,孟子其跡著(ㄓㄨˋ)。孔子儘是明快人,顏子儘豈弟(ㄎㄞˇ ㄊㄧˋ) (註2),孟子儘雄辯。 3. 曾子傳聖人學,其德後來不可測,安知其不至聖人?如言「吾得正而斃」。且休理會文字,只看他氣象極好,被他所見處大。後人雖有好言語,只被氣象卑,終不類道。 4. 傳經為難。如聖人之後,才百年,傳之已差。聖人之學,若非子思、孟子,則幾乎息矣。道何嘗息?只是人不由之。「道非亡也,幽厲不由也。」(註3) 5. 荀卿才高,其過多。揚雄才短,其過少。 6. 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揚子雖少過,然已自不識性,更說甚道?(註4) 7. 董仲舒曰:「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此董子所以度越諸子。 8. 漢儒如毛萇(ㄔㄤˊ)、董仲舒,最得聖賢之意,然見道不甚分明。下此即至揚雄,規模又窄狹矣。 9. 林希謂揚雄為祿隱。揚雄,後人只為見他著書,便須要做他是。怎生做得是? 10. 孔明有王佐之心,道則未盡。王者如天地之無私心焉,行一不義而得天下不為。孔明必求有成而取 劉璋。聖人寧無成耳,此不可為也。若劉表 子 琮(ㄘㄨㄥˊ)將為曹公所並,取而興劉氏可也。 11. 諸葛武侯有儒者氣象。 12. 孔明庶幾禮樂。 13. 文中子本是一隱君子,世人往往得其議論,附會成書,其間極有格言,荀、揚道不到處。 14. 韓愈亦近世豪傑之士,如〈原道〉中,言語雖有病,然自孟子而後,能將許大見識尋求者,才見此人。至如斷曰:「孟子醇乎醇」,又曰:「旬與揚,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若不是他見得,豈千餘年後,便能斷得如此分明! 15. 學本是修德。有德然後有言。退之 卻倒學了。因學文日求所未至,遂有所得。如曰:「軻之死,不得其傳」,似此言語,非是蹈襲前人,又非鑿空撰得出。必有所見。若無所見,不知言所傳者何事。(註5) 16. 周茂叔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其為政,精密嚴恕,務盡道理。 [霽(ㄐㄧˋ)] 17. (17.1)先生為學,自十五六時,聞汝南周茂叔論道,遂厭科舉之業,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氾濫於諸家,出入於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知盡性至命,必本於孝悌;窮神知化,由通於禮樂(註6)。辨異端似是之非,開百代未明之惑。秦漢而下,未有臻(ㄓㄣ)斯理也。謂孟子沒(ㄇㄛˋ),而聖學不傳,以興起斯文為己任。其言曰:「道之不明,異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難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自謂之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務成物。言為無不周遍,實則外於倫理。窮深極微,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天下之學,非淺陋固滯,則必入於此。自道之不明也,邪誕妖異之說競起,塗生民之耳目,溺天下於污濁。雖高才明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是皆正路之蓁蕪(ㄓㄣ ㄨˊ),聖門之蔽塞,闢之而後可以入道。」 (17.2)先生進將覺斯人,退將明之書。不幸早世,皆未及也。其辨析精微,稍見於世者,學者之所傳耳。先生之門,學者多矣。先生之言平易易知,賢愚皆獲其益,如群飲於河,各充其量。先生教人,自致知至於知止,誠意至於平天下,灑掃應對至於窮理盡性,循循有序。病世之學者,捨近而趨遠,處下而闚高。所以輕自大而卒無得也。
[闚(ㄎㄨㄟ)]
(17-3) 先生接物,辨而不間,感而能通;教人而人易從,怒人而人不怨。賢愚善惡,咸得其心。狡偽者獻其誠,暴慢者致其恭。聞風者誠服,覿德者心醉。雖小人以趨向之異,顧於利害,時見排斥,推而省其私,未有不以先生為君子也。先生為政,治惡以寬,處煩以裕。當法令繁密之際,未嘗從眾為應文逃責之事。人皆病於拘礙,而先生處之綽然。眾憂以為甚難,而先生為之沛然。雖當倉卒,不動聲色。方監司競為嚴急之時,其待先生率皆寬厚。設施之際,有所賴焉。先生所為綱條法度,人可效而為也。至其道之而從,動之而和;不求物而物應,未施信而民信,則人不可及也。 [覿(ㄉㄧˊ);綽(ㄔㄨㄛˋ);;] 18. 明道先生曰: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問之,云:「與自家意思一般。」(註7) 19. 張子厚聞生皇子,喜甚。見餓莩(ㄆㄧㄠˇ)者,食便不美。 20. 伯淳 嘗與 子厚在興國寺講論終日,而曰:「不知舊日曾有甚人於此處講此事?」 21. 謝顯道云: 22. 侯師聖云:「朱公掞(一ㄢˇ)見明道于汝,歸謂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個月。』」游、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23. 劉安禮云: 24. 呂與叔 撰〈 25. 呂與叔撰〈橫渠先生行狀〉云:康定(註8)用兵時,先生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許,上書謁范文正公。公知其遠器,欲成就之,乃責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於兵?」因勸讀《中庸》。先生讀其書,雖愛之,猶以為未足。於是又訪諸釋老之書。累年,盡究其說。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嘉祐初,見程伯淳、正叔於京師,共語道學之要。先生渙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於是盡棄異學,淳如也(註9)。 (25.1)晚自崇文移疾西歸,橫渠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ㄓˋ)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學者有問,多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學必如聖人而後已,聞者莫不動心有進。嘗謂門人曰:「吾學既得於心,則脩其辭;命辭無差,然後斷事;斷事無失,吾乃沛然。精義入神者,豫而已矣(註10)。」先生氣質剛毅,德成貌嚴,然與人居,久而日親。其治家接物,大要正己以感人,人未之信,反躬自治,不以語人。雖有未諭(ㄩˋ),安行而無悔。故識與不識,聞風而畏。非其義也,不敢以一毫及之。 26. 橫渠先生曰:二程從十四五時,便脫然欲學聖人。 .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
參考: |
(資料來源:三民書局近思錄課本張京華注釋) |
註1_ |
元氣:生成天地陰陽四時的太和之氣。張伯行:「夫子陰陽合德,不剛不柔,太和充滿,眾理淵涵,如一元之氣,渾淪溥博,自然而然,無二無間。」 |
註2_ |
豈弟,同「愷悌」. 豈:和樂. 弟:謙遜.平易近人. |
註3_ |
【語譯】傳承經典很難,譬如孔子之後,才過了一百年,傳承得已經很差了。孔子的學問,如果不是子思與孟子,就差不多要熄滅了。「道」什麼時候熄滅過?只因為人們沒有循著它去做。如董仲舒所說:「道並沒有消失,只因為周幽王與周厲王沒有去推行。」 1. 道何嘗息?只是人不由之: (1) 「道」什麼時候熄滅過?只因人類不在上面行走。(三民書局近思錄課本張京華) (2) 其實,大道並沒有消失,只是人們沒有循著它去做.(商務書局近思錄課本古清美) 2. 《漢書·藝文志》說:『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六經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般。 (資料來源:三民書局近思錄課本張京華注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 |
註4_ |
1. 人性:(參閱中庸講義 (1)
原性:是天賦.是虛靈不昧.具備衆理,來應萬事. 我們原性被矇昧,流露不出來.我們常說,本來的面目為什麼會消失呢. (2)
質性:(是前世的業障).前世雖盡,但是所造業未受果.(尚未受到懲罰.)
帶業往生,業業相纏,就變成氣稟所拘於未生之前. • 業_ 口業(講人家的是是非非,長長短短,批評東,批評西.) ,殺業.
(業由功德來抵).
• 造業_ 假使歷千萬劫,你所造的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3)
習性:感情所發生的情慾. 物質有物慾. • 所以氣稟拘於未生之前,物慾敝於旣生之後,與環境同步.卽被環境所習染、污染. • 我們要率性,偏偏我們的本性有原性、質性、習性,又偏偏誤認任性為率性. (4)
任性:放任妄為,不計後果. • 在道場很多是任性的,談論是非,批評別人.修道不率性,是不能成道的. ˙質性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今天修道沒有好好的把「天命之謂性」抓的很緊,是率不出來的. |
二.
(參閱道德經講義18-16-10) 「氣」,人有兩種_ …… |
|
註5_ |
張伯行:「德,本也。文,末也。古之學者務修德而已,德積於中,文自見於外,所謂有德者必有言。...」 |
註6_ |
知盡性至命,必本於孝悌;窮神知化,由通於禮樂_ 1.
:他了解要窮究性命之學的微妙,必須要以踐行孝悌之道為本;要領悟天地鬼神和陰陽變化的道理,必須通曉禮樂的精神。 2.
:懂得窮究本性直到了解天命,一定要基於孝悌;懂得窮極細微的神妙,知曉變化的規律,是出於對禮樂的通曉。 |
註7_ |
1.
儒家講仁義、講天理、講誠心,說到底只是一個「生生不息」。這段話中所說周敦頤不除窗前草的真實故事,表達了他內心意願與外界情景的契合,而窗前之草雖然微弱,卻完全體現著天理的周流貫通。程頤說:「動物有知,植物無知,其性自異,但賦形於天地,其理則一。」(三民書局近思錄課本張京華注釋) 2.
「自家意思」:自己心裡的感覺。這裡是說,窗前的綠草,在他看來,就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表現。體會這種盈盈生意,就同時體會著天地造化之仁。(台灣商務書局近思錄課本古清美註釋) |
註8_ |
康定:宋仁宗年號,北宋康定元年(西元1040). |
註9_ |
淳如也:淳同「純」、「醇」。水純為淳,絲純為純,酒純為醇。 |
註10_ |
精義入神者,豫而已矣_ (資料來源:台灣商務書局近思錄課本古清美註釋) 1.
豫:有所準備為豫。這裡是指已經用心做過了很多功夫。 2.
因此義理之所以能夠精微完密至於神妙之境,都是無盡的功夫努力所成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