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經

09FF03-A

大雅講義 網_ http://www.jackwts.tw/

 

太極  乾元  兩儀   

首頁

四象 五行 八卦 

 

n

*內文標點,謹供參考。 (𤣥)太玄經云 胡一桂《周易啓蒙翼傳外篇》

 

《太玄經》者,新莽大夫揚雄之所作,以擬易者也。其畫四,以方州部家為次,自上而下,最上一畫為方〈一長畫為一方,二短畫為二方,三短畫為三方,州部家皆然〉,第二畫為州,第三畫為部,最下第四畫為家。毎四畫為一首,一元生三方,三方生九州,九州生二十七部,二十七部生八十一家,而成八十一首。首各有名,以擬易六十四卦。每首雖四畫,而贊則有九。以初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65/212] 七、次八、上九為次,而分水火木金土、一六水、二七火、三八木、四九金、五土。每首九贊,八十一首共七百二十九贊。末一首上九後獨增踦嬴二贊,以擬易之三百八十四爻〈策數直日詳具于後〉,首之下各有辭〈宋政和七年,許良肱上《太玄》,每首之下又增首測一卷,以擬《大象》。今分附逐首之下〉。贊亦各有辭,贊下又各有測辭,以擬爻之《小象》。又有元文,以擬《文言》。有元〈力支反,分也,張也,與離字同韻〉,元瑩元棿〈魚稽切,與輗同,車木也〉,元圖元告,以擬《繫辭》。有元數元衝元錯,以擬《說》、《序》、《雜》。八十一首分[66/212] 天地人三元,七百二十九贊又加踦嬴,分晝夜日星節候,以直一歲三百六十五日二百三十五分,以擬卦氣。又有揲法筮。首贊以斷事之吉凶,其學不傳,世罕有其書。余得之友人查顔叔,抄首末數首贊,及日星候揲法等,於左以見一書之大。若其是非得失之論,又具載于後云。    [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贊;另有玄首、玄測、玄衝()、玄攡、玄錯、玄瑩、玄數、玄文、玄倪、玄圖、玄告10篇。]

[68/212] 太元方州部家八十一首圖

太玄元圖

 

元圖曰:一元都覆三方,方同九州,枝載庶部,分正羣家。〈元始三方,方有三州,州有三部,部有三家,皆一生三,故有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也。〉

天元〈中周礥 閑少戾 上干𤕠 羨差重 增銳達 交䎡徯 從進釋 格夷樂 爭務事〉

地元〈更斷榖 裝眾密 親歛彊 睟盛居 法應迎 遇竈大 廓文禮 逃唐常 度永昆〉

人元〈滅唫守 翕聚積 飾疑視 沈內去 晦瞢窮 割止堅 成矢 劇馴將 難勤養〉 [69/212]

〈一方一州一部一家

中:陽氣潛,萌於黃宮,信无不在其中。首測曰:中擬中孚,天元陽家,一水下下,日在牽牛初。〈許良肱注曰:臣稽古本《太元》,並《前漢志》參次撰成首測一卷,布於八十一首辭之末。愚謂:此注則首測,本自成卷,在八十一首末,今注本後人分散於逐首之下,正如易經之紊亂也。〉首序曰:馴乎元,渾行无窮正象天,陰陽批參。以一陽乘一統,萬物資始。方州部家,三位疎成。曰:陳其九九,以為數生,贊上羣綱,乃綜乎名。八十一首,歲事咸貞。〈注:方州部家之畫,與三才之位,離而疎成,焉豈无自而然耶。自其合而言之,曰批參。自其離而言之曰疎。成自天元,甲子朔旦冬至,推一晝一夜,每二贊一日而周乎三百六[70/212] 十五日。節候日星无不備,此歲事所以咸正也。〉賛序曰:盛哉日乎,丙明離章,五色淳光,夜則測陰,晝則測陽。晝夜之道,或否或臧。陽推五福以類升,陰幽六極以類降。升降相關,大正乃通。經則有南有北,緯則有西有東。巡乘六甲,與斗相逢。曆以記歲,而百穀時雍。初一:昆侖旁薄,幽。測曰:昆侖旁薄,思諸貞也。〈注:旁薄,天之象。昆侖,地之形。思者人之心,一者思心之地。舒王曰:幽昧而未判也。初為晝為君子,思无邪故也。〉次二:神戰于元,其陳陰陽。測曰:神戰于元,善惡并也。〈注:地二與天七合于南方生火,火為神。舒王曰:首與時為水而二火也,故曰神戰于元。其陳陰陽,善[71/212] 惡並者,二為夜,二為小人,小人心雜故也。〉次三:龍出于中,首尾信,可以為庸。測曰:龍出于中,見其造也。〈舒王曰:首與時為水,三為木,木生於水,龍亦生水,故曰龍。〉次四:庳虛无因,大受性命,否。測曰:庳虛无因,不能大受也。〈注:四於贊為陰為虛。語曰:小人不可大受,言不量力而无辭辟,故以否言之。〉次五:日正于天,利以其辰作主。測曰:日正于天,貴當位也。〈舒王曰:五為中位,為晝,陽明盛而中,故曰日正于天。注五六天地之中,故稱。日與月乘中之剛,逢星之陽,所以為利。自子至亥皆謂之辰,以辰者日月之會,而建所指也。愚謂:五為一首之主,故曰貴當位也。〉次六:月闕其博,不如開明于西。測曰:月闕其博,明其退也。〈舒王曰:首時為水六,又水而在[72/212] 五福上冰上,行而著者六。又為夜,故曰月。注:月闕其博,始退之象。開明于西方,進之象。《太玄》言五以上作消,損盈之意可知。〉次七:酋酋大魁,頤水包貞。測曰:酋酋之包,任臣則也。〈注:眾所就謂之酋。愚謂:次七有大魁象,卦時為水七為火,水火不相射而相生息,有頤水包之象。下相滅息而相生息,亦正道也。水為主則火為臣,有任臣法則之象。〉次八:黃不黃,覆秋常。測曰:黃不黃,失中徳也。〈注:黃者中色,諸二則中,故曰黃。八為夜,夜為小人,故曰不黃。八雖上之中,以木近金,故有中徳之失時反乎,酋酋而有秋常之敗,故曰黃不黃,覆秋常。〉上九:巔靈,氣形反。測曰:巔靈之反,時不克也。〈注:極上則顛,氣形殄滅,然九為晝,為君子,能順性命之理,而與時偕極焉。 此下則係元文以擬《文言》文多不具載。〉[73/212]

右中首乃太玄第一首也,故有首序贊序。元文自周以下,只首贊測三者而已。

〈二方二州二部二家

應:陽氣極于上,陰信萌乎下,上下相應。〈注:經由中則陽始,應則陰生。當應之時,陽極于上,陰萌乎下。一陰方生,上下相感,氣至而鹿角解,候至而蜩始鳴。〉首測曰:應擬咸地,元陽家五土中。中日在井二十九〈注:月令夏至五月中,鹿角解。漢志曰:井三十一夏至鶉首中。〉初一:六幹羅如,五枝離如。測曰:六幹羅如,附離君也。〈注:幹羅如,強也。枝離如,弱也。深根固本,不可拔也。周封建附離於君亦若此。〉次二:上曆施之,下律和之。非則否。測曰:上[74/212] 施下和,匪其賓也。〈注:上曆施之,足以紀歲。下律和之,足以和聲。上下相應,是則然,非則否。〉次三:一從一橫,天網䍚䍚。測曰:一從一橫,經緯陳也。〈注:從橫所以瑩理也。一從一橫,日緯其經,則天網䍚䍚,疎而不失焉。東西南北,經緯交錯,邪正以分,其陳可知。〉  [䍚:音浪。莽䍚,廣大貌。]  次四:援我罘罟,絓羅于野,至。測曰:援我罘罟,不能以仁也。〈主罘罟所以絓羅,飛潛空曠之地,靡所不至。飛潛无所容其軀矣,不能以仁不能愛物。〉  [罘罟(ㄈㄨˊ  ㄍㄨˇ)比喻猎人用来捕猎的工具。]  五:龍翰于天,貞栗其鱗。測曰:龍翰之栗,極懼墜也。〈注:龍健也,翰于天可謂健矣。貞栗其鱗,髙而危故也。與胥靡登髙不懼,遺死生異矣。〉  [龍翰:猶龍毛,龍鱗。] [貞栗亦作“貞烈”。謂剛正有志節。常用以讚美守節不辱的剛強女子。]  次六:熾承于天,冰萌于地。測曰:承天萌地,陽始退也。〈注:熾承于天,陽氣極于上之謂。冰萌于地,陰信萌于下之[75/212] 謂也。君子道消之意。〉次七:日彊其衰,應蕃貞。測曰:日彊其哀,惡敗類也。〈注:應之道,哀乎七日。彊其哀,俾之不弱,是天地變化,草木蕃之時也。君子齋戒,處必揜身之類。其惡敗類也如此。〉次八:陽極微陰,不移日而應。測曰:極陽微陰,應其發也。〈注:陽之召陰,速若影響,猶冬爨鼎,夏造冰,不移日而應,非吾所謂道也。〉上九:元離之極,君子應以大稷。測曰:元離之極,不可遏止也。〈注:日月麗天則大而高之極也,君子於此應以大疾則明兩作離焉。舜升聞類焉。稷訓疾。〉

右應乃《太玄》第四十一首也。中為陽氣之始,應為陰氣之始,其第五賛日當一百八十三日,節為夏至,星[76/212] 為井三十一度,係之於二方二州二部二家之下也。

〈三方三州三部三家

養:陰弸于野,陽區萬物,赤之于下。〈注:陽主動,動則區於外。陰主靜,靜則弸諸內。一內一外,交養而萬物紐牙焉。《漢志》辰在丑謂之赤奮。〉首測曰:養擬頤人,元陽家九金上,上日在斗二十二。初一:藏心于淵,美厥靈根。測曰:藏心于淵,神不外也。〈注:淵虛而靜。初一之水藏心于淵,則神不外精。精之養神,美厥靈根,夫是之謂善養。〉次二:墨養邪,玄幽否貞。測曰:墨養邪,中心敗也。〈注:二逢夜,況之墨,陰火也。〉次三:糞以肥丘,育厥根荄。測曰:糞以肥丘,中光大也。次四:燕食扁扁其心𠑩𠑩[𠑩【字彙補】與矍(ㄐㄩㄝˊ)同。【揚子·太𤣥經】燕食扁扁,其志。【註】或得或失,𠑩𠑩然也。]  [77/212] 利用征賈。測曰:燕食扁扁,志在賴也。〈注:志之所賴,捨五而何。〉次五:黃心在腹,白骨生肉。孚徳不復。測曰:黃心在腹,上得天也。〈注:黃心在腹,指五。白骨生肉,指四。黃土色,心土之體,而腹者心之宅,白金色,骨金之形,而肉者骨之外。捍君子為可信而已,不求人之必信,宜其上得天助也。〉次六:次次,一日三餼,祇牛之兆,肥不利。測曰:次次之餼,肥無身也。〈注:六為宗廟,一日三餼,祭之數也。瀆矣。牛兆肥不利,卜牲也。肥无身者,物雖厚,不誠其身耳。〉次七:小子牽象,婦人徽猛。君子養病。測曰:牽象養病,不相因也。〈注:小子婦人,牽象徽微猛,柔弱勝剛彊之意,中養不中,才養不才。病者君子養之,測貴革而不因。〉次八:鯁不脫毒,疾發上壟。[78/212] 測曰:鯁疾之發,歸于墳也。〈注:禍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上九:星如歲如,復繼之初。測曰:星如歲如,終始養也。〈注:月令星曰于天歲,將幾終之謂復繼之初。易言窮則變,變則通,終則有始,大行也。〉踦賛一:凍登赤天,晏入玄泉。測曰:凍登赤天,陰作首也。〈注:踦屬水,嬴屬火,水以一賛以補其陽之不足耳。踦賛陽以陰作首則嬴賛陰以陽作首可知也。〉嬴賛二:一虛一嬴,踦奇所生。測曰:虛嬴踦奇,禪无已也。〈注:養受羣餘,故以二賛繼養之後。〉

右養首,《太玄》第八十一首也。故繫踦嬴二賛於七百二十九賛之末。今具此起中末三首,亦可以見首賛[79/212] 測之規模次第矣。

元衝七〈愚案:元始於中,至第四十一首而為應。中則陽始,應則陰生。中與應對,周與迎對,八十一首皆然。對則相衝,故元衝之文,專以兩兩相衝之首論之。〉

元錯八〈愚案:錯雜也。雜八十一首論之不以其序也。注衝則一往一來以序其體,錯則一吉一凶以明其用。縱橫交雜,與八卦相雜同。經曰:錯絣也。〉

〈愚案:㰚音,分也,張也。極論元之為義,陰陽之運,日星之行度。〉

元瑩十〈愚案:經云:瑩,明也。泛論元義以明之也。〉

元數〈愚案:首論天地生蓍及命筮揲法,五行生成,支干配數以及律呂之類,此下不紀次序。〉 [80/212]

元棿〈愚案:棿魚稽反,擬也。泛論元之所擬,如一明一幽,趺剛趺柔,知陰者逆,知陽者流。棿,擬之晝夜之類。〉

元圖〈愚案:圖,象也。首論方州部家,及天地人之三天,以分八十一首之類。〉

元告〈愚案:告,示也,亦多論天地人之道,及陰陽晝夜與元之辭。〉

愚案:司馬溫公讀玄云:易有彖,玄有首,論一首之義。易有爻,玄有賛。易有象,玄有測,以解賛。易有文言,玄有文解五徳,並中首九賛。易有繫辭,玄有瑩棿圖告五者,推賛太玄。易有說卦,玄有數論九賛所象。易有序卦,玄有衝序八十一首,陰陽相對解之。易有雜[81/212] 卦,玄有錯雜八十一首說之是也。又案:宋政和問許良肱進表云〈政和七年撫州草澤臣許良肱〉謹錄:《太玄經解》十卷〈八十一首分為七卷,衝錯攡瑩為第八卷,數第九卷,棿圖告為第十卷〉,並序一首〈不見有太玄序,恐即中首內首序賛序是也〉,兼撰到首測一卷,猶易大象,載諸八十一首辭之末,隨表上進。觀此則太玄首序賛序本只自為一序,許氏首測亦只自為一卷,今皆附入首辭之下。又元棿下有曰元之賛辭云云,又曰故首者天之性也,衝對其正也,錯絣也,測所以知其情也,攡[82/212] 張之瑩明之,數為品式,文為藻飾,棿擬也,圖象也,告其所由往也,所謂文非中首內元文乎,所謂測非賛下之測乎,測與文本只列於衝錯之下,今皆附入於首賛之下矣。此後人欲便觀覽,隨類分附,非復許氏表進之舊明矣。嗚呼,鄭玄王弼亂易經於前,茲非其所謂尤而效之者乎。可為之三歎。

司馬溫公:司馬光(1019111710861011 ),字君實,號迂叟,通稱司馬相公,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後裔。世稱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 。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83/212]太玄擬卦日星節候圖 此係王薦所作,見元圖發微內

[85/212]

[87/212]

[89/212]

[91/212]

踦一〈半日之半四分度之一〉嬴二〈半日半度〉

揲蓍法

命曰:假太玄,假太玄,孚貞,爰質所疑,于神于靈。休則逢陽,星時數辭從。咎則逢陰,星時數辭違。凡筮有道,不精不筮,不疑不筮,不軌不筮,不以其占,不若不筮。神靈之[93/212] 曜曾越卓。〈如日之曜,卓然示人遠矣。 愚謂:此命筮之辭。〉三十有六而策視焉,虛三別一以挂于左手之小指,中分其餘,以三搜之,并餘于艻。一艻之後而數,其餘七為一,八為二,九為三,六算而策道窮也。〈成首之數也。 愚按:三揲有餘一餘二餘三,而无餘七餘八餘九之理。解者甚多,皆不通意者。子雲之法,以餘一準七,餘二準八,餘三準九,只餘一二三則七八九自定矣,故曰:餘七為一,八為二,九為三。只倒用一字,故難曉。若作餘一為七,二為八,三為九,人无不曉矣。〉王薦曰:凡四揲而成首,初揲定方,二揲定州,三揲定部,四揲定家。自掛至定畫,共成一揲,故四揲成首也。〈愚謂:此明揲蓍之法也。〉逢有下[94/212] 中上,下思也,中福也,上禍也。思禍福各有下中上,以晝夜別其休咎焉。〈以九賛之位,復各有三,皆以下中上別之,以晝為休,夜為咎。〉一從二從三從,是謂大休。一從二從三違,始中休終咎。一從二違三違,始休中終咎。一違二違三違,是謂大咎。〈元以陽家,旦筮一五七大休,以日中夜中筮二六休九咎,夕筮三休四八咎。陰家,旦筮一五七大咎,日中夜中筮二六咎九休,夕筮三咎四八休。元之筮用以三表其知來若神乎。〉占有四,或星或時,或數或辭。旦則用經,夕則用緯。觀始中,決從終。星者日所舍,日者循星以進退者也。時者命之運而歲所總也。數者一二三四而曆所紀也。辭者各指其所之也。旦用經一五七而從夕用緯三四[96/212] 八,而橫一水七火,水火合為從。三八木四九金,木合金為橫。占者考所逢如何耳。觀始中,決從終,茲終吉則吉,終凶則凶之効也。 愚謂:此明占吉凶之法也。〉

數配五行〈見太玄元數下〉

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二七為火,一六為水,五五為土。五行用事者旺,旺所生相,故旺廢。勝旺囚,旺所勝死,子午之數九,丑未八,寅申七,卯酉六,辰戌五,巳己亥四。〈注:自太極函三為一故參一為三,子一陽生,故成於寅而備於申,故自子至申其數九,自丑至中其數八,自寅至申其數七,自卯至申其數六,自辰至申其數五,自巳至申其數四,故女起壬申。午一陰生,成於申而備於寅,故自午至寅其[97/212] 數九,自未至寅其數八,自申至寅其數七,自酉至寅其數六,自戌至寅其數五,自亥至寅其數四,故男起丙寅。〉甲己之數九,乙庚八,丙辛七,丁壬六,戊癸五。〈注:自甲至壬其數九,自乙至壬其數八,自丙至壬其數七,自丁至壬其數六,自戊至壬其數五。乾天道,順行,以壬為始,自己至丁,其數九,自庚至丁其數八,自辛至丁其數七,自壬至丁其數六,自癸至丁其數五。坤地道,逆行,以丁為始。 愚案:世俗範數算法,蓋本於此而不知其所以然,觀此可以見矣。〉

泰中積數〈見太玄元圖下〉

元有六九之數。〈注:易老陽九,老陰六,準而為太玄。〉策用三六。〈一一也,一二也,二三也,二一也,二二也,二三也,三二也,三三也,天地人合之為十有八策也。〉儀用二九。〈二九亦十八。〉[98/212] 元其十有八,用乎泰積之要,始於十有八策,終於五十有四。〈蓋天地人各十有八,三箇十八,合為五十四。〉並終始策數,半之為泰中。〈並終始二者之策數,總之為七十二,蓋總上十八策與五十四策之數也。半之為泰中者,以七十二中分之,以三十六策為泰中也。〉泰中之數三十有六策,以律七百二十九賛,凡二萬六千二百四十四策為泰積。〈圖象辨疑曰:一首九賛,一賛三十六策,一首計三百二十四策,八十一首共計二萬六千二百四十四策,是為泰中積數。愚謂:此所謂以三十六策律七百二十九賛也。每賛必三十六策者,即揲法以三十六策虛三用三十三策故爾。〉七十二策為一日,凡三百六十四日有半。〈辨疑曰:兩賛直一日一夜,一日一夜計七十二[99/212] 策,而周天三百六十五日,當二萬六千二百九十策,又加四分度之一,實於七十二策,中得十八策,通計二萬六千二百九十八策,其八十一首即得二萬六千二百四十四策,以七十二策為一日,只得三百六十四日半。〉踦滿焉以合歲之日,而律曆行。〈辨疑曰:更欠半日,當三十六策及四分度之一,當十八策計欠五十四策,遂加一踦賛計三十六策,補其半日,通成三百六十五全日,又加嬴賛準十八策以為四分度之一,則知元策與周天无不合矣。〉故自子至辰,自辰至申,自申至子,冠之以甲,而章會統元與月蝕俱沒,元之道也。〈注:故自子至辰八十一,自辰至申八十一,自申至子八十一,冠之以甲,而甲子至甲辰,甲辰至甲申,甲申至甲子,千五百三十九載為一統,一統周而餘分盡焉,由是十九歲為一章,一章而閏分盡,則一朔旦冬至之首名焉,若僖五[100/212] 年辛亥朔日南至是也,共二百四十三朔旦,冬至計四千六百一十七歲為一元,二十七章五百一十三歲為一會,一會月蝕盡八十一章千五百三十九歲為一統,一統朔分盡自子至辰,自辰至申,自申至子,幾四千六百一十七歲為一元,一元六甲分盡則章會統元四者之法與月食俱沒,而餘分盡焉。茲元之為道也。〉

星數

〈八〉 女〈十二〉 虛〈十〉 危〈十七〉 室〈十六〉 壁〈九〉 〈十六〉

〈十二〉〈十四〉 昴〈十一〉〈十六〉 觜〈二〉 〈九〉 〈三十二〉

〈四〉 柳〈十五〉 星〈七〉 張〈十八〉 翼〈十八〉 軫〈十七〉 角〈十二〉

〈九〉 氐〈十五〉 房〈五〉 心〈五〉 〈十八〉 箕〈十一〉 斗〈二十六〉 [另可參閱:11十翼_11A-01易經名詞集,之9.]

[101/212] 右班固《律曆志》凡三百六十五度不盡四分度之一。一元七百二十九賛,周於三百六十四度半。

先儒論太玄

《朱文公語錄》曰:《太玄經》就三數起便不是易。中只有陰陽奇偶,便有四象。揚子雲見一二三四都被聖人說了,卻杜撰就三上起數曼淵。問:溫公最喜《太玄》。曰:溫公全无見處,若作《太玄》何似作曆。又曰:子雲為人深沈,會去思索如陰陽消長之妙,他且是去推求,然而太玄亦是[102/212] 拙底工夫,蓋天地間只有箇奇偶,自二而四,自四而八,只恁地推去,都走不得,而子雲卻添兩作三,謂之天地人,事事要分作三截,又且有氣而无朔,有日星而无月,恐不是道理。〈潘時舉錄〉又曰:看了易後去看那玄,不成箇物事。〈黃義剛錄〉

三山林駉徳頌曰:淵哉太玄之為書乎,易以八,玄以九。易之蓍也以七,玄之蓍也以六。易之八也八而八之,凡六十四卦,然不易者八,反易者五十六,實以三十六卦[103/212] 而六十四也。元之九也九而九之,凡八十一家,然不易者九,反易者七十二,實以四十五而八十一也。蓍之七也七而七之凡四十九策,其虛一也存一而虛之也。蓍之六也六而六之凡三十六策,其虛三者取其三而虛之也。易以當日,玄亦以當日。易以當曆,玄亦以當曆。其闔闢變通,无一而非易也。至若易有彖,玄則有首。易有爻,玄則有賛。易之爻有象,玄之賛有測。以元文而準文言,以攡瑩掜圖告而準繫辭,此又其文之粗爾。然亦誠[104/212] 有可疑者。易之天五配以地十,玄也有五而无十,非易也。易之六畫加以六位,玄也有畫而无位,非易也。易之畫即易之爻,玄之重為重〈元首四重方州部家〉,賛自賛〈元首九賛非以四重為賛〉非易也。玄以元文擬文言,似矣,然元文不加之睟〈元以睟準乾〉而加之中,如其有心於卦氣也,則去元文可也,而何必規規於聖人也。元以首名準卦似矣,然或以一首當一卦,而或以二首焉。如其有心於曆法也,則自為之名可也,而何必規規于聖人也。〈節文〉 [105/212]

愚謂:《太玄》以八十一首繫之於方州部家四畫之下,於象與義初无所取,特不過以四畫分之,有八十一樣,借以識八十一首之名。又有七百二十九賛,散之於八十一首之下。每首九賛,皆是初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上九。首首一樣,更无分別。而七百二十九賛亦與八十一首象與義皆无相闗,以八十一首名彊附於四畫之下,以七百二十九賛又彊附於八十一首之下,然以中之初一作冬至第一日積起,至養之上九[106/212] 而一歲節氣三百六十四日半一周。又加踦嬴二賛,以足日之餘分而起閏。又自冬至一日係之以牽牛星之第一度日一日,躔星一度至三百六十四日半,而斗星二十五度半亦周。又以踦嬴二賛係斗星餘度,而一歲周天之日與星湊合恰好。太玄之要法全在於此,而老泉又甚議其增二賛之非,且曰:始於中之一,訖於養之九,闕焉而未見者四分日之三爾。以一百八分而為日,以一分而加之一首之外,盡八十一首而四分日之三[107/212] 可以見矣。又曰:玄四日半以為首,而以四百八十七分求合乎二十八宿之度,加分而數定,去踦嬴而道勝。吾无憾焉爾。   (資料來源:易學網)

 

參同契
  參同契者後漢魏伯陽之所作也。蓋亦本之於易,撰成參同契三篇,復作補塞,遺脫一篇。大借易以明火候煉丹修飬之法。五代末孟蜀彭曉為之分章〈分三篇為九十章〉,解義朱文公又隠名為之注,讎定考辨,正文復為上中下三篇,今録序文及上中下數節以見一書之體而朱子論說并略具於左   [讎定:校勘审定。   考辨:查考辨正。]

  參同契序  [110/212]
  案《神仙傳》,真人魏伯陽者,會稽上虞人也。世襲簮裾,唯公不仕,修真潛黙,飬志虛无,博贍文詞,通諸緯候、恬淡守素,唯道是從,毎視軒裳,如糠粃焉。不知師授誰氏,得《古文龍虎經》,盡獲妙㫖,乃約《周易》撰《參同契》三篇,又云未盡纎微,復作《補塞遺脫》一篇,繼演丹經之𤣥奥。所述多以寓言借事,隠顯異文,密示青州徐從事,徐乃隠名而註之。至後漢孝、桓帝時,公復傳授與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公撰《參同契》者,謂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故[111/212] 托《易》象而論之。莫不假借君臣以彰内外,敘其離坎,直指汞鉛;列以乾坤,奠量鼎器;明之父母,係以始終;合以夫妻,拘其交媾,譬諸男女;顯以滋主,析以隂陽;導之反復,示之晦朔;通以降騰,配以卦爻,形於變化;隨之斗柄,取以周星;分以晨昏,昭諸刻漏,故以乾坤為鼎器,以隂陽為隄防,以水火為化機,以五行為輔助,以真鉛為藥祖,𤣥精為丹基,以坎離為夫妻,以天地為父母,互施八卦,驅役四時,分三百八十四爻循行火候,運五星二[112/212] 十八宿環列鼎中。乃得水虎潛形,寄庚辛而西;火龍伏體,逐甲乙以東旋。《易》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公因取象焉,非天下之至通,其孰能與於此哉?乃見鑿開混沌,擘裂鴻濛,徑指天地之靈根將為藥祖,明視隂陽之聖母用作丹基,泄一氣變化之元,漏大冶生成之本,非天下之至達,其孰能與於此哉?其或定刻漏,分晷時,簇隂陽,走神鬼,蹙三千六百之正氣,回七十二候之要津,運六十四卦之隂符,天關在[113/212] ,鼔二十四氣之陽火,地軸由心,天地不能匿造化之機,隂陽不能藏亭育之本,致使神變无方,化生純粹,非天下之至明,其孰能與於此哉?《契》云混沌金鼎,白黑相符。龍馬降精,牝牡襲氣。如霜馬齒,似玉犬牙。水銀與姹女同名,朱汞共嬰兒合體。明分藥質,細露丹形。盡周已化之潛功,大顯未萌之朕兆,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哉?其有假借爻象,寓此事端,不敢漏泄天機,未忍秘藏𤣥,是以鋪舒不已,羅縷再三,欲罷不能,遂成篇[114/212] 軸。蓋欲指陳要道,汲引將來,痛彼有生之身,竟作全隂之鬼,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與於此哉?復有通徳三光,遊精八極,服金砂而化形質,餌火汞以鍊精魂,故得體變純陽,神生真宅,落三尸而超三界,朝上清而登上仙,非天下之至真,其孰能與於此哉?

曉所分《真契》為章義者,蓋以假借為宗,上下无準;文泛而道正,事顯而理微;後世議之,各取所見,或則分字而義,或則合句而箋;不无畎澮殊流,因有妍媸互起;末學尋究,難便洞明;既首[115/212] 尾之議論不同,在取捨而是非无的。今乃分章定句,所貴道理相黏,合義正文,及冀藥門附就,故以四篇統分三卷,為九十章,以應陽九之數,名曰《分章通真義》。復以朱書正文,墨書旁義,而顯然可覽也。上卷分四十章,中卷分三十八章,下卷分十二章,内有《歌鼎器》一篇,謂其辭理鈎連,字句零碎,分章不得,故獨存焉,以應水一之數。喻丹道隂陽之數備矣。復自依約《真契》,撰《明鏡圗訣》一篇,附於下卷之末,將以重啟《真契》之户牖也。曉因師[116/212] 傳授,歲久留心,不敢隠蔽𤣥,是用課成真義,庶希萬一貽及後人也。昌利化飛鶴山真一子朝散郎守尚書祠部員外郎賜紫金魚袋彭曉序

簪裾(ㄗㄢ  ㄐㄩ);古代顯貴者的服飾。借指顯貴。簮同簪。

*緯候(ㄨㄟˇ  ㄏㄡˋ)1.緯書與《尚書中候》的合稱。亦為緯書的通稱。 2.讖緯之學。多指天象符瑞﹑占驗災異之術。  © 漢典

*《尚書中候》是書名,為漢代讖緯之書中的一種,十八篇,主要是模仿《尚書》的  ,《 隋書·經籍志 》著錄五卷,漢鄭玄注。

軒裳:1.猶車服。 2.指官位爵祿。 3.代稱有高位的人。 4.用為對人的敬稱。

*糠粃(ㄅ一ˇ)1.亦作"糠秕" 2.谷皮和癟穀。 3.比喻粗劣而無價值之物。 4.引申為視作糠秕。

*參考_《古文龍虎經》簡稱《龍虎經》《龍虎上經》,或稱《金碧龍虎經》。古代許多丹家認此書為先於《周易參同契》的最古之丹經。如五代道士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序云:魏伯陽"得《古文龍虎經》,盡獲妙旨,乃約《周易》撰《參同契》三篇"。 即認為《周易參同契》是體會《古文龍虎經》的妙旨之後作出的。

*襲氣:謂貫通文氣。

*姹女:1.亦作"奼女" 2.少女;美女。 3.道家煉丹,稱水銀為姹女。 (ㄔㄚˋ)

朱汞:水銀的原料。

三光:古時指日、月、星。  (佛教名詞):指佛家大羅金仙(佛)頭上的金光、佛光、靈光。

八極:八極,八方極遠之地。八方,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八個方向。

*精魂:精神魂魄。

*三屍:屍者,神主之意。道家稱在人體內作祟的神有三,叫"三屍""三屍神",每于庚申日向天帝呈奏人的過惡。

  ◎當人死亡後,三屍則從人的屍體脫離出來,變為游離狀態,其形象為人生前形象,稱之為“鬼”(《雲笈七簽》卷八十一曰:“(人)死後魂升於天,魄入於地,唯三屍遊走,名之曰鬼。”)。因此,鬼並不是死人靈魂,而是游離的三屍。

*畎澮(ㄑㄩㄢˇ  ㄏㄨㄟˋ)1.亦作"甽澮" 2.田間水溝。泛指溪流﹑溝渠。 3.疏浚。 4.喻平庸。

*妍媸:表示美和醜。美好和醜惡。同"妍蚩" © 漢典

 

  上篇
  乾坤者,《易》之門户,衆卦之父母,坎離匡郭,運轂正輻。牝牡四卦,以為橐籥。覆冒隂陽之道,猶工御者,準繩墨,執銜轡,正規矩,隨軌轍。處中以制外,數在律厯紀。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兼并為六十,剛柔有表裏。朔旦《屯》直[117/212] ,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又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設位者,列隂陽配合之位也。《易》謂坎離,坎離者,乾坤二用。乾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潛淪匿,變化於中。包囊萬物,為道紀綱。

  按《神仙傳》按《神仙傳》
  朔旦為復,陽氣始通。出入无疾,立表微剛。黄鍾建子,兆乃滋彰。播施柔暖,黎烝得嘗爐施條開路[118/212] 正光。光耀漸進,日以益長。丑之大吕,結正低昂。仰以成泰,剛柔並隆。隂陽交接,小往大來。輻湊於寅,運而趨時。漸歴大壯,俠列卯門。榆莢墮落,還歸本根。刑徳相負,晝夜始分。夬隂以退,陽升而前。洗濯羽翮,振索宿塵。乾健盛明,黄被四鄰。陽終於巳,中而相干。姤始紀序,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為蕤賔。賔服於隂,隂為主人。遯去世位,收斂其精。懷徳俟時,栖遲昧冥。否塞不通,萌者不生。隂伸陽屈,沒陽姓名。[119/212] 其權量,察仲秋情。任畜微稚,老枯復榮。薺麥牙蘖,因冒以生爛肢體,消滅其形。化氣既竭,亡失至神。道窮則反,歸乎坤元。恒順地理,承天布宣。

榆莢:榆樹結的果。  榆莢也叫榆錢兒,是榆樹的種子,因為它酷似古代串起來的麻錢兒,故名榆錢兒。新生出來的榆錢兒脆甜綿軟,清香爽口,又因它與“余錢”諧音,村人在房前屋後種榆樹也有討口彩的意思在裏面。  © 汉典

蕤賓:1.古樂十二律中之第七律。律分陰陽,奇數六為陽律,名曰六律;偶數六為陰律,名曰六呂。合稱律呂。蕤賓屬陽律。 2.古人律曆相配,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適應,謂之律應。蕤賓位於午,在五月,故代指農曆五月。 3.指代農曆五月端午節。 (另可參閱,11十翼_11A-0111.)

*棲遲:1、 遊玩休憩。2、 淹留,隱遁。3、 飄泊失意。4、 耗散,遺棄。

牙蘖(ㄋㄧㄝˋ)1.草木新生的枝芽。引申為始端;端緒。 2.萌生;產生。

  糵:1. 生芽的米。 2. 釀酒的曲。【玉篇】麯也。  [麯:同“"]

  下篇
  先白而後黄兮,赤黑達表裏。名曰第一鼎兮,食如大黍米。自然之所為兮,非有邪偽道。若山澤氣相烝兮,興雲而為雨。泥竭遂成塵兮,火滅化為土。若蘗染為黄兮,似藍成綠組。皮革煮成膠兮,麴糵化為酒。同類易施功兮,[120/212] 非種難為巧。惟斯之妙術兮,審諦不誑語。傳於億世後兮,昭然自可考。煥若星經漢兮,昺如水宗海。思之務令熟兮,反覆視上下。千周燦彬彬兮,萬遍將可覩。神明或告人兮,心靈乍自悟。探端索其緒兮,必得其門户。天道无適莫兮,常傳與賢者。〈注:先白金吐液,後黄液變黄牙,赤黒水火,號金砂黄牙,第一鼎。日夜一黍米,三年白日冲天,鼎中水火運用,各歸於土,藥在胎内,變易无定貌〉

  龍虎上經
  神室者,丹之樞紐,衆石之父母,砂汞别居。出陽入隂,[121/212] 耀二方,列數有三,棲像水火。制由王者,武以討叛,文以懷柔,土徳以王,提劔偃戈,以鎮四方。坎離數一二,南北獨為經,故冠七十二石之長。剛柔有表裏,隂陽禀自然,金火當直事,金水相含受,雄雌并一體,用之有條理。變化既未神,終則復更始。初九為期度,陽和準旦暮,周厯合天心,陽爻畢於己;正隂發離午,自丁終於亥;水火列一方,守界成寒暑,東西表仁義,五行變四時。如是則隂陽互用,順三一而得其理;神室設位,變化在乎其中矣。[122/212] 神室者,上下釡也;設位者,列雌雄配合之密也。變化謂砂汞,砂汞者金土之二用。二用无定位,張翼飛虛危。往來既不定,上下亦无常。獨居不改化,歸中宫,包囊衆石,為丹祖宗。有无相制,朱雀炎空。紫華曜日,砂汞沒亡。訣不輒造,理不虛設,約文申奥,叩索神明。演爻徴卦,五行為諷,坎雄金精,離雌火光;金火相伐水土相剋,土王金鄉,三物俱喪,四海輻湊,以置太平。並由中宫土徳,黄帝之功。金火者,真鉛也。丹術著明,莫大乎金火。窮微以任[123/212] ,陽動則隂消,混沌終一九,寳精更相持。合有三百八十四銖,銖據一斤,斤謂十六兩也。金精一化,青龍受符。當斯之時,神室鍊其精,火金相運推,雄陽翠𤣥,雌隂赭黄金,隂陽混交接,精液包元,萬象憑虛生,感化各有類。衆丹之靈跡長,生莫不由於是。元君始鍊汞,神室含洞虛。白生金公,巍巍建始初。冠三五以相守,飛精乃濡滋,𤣥女演其序,戊己貴天符,天符道漸剥,難以應𤣥圗。故演作丹意,乾坤不復言。丹砂流汞父,戊己黄金[124/212] ,鍾律還二六,斗樞建三九,赤童戲朱雀,變化為青龍。神初變成震,三日月出庚,東西分卯酉,龍虎自相尋,坤再變成兊。八日月出丁.上弦金半斤;坤三變成乾,十五三陽備,圎照東方甲。金水溫太陽,赤髓流為汞,姹女()明璫,月盈自合虧,十六運將減,乾初缺成巽,平明月見辛;乾再損成艮,二十三下弦,下弦水半斤;月出於丙南,乾三變成坤,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朋。月沒於乙地,坤乙月既晦,土木金將化,繼坤生震龍,乾坤括始終,如上[125/212] 三十日,坤生震兊乾,乾生巽艮坤。八卦列布曜,推移不失中。調火六十日,變化自為證。神室有所象,雞子為形容,五嶽峙潛洞,際會為樞轄。發火初溫微,亦如爻動時,上戴黄金精,下負坤元形,中和流永情,參合應三才,乾動運三光,坤靜含陽氣,神室用施行,金丹然後成。可不堅乎?煉化之器,包括飛凝,開合靈户。希夷之府,造化泉窟(希夷之府窟,造化之泉源。),陽氣發坤,日晷南極,五星連珠,日月合璧,金砂依分,呼吸相應,華蓋上臨,三台下輔,統錄之司,當密其固,詰[126/212] 責能否。火煉中宫土,金入北方,水土金三物,變化六十日。自然之要,先存後亡。或土數多,分兩違則,或水銖不定,同處别居,剛柔抗行,不相涉入;非火之咎,譴責於土,土鎮中宫,籠罩四方,三光合度,以致太平。五藏内飬,四肢調和,水涸滅影,含曜内朗,金水相瑩,閉塞沈耀,調火溫水,發之俱化,道近可求。水土獨相配,翡翠生景雲,黄黑混其精,紫華敷太陽,水能生萬物,聖人獨知之。金徳上白煉,鉛以求黄色,焉感位生中宫,黄金銷不飛,灼土[127/212] 煙雲起(馬為生中官,黃金不飛灼,土煙雲起後”),有無互相制,上有青龍居,兩无宗一有,靈化妙難窺。鍊銀於鉛,神物自生,銀者金精,鉛色北靈,水者道樞,其數名一,隂陽之始,故能生銀,鉛化黄丹,寄位五金,為鉛外黑,色稟北方,内懷銀精,被褐懷玉,外似狂夫;銀為鉛子,子隠鉛中;鉛者銀母,子藏母胞,素真眇邈,似有似无。灰池炎灼,鉛沈銀浮,潔白見寳,可造黄金。殻為金精,水環黄液,徑寸之質,以混三才,天地未分,混如雞子,圎髙中起,狀似蓬壺,闗閉微密,神運其中,爐竈取象,[128/212] 塞周堅。委曲相制,以使无虞。自然之理,神化无方,磁石吸鐵,隔礙潛通。何况雞子,配合而生,金土之徳,常與永俱。火記不虛作,鄭重觧前文,丹術既著,不可更疑。故演此訣,以附火記,庶使學者取象,无惑焉!

[蓬壺:即蓬萊。古代傳說中的海中仙山。] [火記:《火記》為古之丹書,專述火候功用,後因用以指煉丹的火候。]

包元"",萬象憑虛生_ 另可參閱16-14大有卦之叁、一、2. 道書名氣曰.乃无火.

 

 

  朱文公書參同契考異後
  右《周易參同契》,魏伯陽所作。魏君,後漢人。篇題蓋放緯書之目,詞韻皆古,奥雖難通。讀者淺聞,妄輒更改,故比他書尤多舛誤。今合諸本更相讎正,其間尚多疑晦,[129/212] 能盡祛,姑據所知,寫成定本。其諸同異,因悉存之,以參訂云。空同道士鄒訢。〈愚案:文公雖托名於人,其實鄒訢即公姓名也〉  [讎正:校正。] [鄒訢即宋儒朱熹化名。] 

  又論參同

  《參同》所言坎離水火龍虎鉛汞之屬,只是精氣二者。精,水也,坎也,龍也,汞也。氣,火也,離也,虎也,鉛也。其法以神運精氣,結為丹陽,氣在下,初融成水,以火鍊之,凝成丹。内外異色如鴨子卵,真成此物。《參同契》文章極好,讀得不枉。曰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虛,用九用六亦坎離也。[130/212] 六虛,乾坤之六位言。二用,雖无爻位,而常周流六位之間,猶人精氣上下周流一身,而无定所也。〈見語録,餘不盡載〉

  又論龍虎上經

  黄義剛問:曾景建謂《參同》本是《龍虎上經》,果否?曰:不然。蓋是後人見魏伯陽傳有龍虎上經一句,遂偽作。此經皆是體參同而為,故有說錯處。如二用、六虛,却錯說作虛危去。又曰:世云《龍虎經》在《參同》之先,季通亦以為好,及得觀之,不然。乃隠括《參同》之語而為之也。〈見語録〉 [131/212]

  郭氏洞林

  案《洞林》上中下三卷,晉河東郭璞景純之所撰也。本傳云:璞好經術博學髙才,受業郭公,得青囊書九卷,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術,禳災轉禍,通致无方。嘗撰前後筮騐六十餘事,名為《洞林》。又抄京費諸家要撮,更撰《新林》十篇,《卜韻》一篇,世皆罕有其書,余從王浩古仲氏楚翁才古得《洞林》書,撮抄其事之重大者一二於左,以見一書之大云。  [132/212]

  歲在甲子正月中,丞相揚州令余卦安危諸事如何得。咸(☱☶)之井(☵☴)案卦:東北郡縣有武名地,當有銅鐸六枚。一枚有龍虎象,祥。〈兊為金,金有口舌來達號令者,銅鐸也。山陵神氣出北,則丞相創以令天下。見在丑地,則金墓也。起之以卦,為推立之應,晉陵武進縣也。〉又當犬與豬交者,〈狗變入居中,鬼與相連,其事審也。戌亥世應土勝水,二物相交,象吾和合為一體,此丞相雄有江東也。〉民當以水妖相警。〈歲在水位而水爻復變成坎,當出大水之象。以此知其靈應,巽木成言,果又妖生。二月變為鬼,戌土所克,果无他,水乃金子,來扶其母,是亦丞相將興之象也。〉西南郡縣有陽名者,井水當自沸。〈卦變入井内,丙午變而犯升陽,故知井湧也。於分野應在歴陽。〉[133/212] 來入州城寺,〈兊者虎,出山而入門闕,正月戌為天煞,即刺史宅。虎屬寅,與月并而來,此大人將興之應。〉東方當有蟹鼠為災,必食稻稼。〈有離體,眼相連之象。艮為鼠,又煞隂在子,子亦鼠,而嵗子來寅卯,故知東方有災。〉又當以鵞應翔為瑞,〈鵞有象烏而為徴.以應象出.其相其應.將登其祚也。.其年晉陵郡武進縣民陳龍,果於田中得銅鐸六枚,言六者用坎數也。銅者咸本家兊故也。口有龍虎文,又得者名龍益審。陳土姓,金之用,進者乃生金也。丹徒縣流民趙子康家有狗,與吳人豬相交,其年六月,天連雨,百姓相驚,妖言云:當有十丈水,翕然駭動,无幾自靜。[134/212] 又衆人傳言,延陵大波中有龍生草蓐,復數里,竟不知其信否?其明年丑歲九月中,吳興臨安縣民陳嘉 親得石瑞,此祥氣之應也。六月十五己未日未時,歴陽縣中井水沸湧,經日乃止。隂陽相感,各以其類,亦是金水之應也。六月晦日,虎來州城浴井中,見覺便去。其秋冬,吳諸郡皆有蟹為災,為子,子水,蟹亦水物,皆金之子。晉主初登阼五日,有羣鵞之應。此論一歲異事,略舉一卦之意。惟不得臘中行刑,有血逆之變,將推之不精,[135/212] 亦自无徴,不登於卦乎。〈死者晉陵令淳于伯也〉

  攝提之歲,晉王將即阼,太歲在寅,為攝提格。余自通占國家徴瑞之事,得豫(☳☷)之睽(☲☱)。案卦論之,曰:會稽郡當出鍾,以告成功。王者功成作樂。會稽,晉王初所封國,又會稽山,靈祥之所興也,神出於家井者,子爻并,知此實王者受命之事也。上有銘勒.坤為文章.與天子爻并.故知晉王受命之事。準此,應在民間井池中得之,鍾出於民家井中者,以象晉王出家而王也。金以水為子,[136/212] 子相扶而生,此即家之祥徴事也。由應所謂"先王作樂崇徳.殷薦之上帝",言王者祭天以告成功,亦安樂无復事也。其後,歲在執徐,會稽郡剡縣陳青井中,得一鍾,長七寸四分,口徑四寸半。器雖小,形製甚精,上有古文竒書十八字,時人莫之能識,蓋王者踐阼,必有薦符,塞天下之心,與神物契合,然後可受命。觀鐸啟號於晉陵,鍾造成於會稽,端不失類,皆出以方天人合際,不可不察也。 [137/212]

   [攝提格:1. 歲陰名。古代歲星紀年法中的十二辰之一。相當於干支紀年法中的寅年。2.古代(戰國時期至秦漢)的一種星歲紀年中的年名。在此年出生人屬相為虎,太歲位在東北,與醜位合。]

  愚案前一則《洞林》下卷之首,後一則《洞林》下卷之終,皆取其事體之重者載之,以見卜筮之有闗於國家也如此。

  余鄉里曾遭危難,因之災癘宼戎並作,百姓遑遑,靡知所投。時姑涉易義頗曉分蓍,遂尋思貞筮,鈎求攸濟,於是普卜郡内縣道可以逃死之處者,皆遇明夷(☷☲)之象,乃投喟然歎曰:"嗟乎黔黎!時漂異類,桑梓之邦,其為魚乎。"於是潛命姻妮密交,得數十家,與共流遁,當由[138/212] 吳坂。遇寇據之,乃却囘。從蒲坂而之河北,時草寇劉石又招集羣寇,専為掠害,勢不可過。於是同行君子,皆欲假道取便,又未審所之,乃令吾決其去留,〈同人〉(☰☲)之革(☱☲),其林曰:"朱雀西北,白虎東,〈離為朱雀,兊為白虎,言火能銷金之義。〉姦猾銜璧,敵人束手。"〈兊為口.乾為玉.玉在口中.故曰銜璧。〉占行得此,是謂无咎。余初為占,尚未能取定,衆不見從,却退猗氏縣,而賊遂至。諸人遑窘,方計舊之從此至河北,有一閒逕,名焦丘,不通車乘,惟可輕步,極險,難過捕姦之藪。然[139/212] 勢危理迫,不可得停,復自筮之如何?得隨(☱☳)〈之升〉(☷☴)其林曰:"虎在山石,馬過其左。〈兊虎震馬,五艮山石。〉駮為功曹,猾為主者。〈駮猾能伏虎,愚謂:惜不注駮猾象。〉垂耳而潛,不敢來下。〈兊虎去,不能見。〉爰升虛邑,遂釋〈恐誤〉魏舒。"〈隨時制行,卦義也。升寇不來,知无宼當魏,則河北亦荒敗。〉便以林義通示行人,說欲從此道之意,咸失色喪氣,无有讃者。或云:林迨悞人,不可輕信,吾知衆人阻貳,乃更申命。候一月,契以禍機,約十餘家即涉此逕詣河北,後賊果攻猗氏,合城覆沒,靡有遺育。[140/212]    [姻昵(ㄋ一ˋ)1.亦作"姻妮" 2.近的姻親。] [()]  

  昌邑不靜,復南過穎,由脉頭口渡去三十里,所傳髙賊屯駐,柵斷渡處,以要流人。時數百家,車千乘,不敢前。令余占可,決得泰(☷☰),欣然語衆曰:"羣類避難,而得拔茅彚征之卦。且泰者通也,吉又何疑。"吾為前驅,從者數十家,至敵界,敵已去。餘皆迴避樏津渡,為賊所劫,人僅得在,悔不取余卦,至淮南安豐縣,諸人緬然懐悲,咸有歸志,令余卦決之,卜住安豐,得既濟(☵☲),其林曰:"小狐迄濟,垂尾累〈言垂渡而困〉。初雖偷安,終靡所依。"案卦言之,[141/212] 吉春悲。卜詣壽春,得否(☰☷)其林曰:「乾坤蔽塞道消散,虎刑挾鬼法凶亂。〈十一月虎刑在午為鬼,鬼即賊。〉亂則何時時建寅〈火鬼生處〉,僵尸交林血流漂〈火刑與鬼并〉。此占行者入塗炭。卜詣松滋不吉,卜詣合淝又不吉,卜詣陽泉得小過(☳☶)之坤(☷☷)其林曰:「小過之坤卦不竒,雖有旺氣變陽離。〈卜時立春,其氣變入坤中氣廢。〉初見勾陳被牽羈,暫過則可羈不宜。將見劫追事幾危,賴有龍徳終无疵。」〈十二月龍徳在艮,凡有月徳終无患。〉於是諸計皆不可,伴人悉散。乃獨往陽泉,會壽春有事,周馥反[142/212] 為陽泉羣凶所迫,登時惶慮,卒无所至,乃至廬江,其春三月,諸家住安豐者,為宼所得。所謂春悲也。松滋合淝,殘夷更相攻,人无有全者。

[樏:(ㄌㄟˊ)  古代走山路時乘坐的東西。  (ㄌㄟˇ) 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器具,像盤,中有隔檔。]

 右二則,前一則上卷之首,後一則亦上卷内,皆卜避難之事,所謂林者,自為韻語占決之辭也。

  義興郡丞仍叔寳得傷寒疾,積日危困,令卦,得遯(☰☶)之姤(☰☴),其林曰:「卦象出墓氣家〈艮為乾墓,世主丑,故卜時五月申金在囚〉變身見絶鬼潛遊〈身在丙午,夏入辛亥在五月〉,爻墓充刑鬼煞俱[143/212] 〈生戌為鬼墓而初六為戌刑,刑在占,故言充刑,五月白虎在卯與月煞并也〉,卜病得此歸蒿丘,誰能救之坤上牛〈以卜爻見丑為牛,丑為子能扶身克鬼之厭,虎煞上令伏不動〉。若依子色吉之尤〈巽主辛丑,丑為白虎金色,復徴以和,解鬼及虎煞,皆相制也〉。」案林即令求白牛,而廬江荒僻,卒索不得。即日有大牛從西南來詣,途中仍留一宿,主人乃知過將去,去之後復尋,挽斷綱來臨叔寳,叔寳驚愕,起病得愈也。此即救禦潛應,感而遂通。  [蒿丘:指坟墓。] 

  此一則係上卷,卜疾有自然救禦之道。 [144/212]

  丞相掾桓茂倫嫂病,困慮不能濟,令余卦,得賁(☶☲)之豫(☳☷)其林曰:「時隂在初卦失〈卜時四月降隂在初,而見陽爻,此為失度〉,殺隂為刑鬼入墓〈四月殺隂在申,申為木鬼,與殺隂并,又身為卯變入乙未,未是木墓〉,建未之月難得度,消息卦爻為扶助。馮馬之師乃寡嫗〈馬午午為火,馮亦馬,申是殺隂,以火姓消之,巽為寡婦〉,自然竒救宜〈兎屬卯,所謂破墓出身〉,子若恤之得守故。」茂倫歸求得兎,令嫂食之,便心痛不可堪,於是病愈。 [(ㄩㄢˋ)原為佐助的意思,後為副官佐或官署屬員的通。:]

  東中郎參軍景緒病,經年不瘥,在丹徒,遣其弟景岐來[145/212] ,六月癸酉日得臨(☷☱)之頤(☶☳)其林曰:「卯與身世并而扶天醫。」〈六月天醫在卯〉案卦病法當食兎乃瘥,弟歸捕獲一頭,食之果瘥。 [瘥:1.(ㄘㄞˋ) 病愈。 2.(ㄘㄨㄛˊ) 病。《尔雅·释诂下》:「,病也。]

  右二則,前一則在上卷,此一則在中卷,皆卜病,皆以食兎愈病也。

  余至州從事,𢎞泰言家,時坐有衆客語余曰:「家適有祥,試為卦。」若得吉者,當作二十人。主人即為卜之遇,(☳☷)之解(☳☵)其林曰:有釡之象无火〈不見離也〉,變見夜 [146/212] 光連月精〈坎為月〉。潛龍在中不游行〈言蟠者〉。」案卦卜之,藻盤鳴金妖所憑,无咎慶。藻盤非鳴,或有鳴者,其家至今无他。𢎞泰言大駭云:前夜月出盥盤忽鳴,中有盤龍象也。

右一則亦中卷,此可謂占法之竒中者,卷内他皆稱是,難以盡書,姑録此八則,亦可槩見矣。
  [147/212] 極真

  愚案《洞極真經》莫知作者,而元魏闗朗子明之所傳次也。雖无預於易,然序本論述聖人,本河圗以畫卦,朱子《啟蒙》之所援證。其為極也,又起於洛書之數,以北方一為生之弌,西南二為育之弌,東方三為資之弌,而極有一畫矣。又以東南四為生之弍,中央五為育之弍,西北六為資之弍,而極有二畫矣。又以西方七為生之弎,東北八為育之弎,南方九為資之弎,[148/212] 極終。亦猶近世蔡氏皇極内篇演洛書之數,至於九九八十一也。其為書也,生傳一,資傳二,育傳三,論上四〈敘本一,明變二,極數三,原名四,原名五〉,論下五〈體用六,為用七,為擬八,次為九,互為十,極圗十三〉。子明自為之序,今錄序及生資育三極,與二論要者于左,以見一書大略云。  [易三:《朱子本義啟蒙》]

 

  

  朗業儒蓄書,積數世矣。自六代祖淵,會鼎國之亂,徙家于汾河.所藏之書散逸幾盡.其秘而存者.唯《洞極真經》[149/212]而已。六世祖嘗謂家人曰:「《洞極真經》,聖人之書也。吾後數世,當有賢者生,如得其用,功不下於稷契。倘不時,偶其顔淵之流乎。是經之蘊,當可明也。」朗幸生其族,得聞遺言於祖父,敢不勉勉以發揚先祖之意乎。因伏讀累年,思以傳次,然而性蒙識泥,不能洞達。聞崆峒山有秫先生者,世之異人也,故往師焉。至之,幾歲孜孜焉,未嘗敢廢弟子之禮。一日齋戒盥沐,發卷以請其蘊,先生乃掩卷而歎曰:「此天地之樞機,聖賢之壼奥也,潛而不傳[150/212] 也乆矣。子孰從而得之?朗具以先祖之言告先生,因為朗著翼,以明其大端,作則以指諸人事,於是《洞極》之義煥然可詳。朗既得而歸,有頃,聞先生已飛昇矣。嗚呼!聖人之言將假先生而視諸人耶,將不可使下民知之耶。不然,何先生之傳而不留矣。朗以謂,天以先生而啟之,而不可以先生盡之,使盡之者,其非朗乎。因以先生之翼則附于經,又編其遺言為《洞極論》,凡十一篇,復作傳以釋其蘊,為圗以序其為,庶乎來者知洞極之道焉。時[151/212] 太和末年正月上休日序。  [(百度百科)_稷契:稷契為稷和契的並稱:稷是後稷,傳說他在舜時教人稼穡;契,傳說是舜時掌管民治的大臣© 汉典] [(ㄕㄨˊ):黏高粱,可以做燒酒,有的地區泛指高粱:~秸。~米(高粱米)。]

  生傳第一

  〈生弌生弍生弎〉,洪明正,一弌冥虖。傳曰:冥物始生也。一弍.形虖為。傳曰:形虖為,質始成也。一弎,罔不利。傳曰:罔不利,濟於用也。翼曰:陽秉日生,洪哉大也。明哉正哉,極也。惟生,故能大盛而極焉。則曰:聖人以化育天下。

  次萌息華茂止安燠實通九傳

  資傳第二 [152/212]

  〈資弌資弍資弎〉,天生地育而人資。翼曰:取天地之道曰資,觀其資,三極之情可見矣。則曰:聖人以順天地而創法立制。三弌,資其象以制服器。傳曰:資其象,制服器也。三弍,資其器以闢田里,以興地利。傳曰:資其器,興地利也。三弎,資其用以化育兆姓。傳曰:資其用化育兆姓,其道大也。 次用達興紊悖靜平序通九傳

  育傳第三

  〈育弌育弍育弎〉,洪明翼曰:隂能成陽之生曰育。育則洪,[153/212] 然後正。則曰:君子以承君闡化以育兆姓。二弌,女子育於家,正臧。傳曰:女子育於家,育在内也。不正則否.正乃藏也。二弍,乃蟄乃萌,育於田。傳曰:乃蟄乃萌,育于田也。二弎,利用獲。傳曰:利用獲,育道成也。 次和塞作幾抑冥通通九傳

  敘本論〈并圗〉

  生興達實萌通茂息抑煥華幾安育靜序止冥[154/212] 𤍡紊用和悖塞作平資

  子曰:河圗之文,七前六後,八左九右。聖人觀之,以畫八卦,是故全七之三以為離,竒以為巽。全八之三以為震,竒以為艮。全六之三以為坎,竒以為乾。全九之三以為兊,竒以為坤。正者全其位,偶者盡其畫。易曰「四象生八卦」,其是之謂乎。洛書之文,九前一後,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後左,六後右。後聖稽之,以為三象,是故一為生之弌,四為生之弍,七為生之弎。二為育之弌,五為育[155/212] 之弍,八為育之弎。三為資之弌,六為資之弍,九為資之弎。因而變,以成二十有七為。

  明變論〈并圗〉

  生煥實興𤍡茂達序和資抑用作冥塞平通幾育萌華安悖止靜息紊

  生之象育,乘其弌而為煥,乘其弍而為實,乘其弎而為興,資乘其弌而為𤍡,弍而為茂,弎而為[156/212] 達。育一資弍而為序,育弍資弌而為和。

  育之為生,乘其弌而為萌,弍而為華,弎而為安☶。資乘其弌而為悖,弍而為止,弎而為靜,生弌資弍而為息,生弍資弌而為紊。
  資之為生,乘其弌而為抑,弍而為用,弎而為作,育乘其弌而為冥,弍而為塞,弎而為平,生弌育弍而為通,生弍育弌而為幾正,此之謂變為之道[157/212]

  極數
  子曰天一地二人三,天四地五人六,天七地八人九,三極之數,四十五。天有十二〈一四七〉,地有十五〈二五八〉人有十八〈三六九〉。審其數而畫之,三十有九則弌〈除天地人六數外,有三十九數歸之於天〉,四十有二則弍〈除人三數外,有四十二歸之地〉,四十有五則弎〈洛書全數歸之於人〉,生之百一十〈三畫計三十九〉,育之百二十〈三畫計四十二〉,資之百三十〈三畫計四十五〉,遺其餘則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愚計三之數,本甚不合,遣其餘七六五,然後合三百六十之數,易計乾坤之三百六[158/212] ,不如是也,未敢以為然〉,顯冥之道盡矣。

  原名
  朗問曰:經取極名之,何謂也?子曰:形而上者謂之天,日月星辰皆天也。形而下者謂之地,山川草木皆地也。命于其中者謂之人,戎狄禽魚皆人也。酌其源則流可知矣,視其表則影可見矣,達於此者其知經之名乎。〈愚案:此唐韓文公原人之文也,豈崆峒山人先得其所欲言者乎。愚不能无疑。〉

  原徳  [159/212]

  子曰:物无不受之謂洪,物无不燭之謂明,於物无欺之謂正。君子體洪臨下,明以修性,正以治徳,故曰洪明

  次為論〈并圗〉

  生萌息華茂止安煥實資用達興紊悖靜平序育和塞作渙幾抑冥通
  天地闢,萬物生,生必萌,萌而後息,息而華,華則茂。物不終茂,故所以止,止然後安,安則得其𤍡,𤍡則實,實則可[160/212] 以資矣。資必有所用,用然後達,達則能興。物不終興,興久則紊,紊則悖治。悖莫若靜,靜則平,平則有序,序則可以育矣。育然後龡,物不終龡,龡久則塞,決塞必有作,作則煥,煥則幾乎正矣。至正必有抑,抑則冥。物不終冥,故以通而終焉。   [龡:【正字通】吹本字。【釋名】竹曰吹。吹,推也。]  [161/212]

  衛氏元包(衛氏元包)
  愚案《元包》者後周衛元嵩之所作也,祖《京房易傳》八宫卦,以坤宫八卦為元包太隂卷一,乾宫八卦為元包太陽卷二,次兊宫八卦為少隂,次艮宫八卦為少陽,次離宫八卦為仲隂,次坎宫八卦為仲陽,次巽宫八卦為孟隂,次震宫八卦為孟陽,運蓍第九,說源第十,凡十卷。唐蘇源明傳,李江注,今錄其序及乾坤二卦傳于左,以見一書之大槩云。 [162/212]

  元包序
  包之為書也,廣大含弘,三才悉備,言乎天道有日月焉,有雷雨焉。言乎地道有山澤焉,有水火焉,言乎人道有君臣焉,有父子焉。理家為政之尤者,昔文質更變,篇題各異,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謂之易,而唐謂之包,包者藏也,言善惡是非吉凶得失皆藏其書。觀乎囊括萬有,籠罩八紘,執陶鑄之鍵,啟乾坤之扃。孕覆育載,通幽洞冥,窮天人之秘,研造化之精,推興亡之理,察禍福之萌。[163/212] 與鬼神齊奥,將日月齊明,可謂六五經而四三易,雖太玄莫之與京。然文字竒詭,音義譎怪,紛而不擇,隠而不明者,得非遭於離亂與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蓋所謂憂亂而患小人也,故其辭詭,衛先生近之矣。秘書少監武功蘇源明,洗心澄思,為之修傳,解紛以釋之,索隠以明之。帝王之道,顯然昭著,有以見理亂之兆,有以見成敗之端。江考于訓詁,躭于講習,輒演玄義,庶傳乎好學者焉。國子監四門助教趙郡李江注。 [164/212]

紘:音宏。1. 古代系在冠冕下的帽帶。 2. 綱紀、綱維。 又【淮南子·原道訓】紘宇宙而章三光。【註】紘,綱也。 又【淮南子·地形訓】八殥之外有八紘。【註】紘,維也。維落天地而爲之表,故曰紘。

八紘是一個漢語辭彙,基本意思是八方太極遠的地方。

八殥(一ㄣˊ):八方邊遠之地。 《淮南子·墬形訓》:“九州之外,乃有八殥。”高誘注:“殥,猶遠也。

  元包太隂卷第一
  傳曰:理亂相糺(),質文相化。亂極而先乎太易,文弊而從乎巨包,聖人以道也,賢人以發也。易始乎乾,文之昭也以行。包始乎坤,質之用也以靖。行者所以動天下之務,靖者所以黙天下之機。太隂太陽,潛相貞也。少隂少陽,潛相成也。〈乎廣反〉𦬇〈英榜反,衆草〉莫黙,地之輿也。顚宀〈彌偏反,覆也〉〈馬茅反,裏也〉,天之昌也。仍而通之,極乎三十六。全而劘之,存乎六十四。其,其體正,語則直,義則矗然而[165/212] 不誙,觀其辭則〈危藴反,髙也〉,然而不及。掜〈魚厎反〉一以布氣,藏萬以植言,斯道君子之幾也。夫誠至君子之為也夫,於戲流于睿監,講於太學,伏而惟之,使自怡之,歸人於至和,示人以太樸已矣。

〈乎廣反〉(音留。與旒同。旌旗之旓也。) [旓:音梢。旗幟上飄帶之類的裝飾物:“金~曳曳。"]

𦬇【篇海類篇】同茻。   :音莽。【六書正譌】衆草也,象形。

宀:音綿。【說文】交覆深屋也。   勹:音苞。【說文】裹也。「包」的本字。

*劘:音磨。【玉篇】削也。【集韻】分也。  © 汉典

*誙(音鏗。【玉篇】觕也。【增韻】言確也。)

(ㄩㄣˇ)【集韻】魚吻切,音喗。【說文】大也。一曰高也。

(ㄋ一ˇ)古同“”。

睿監:亦作"睿鑒"。御覽;聖鑒。

於戲(ㄨ ㄏㄨ)1.亦作"於熙" 2.猶於乎。感歎詞。

  𦬇莫黙, 𠂢〈牛林反,派也〉森囷〈匿甲反〉匿,靖而不躁,樸而不飾,羣類囮〈昊和反,化也〉,庶物甡植,厥施惟熙,厥勲惟極。傳曰:者春之熙, 𦬇者夏之茂,莫者秋之落,黙者冬之潛。母萬物者,熙然足以布和,茂然足以長物,落然足[166/212] 以育衆,潛然足以正極。坤道備此四徳,故曰𦬇莫黙。𠂢者言其衆,森者言其植,囷者言其受,匿者言其藏,皆地之性也。靖而不躁,隂之徳也。樸而不飾,質之禮也。羣類囮育,所化者衆也。庶物甡植,所生者多也。厥施惟熙,其賚廣也。厥勲惟極,其功大也。昔王體之以立政,侔之以行簡,尚乃儉,務乃素,无起徴修,无勤動為,惟爾𡦽順。

𠂢〈牛林反,派也〉(派本字。)

(ㄑㄩㄣ):音箘。【說文】廩之圓者。從禾,在囗中。圓謂之囷,方謂之京。【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囷窌倉城。【註】地上爲之,圓曰囷,方曰倉,穿地曰窌。

*囮:音譌。【說文】譯也。率鳥者,繫生鳥以來之,名曰囮。【徐鍇曰】譯者,傳四夷及鳥獸之語。囮者,誘禽鳥也,卽今鳥媒也。  用來誘捕同類鳥的鳥,稱“囮子”。

𡦽【玉篇】古文罔字。

  元包太陽卷第二 [167/212]

 ,勹盈,夰燾斡縈,掲而不憩,駮而克明。四敘既侖,萬類既生。厥造惟弘,厥勲惟宏。傳曰:顚者仁之髙,宀者仁之覆,勹者禮之拎,盈者信之充。育萬物者仁髙足以濟衆,義覆足以利物,禮拎足以崇徳,信充足以布氣。乾道備此四徳,故曰顚宀勹盈。夰燾斡縈何謂也?夰者言其大,燾者言其溥,斡者言其運,縈者言其周,皆天之象也。掲而不憩,陽之用也。駮而克明,文之照也。四敘既侖,寒暑變易也。萬類既生,品物滋長也。厥造惟弘,[168/212] 恵廣也。厥勲惟宏,其功極也。昔王揣之以行化,規之以立制,發聲明,盛文物,无略威儀,无簡禮度。

斡縈:旋轉;運轉。 © 汉典

夰:【集韻】古老切,音杲。【說文】放也。  又【集韻】下老切。同昊。【元包經】泰夰入於囦。傳曰:夰入於囦,元氣降也。

音導。【說文】普覆照也。【小爾雅】燾,覆也。 【韻會】徒刀切,音陶。義同。

(līn ㄌㄧㄣ)【玉篇】手懸撚物也。 拎著桶去打水;拎東西。

(chuǎi  ㄔㄨㄞˇ)估量,忖度:~测。

  [169/212]  潛虛

  《潛虛》者宋太師溫國公 司馬光君實之所作也。公雅好《太玄》,自謂玄以準易,虛以擬玄,其作書之意可見矣。朱文公謂:《潛虛》只是吉凶藏否平,生相休囚死。《潛虛》後截是張行成續,不押韻見得,今錄其要者于左,以見一書之大槩云。

  萬物皆祖於虛,生於氣。氣以成體,體以受性,性以辨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故虛者物之府也。氣者生之户也,體者質之具也,性者神之賦也,名者事之分也,行者人之務也,命者時之遇也。

[170/212]  氣圖

 

 [171/212] 體圖

  一等象王,二等象公,三等象岳,四等象牧,五等象率,六等象侯,七等象卿,八等象大夫,九等象士.十等象庶人。一以治萬,少以制衆,其惟綱紀乎,綱紀立而治具成矣,心使身,身使臂,臂使指,指操萬物,或者不為之使,則治道病矣。卿詘一,大夫詘二,士詘三,庶人詘四,位愈卑,詘愈多,所以2為順也。詘雖多,不及半,所以為正也。正順墬之大誼也。

[䒶:【字彙】古天字。]

[172/212] :[173/212] 性 圖

 

凡性之序先列十純。十純既浹其次降一其次降二其次降三其次降四最後五配而性備矣。始於純終於配天地之道也。

 

[174/212] 名圖

 

  [175/212] 一六置後,二七置前,三八置左,四九置右,通以五十五行叶序。卬而瞻之,宿躔從度。卬則為,頫則為墬。卬得五宫,頫得十數。元餘者物之始終,故无變。齊者中也,包斡萬物,故无位。至之氣起於元,轉而周三百六十四變,變尸一日,乃授於餘而終之以步,軌以叶歲紀。人之生本於虛,虛然逡形,形然逡性,性然逡動,動然逡情,情然逡事,事然逡徳,徳然逡家,家然逡國,國然逡政,政然逡功,功然逡業,業終則返於虛矣。故萬物始於元,[175/212] 裒〈蒲侯反〉,存於齊,消於散,訖於餘,五者形之運也。柔剛雍昧,昭性之分也。容言慮聆,覿動之官也。繇懠〈牋西反〉得罹耽〈都含反〉情之訹〈恤〉歬卻庸妥〈吐火反〉蠢〈天尹反〉,事之變也。訒〈刃〉宜忱喆戛,徳之塗也。特偶暱續考,家之綱也。范徒醜隷林,國之紀也。禋〈因〉準資賔𢦦,政之務也。斆〈効〉乂績育聲,功之具也。興痡〈鋪〉泯造隆,業之著也。為人上者,將何為哉。飬之教之,理之而已。飬之故人賴以生也.教之故人賴以明也,治之故人賴以乂也。夫如是,故人愛[177/212] 之如父母,信之如卜筮,畏之如雷霆,是以功成而名白也。夫為人上而不能飬,則人離叛矣。飬而不能教,則人殽亂矣。教而不能治,則人抵捍矣。三具者亡而祈有功名可得乎。

  卬〈仰〉〈天〉頫〈俯〉墬〈地〉□〈冬〉逡〈後𢦦〈戎〉

【玉篇】古文協字。【後漢·律曆志】葉時月正日。

*躔(chán  ㄔㄢˊ)1.獸走過的足跡。 2. 天體的運行。

*頫:低頭。後作“”。《説文•頁部》:“頫,低頭也。”《廣韻•麌韻》:“頫”,同“俯”。

墬:【正字通】籀文地字。【前漢·郊祀志】周官天墬之祀。

(qūn  ㄑㄩㄣ)【說文】復也。【玉篇】退也,郤也。【集韻】逡巡,行不進也。【前漢·公孫弘傳】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羣臣逡。【註】言有次第也。 © 汉典

(póu  ㄆㄡˊ)爾雅·釋詁】聚也。【詩·小雅】原隰裒矣,兄弟求矣。又【玉篇】減也。【易·謙卦】君子以裒多益寡。

覿:音狄。【說文】見也。

懠:1.(jī  ㄐㄧ) 〔~疑〕猜疑。  2.(qí ㄑㄧˊ)  憤怒。

(xù  ㄒㄩˋ)1.引誘,誘惑。  2. 恫嚇。

(qián  ㄑㄧㄢˊ)【廣韻】古文前字。 『說文解字』不行而進謂之歬。從止在舟上。

《說文解字》:「,蟲動也。」

*訒(rèn  ㄖㄣˋ)出言緩慢謹慎。《説文言部》:訒,頓也。《廣韻震韻》:訒,難言。【論語】仁者,其言也訒。

*喆(zhé  ㄓㄜˊ)【玉篇】同哲。【前漢·敘傳】聖喆之治。【後漢·皇后紀】詳求淑喆。

*戛(jiá  ㄐㄧㄚˊ)1. 說文解字·戈部》:「,戟也。」。。  2. 常禮、常法。《書經·康誥》:「不率大,矧惟外庶子訓人。」

禋:1.古代燒柴升煙以祭天:“以~祀祀昊天上帝。"  2. 誠心祭祀:“不~於神而求福焉,神必禍之。

𢦦【說文】戎本字。兵也。

*斆:音效。【說文】覺悟也。篆省作學。【玉篇】敎也。【書·盤庚】盤庚斆於民。【傳】敎也。又【說命】惟斆學半。【傳】敎然後知困,是爲學之半。

(yì  一ˋ)【說文】芟草也。【爾雅·釋詁】治也。

痡:音鋪。【說文】病也。

[冬之古文_𣅈 𣆼 ]

 

[179/212] [180/212]

 

行圖

變圖(上) 解圖(下)

元  元始也夜半日之始也朔月之始也冬至歲之始也好學智之始也力行道德之始也任人治亂之始也

慎於舉趾差則千里機正其矢

 

 

 

 

 

 

慎於舉趾差則遠矣

 

 

 

 

 

 

裒  裒聚也氣聚而物宗族聚而家聖賢聚而國

 進而逡而俟其信而利用正

 人倮而繁獸猛而殫

 百毒之聚勝者為主惟物之蠱

 羽毛鱗介各從其彚

 莬絲之棼附草絕根

 八音和鳴神祗是聽

 雲還于山水泮於川

聚不可苟必進逡也

人倮而繁善以道羣也

百毒之衆止害人也

羽毛鱗介聚以倫也

莬絲之棼不知固根也

八音之裒感人神也

雲還水泮聚極必分也

愚案:自裒至散,凡五十二皆然。散然後有餘,齊併具于左。

 

堯舜之徳禹稷之績, 周規孔式終天無斁

 堯舜周孔垂世無窮也

餘終也天過其度口之餘也朔不滿氣月之餘也日不復次歲之餘也功徳垂後聖賢之餘也故天地无餘則不能變化矣聖〉〈賢无餘則光澤不逺矣〉

 

〈衆星拱極萬矢 湊的必不可易

衆星萬矢誰能易中

齊中也隂陽不中則物不生血氣不中則體不平剛柔不中則徳不成寛猛不中則政不行中之用其至矣乎

 

本段可略過,其內容已在上圖及上列表中_

  [179/212] 行圗    變圗     解圗

  □元      〈慎於舉趾差則   慎於舉趾差則逺也千里機正其矢元始也夜半口之始也朔月之始也冬至歲之始也好學智之始也力行道徳之始也任人治亂之始也〉
  □裒      初〈進而逡而俟其聚不可茍必進逡也信而利用正裒聚也氣聚而物宗族聚〉二〈人倮而繁   人倮而繁善以道羣也獸猛而殫而家聖賢聚而國〉三〈百毒之聚勝者 百毒之聚祇害人也為主惟物之蠱〉四〈羽毛鱗介   羽毛鱗介聚以倫也各從其彚〉五〈菟絲之棼   菟絲之棼不知固根也附草絶根〉
  六〈八音和鳴    八音之裒感神明也祌祗是聴〉
  上〈雲還于山    雲還冰泮聚極必分冰泮于川    也〉
  愚案自裒至散凡五十二皆然散然後有餘齊併具于左
  □餘     〈堯舜之徳禹稷之績 堯舜周孔垂世無窮周規孔式終天無斁 也餘終也天過其度口之餘也朔不滿氣月之餘也日不復次歲之餘也功徳垂後聖賢之餘也故天地无餘則不能變化矣聖〉〈賢无餘則光澤不逺矣〉
  □齊     〈衆星拱極萬矢   衆星萬矢誰能易中湊的必不可易   也齊中也隂陽不中則物不生血氣不中則體不平剛柔不中則徳不成寛猛不中則政不行中之用其至矣乎。
[181/212]

  元餘齊三者无變皆不占初上者事之始終亦不占

[181/212]

[183/212]

 

  揲法〈上下〉同
  五行相生得二十五,以三才乘之得七十五,為策
虛五用七十,分為二,取左一掛於右,揲左以十,觀其餘,扐之[185/212] 復合為一再分之,掛揲右如左法。左主右客,先主後客,陽先客後,主者隂觀其所合以名命之,既得其名,又合蓍分之,陽則置右而揲,左隂則置左而揲右。生純置右,成純置左,揲以七,所揲之餘為所得之變,觀吉凶臧否平而決之,陽用其顯,隂用其幽,幽者吉凶臧否與顯戾也,欲知始中終者,以所筮之時占之。先體為始,後體為中,所得之變為終。變已主其大矣。又有吉凶臧否平者,於變之中復細别也。不信不筮,不疑不筮,不正不筮,[186/212] 順不筮,不蠲不筮,不誠不筮,必蠲必誠,神靈是聴。

玄以準易,虛以擬玄,玄且覆瓿,而況虛乎,其棄必矣。然子雲曰:後世復有揚子雲必知,吾於子雲雖未能知,固好之矣。安知後世復無司馬君實乎。

*蠲(juān  ㄐㄩㄢ)除去,免除。  顯示,昭明:“惠公~其大德”。]

*瓿(bù  ㄅㄨˋ)古代器名 [vase]。青銅或陶制。圓口、深腹、圈足。用以盛酒或水。盛行于商代

◎覆瓿:1.喻著作毫無價值或不被人重視。亦用以表示自謙。 2.猶覆盆。

百度百科_ 《漢書·揚雄傳下》:“ 钜鹿 侯芭 常從 雄 居,受其《太玄》、《法言》焉, 劉歆 亦嘗觀之,謂 雄 曰:‘空自苦!今學者有祿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後人用覆醬瓿也。’ 雄 笑而不應。

  朱文公辨證

  紹興已巳,洛人范仲彪炳文客崇安,予得從之遊。炳文親唐鑑公諸孫,嘗娶溫國司馬氏,其多藏文正公遺墨,嘗示余以《潛虛》别本,則其所闕之文,尚多問之。云溫公[187/212] 晚著此書,未竟而薨,故所傳止此。蓋嘗以其手藁屬景迂晁公補之,而晁不敢也。近得泉州季思侍郎所刻,則首尾完具,遂无一字之闕,始復驚異,以為世果自有完書,而疑炳文語或不可信,讀至剛行,遂釋然,曰:此贗本也。人問何以知之?余曰:本書所有句皆協韻如易彖文象,玄首賛測,其今有而昔无者,行變尚協而解獨不韻,此蓋不知也字處末則止字為韻之例耳。此人好作偽書而尚不識其體製,固為可笑,然亦幸其如此,不然則[188/212] 幾何而不遂至於逼真也耶。亟以書扣季思,此本果家世之舊傳否邪?則報曰:得之某人爾。於是益知炳文為不妄。嘗欲私記本末,以訂其謬,而未暇。今復得鄉人張氏印本,乃泉本之所自出,於是始出舊書授學者,使以相參,凡非溫公之舊者,悉朱識以别之,使覽者有以考焉。 [189/212]

  皇極經世書

  《皇極經世書》者宋康節先生邵子之所作也〈論己見此篇首題辭〉,今略述先生祖先天方圎圗演數之法,以見作用之大旨,若夫推步之精,知來之神,愚何能闖於其藩,所願學焉而未敏也。因得友人查伯復、顔叔俞、邦翰孟宣,相與講之,粗知其說云。

  經世本先天方圎圗說
  康節先天之易尚象而不尚辭,《觀物篇》有所謂律吕圗、
[190/212] 聲音圗、八卦交為十二辰圗、十二辰交而為十六位圗、太極圗、既濟隂陽圗、掛一圗、三千六百年圗。諸圗之傳,並无一字言其所以然,蓋欲示不言之教,如伏羲六十四卦,初无言語文字也。然其圗雖多,特只本之先天六十四卦方圎圗,且以先天圗言之,圎圗象天,包於地外。方圗象地,處於天中,是一大隂陽相配也。分圎圗而觀,乾兊離震居左為天卦,巽坎艮坤居右為地卦,分隂陽,主兩儀,而主運行不息之事。分方圗而觀,西北十六卦[191/212] 天卦,自相交,東南十六卦地卦,自相交。其斜行則乾兊離震巽坎艮坤,自西北而東南皆隂陽之純卦也,不能生物。西南十六卦天去交地,天卦皆在上而生氣在首,故能生動物而頭向上,東北十六卦地去交天,天卦皆在下而生氣在根,故能生植物而頭向下。其斜行則泰損既濟益恒未濟咸否,自東北而西南皆隂陽得偶之合也,所以能生物也。又合二圗而觀,方圗乾處圎圗亥位,謂之天門,是天氣下降也。方圗坤處圎圗巳位,謂之[192/212] 地户,是地氣上騰也。此兩十六卦所謂隂陽互藏其宅也。方圗泰處圎圗寅位,謂之鬼方。方圗否處圎圗申位,謂之人路,此兩十六卦是天交地、地交天而生生不息,所以泰居寅而否居申,所謂隂陽各從其類也。夫圎圗主運行之事,方圗主生物之事。運行者氣也,生物者質也。氣非質則无所附麗,質非氣則豈能生物哉。康節經世書,本先天方圎圗,其作用大略如此。〈查顔叔〉

[另可參閱:16易經證釋16-66-08六十四卦方圓圖]

  經世要旨 [193/212]

  先天之學,本來只是先天六十四卦大横圗,一一八八之序,横圗者卦之所以列,一一八八者數之所由肇。卦之於數,猶形之於影耳。由是取横圗,復至乾三十二卦,自北歴東以至于南。取姤至坤三十二卦,自南歴西以終於北,以應天之運。而天根月窟自然之理,不假作為,莫不對待,而圎圗立矣。  [天根月窟:可參閱11十翼_11A-01易經名詞集7.]  取横圗乾一宫之八卦,自乾至泰,横布於圎圗之内。而兊二宫之八卦,自履至臨,加布於乾宫八卦之上。餘六卦,以次横列,而乾居西北,坤居[194/212] 東南,否泰隂陽之交,居於東北、西南以應地之方,横斜曲直之妙,理无窮而方圗立矣。若夫圎圗之發用,則以乾兊離震三十二卦為陽,為在天日月星辰之四象,為元會運世之大四象。震離二宫為陽中隂,兊乾二宫為陽中陽,又分天道之隂陽太少,坤艮坎巽三十二卦為隂,為在地水火土石之四象,為歲月日時之小四象,巽坎為隂中陽,艮坤為隂中隂,又分地道之柔剛太少,其數則自一一二二以至八八,並以十二三十累因而為[195/212] 分杪之數。〈全數悉具《觀物篇》中,如天地各十六象皇帝王伯走飛草木等,錯綜敷暢之妙自見,本篇今不繁具。〉若夫方圗之取用,則分為四片,西北十六陽卦為天卦,而乾主之。東南十六隂卦為地卦,而坤主之。否泰所主各十六卦,是為隂陽之交,既濟之卦,其圎圗陽卦主元會運世,凡三百六十運,四千三百二十世,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皆有當時直事之卦。〈泝其始如星甲辰子之直事卦,所謂畫前有易也。直事卦者,即掛一卦也,運世年月皆有之,以掛一全卦之序分去,如毎運毎世毎年毎月,並用四爻直之,其餘爻即閏爻也,為說甚多,今不繁具。〉或以世卦配運卦,或以年卦配世[196/212] ,須合方圗,天地卦分位置左右〈若世卦配運,則運卦居左。年卦配世,則世卦居左。左為天卦,右為地卦,須變爻變卦以合方圗〉。攷大四象掛一之卦,以求分數〈攷大四象元㑹運世是何位,即合掛一何卦,亦得其位之分數矣。但案掛一本圗可見也〉以此所得之掛一某卦,而質於圎圗,以察理亂休咎,而圎圗隂卦為歲月日時,主動植事物,自有律吕聲音數,合方圗天地卦位置左右〈聲陽居左,音隂居右〉。横看既濟卦,攷大小四象,而得掛一之卦,以求分杪二數〈人用分,物用杪〉亦質於圎圗以觀臧否。〈謂得掛一卦以質之圎圗在何處,如陽中陽則極治之時,事物皆美。隂中隂極亂之時,事物皆[197/212] 惡。隂中陽亂而將治,事物終美。陽中隂,治而將亂,事物終惡。又察其隂陽進退饒乏,卦氣發斂屈伸之類。〉凡古今治迹,只是憑一定之卦以推步動植事物,則隨時取聲音數,以求卦而占測也〈一定卦者掛一之序也,聲音者方圗天地卦以求得掛一卦也〉。所謂經者,猶言經緯之經,亦有經綸之義。觀天之數,以元經會者,猶以十二會為經,而三百六十運以下為緯。觀地之數,以會經運者,猶以二百五十運為經,而以二千九百八十世以下為緯。觀人之數,以運經世者,猶以一百二十世為經,而以三千六百年為緯〈謂一元則經之[198/212] 以會九,會則經之以運十,運則經之以世也〉。雖曰斷自唐虞以下而百世亦可推也。邵子志存斯世,故惟以經世人事名篇,但動植事物之數,雖屬圎圗隂卦,而歲月日時之下分杪太細,故以四卷載律吕聲音之變,而悉歸之方圗矣。蓋方圎二圗,錯綜而用,變動不居,不可為典要也。皇極取河圗天五地六二中以立數,取圎圗太少隂陽剛柔之倡和,得一萬七千二十四,凡日月星辰之變,水火土石之化,律吕聲音之實,數同歸于此。以此一萬七千二十四自[199/212] ,得二萬八千九百八十一萬六千五百七十六,是為動植通數,而用之以取掛一卦二百五十六者也。〈以圎圗大四象毎元之元一大位,各全具六十四卦,係十六之乘十六,又四其六十四也。取掛一卦之法,乃用前數二萬八千九百八十一萬六千五百七十六,是為九位掛其中五之位,看左右位,隂陽進退消息虛,張其說繁晦,今故略之,學者但案邵子所傳掛一卦之定序攷之,似不須布籌以自惑也。〉掛一卦起於元之元,蓋元之元泰卦乃方圗東北之位,終始萬物之義,故運世與年各用掛一全卦之序,而直事仍取合於方圗天地卦圎圗大小四象,而後分杪之數歸宿矣。〈今當一元之午[200/212] 會癸運酉世,即一歲之五月初十日酉時也,是謂大小四象。 俞孟宣〉

  經世與易名位不同
  祝涇甫曰:易以占為神極,以算為智。占者聴圗變之蓍,以求將見之象。算者布一定之卦,以御无窮之數。占則取驗於天神之研幾也,算則斷在人智之極深也。神以知來而未嘗不藏往,智以藏往而未始不知來,惟易之與極其旨,
若相似而致用,實不同易與極之八卦名同而位殊,爻同而,位之殊,今先天後天之圗可識矣。[201/212] 之異.則易之乾為天為金而極則為日為水之類也。易之坤為地為土,而極則為水為雨之類也。易之震為雷為木,而極則為辰為夜也。易之巽為風為木,而極則為石為雷也。坎為水為月者易也,極則為土為露矣。離為火為日者易也,則為星為晝矣。艮為山而今為火為風,兊為澤而今為月為寒矣。自是充之,非惟八卦取象之異於易,而吉凶悔吝亦大不同。〈觀物斷決發題〉愚謂:極只取伏羲卦畫,不用文王周孔之亂,故其作用之不同,[202/212] 无怪其然矣。

 

  [203/212] 皇極内篇

  案皇極内篇者,蔡九峰先生之所作也。先生名沈,字仲黙,朱文公門人,其意謂,河圗更四聖而象已著。洛書錫神禹而數不傳,故作是書以究極其數。其演數之法,縱横皆九位,經之以一一一二至於九一九二,亦終之以九九。緯之以一一二一,至於九一九二,亦終之以九九。其筮法或以蓍,或以木,惜變數之法不傳,莫能適諸用也。今姑錄其要旨,以見一書之槩云。 [204/212]

  〈節文〉
  體天地之撰者易之象,紀天地之撰者範之數。數者始於一,象者成於二。一者竒,二者偶也。竒者數之所以行,偶者象之所以立,故二而四,四而八,八者八卦之象也。一而三,三而九,九者九疇之數也。由是重之,八而六十四,六十四而四千九十六而象備矣。九而八十一,八十一而六千五百二十一,而數周矣。易更四聖,而象已著。範錫神禹,而數不傳。先君子曰:洛書者數之原也。余讀[205/212] 洪範而有感焉。上稽天文,下察地理,中參人物,古今之變,窮義理之精微,究興亡之徴兆,顯闡幽,彛倫攸敘,秩然有天地萬物各得其所之妙。歲月侵尋,粗述所見,辭雖未備,義則著矣。嘉定戊寅長至蔡沈仲黙父序

[207/212]

[209/212]

]  □原〈一之一〉
  原元吉幾君子有慶
〈數曰原誠之原也,幾繼之善也。君子見幾有終慶也。〉

  愚案:此以後八十數皆依前圖次序,而吉咎祥吝平悔災休凶亦如此圖排定,即此圖可以例其餘矣。

  [211/212]

  筮者神之所為乎,其蓍五十虛一,分二掛一以三揲之,視左右手歸餘於扐,兩竒為一,兩偶為二,竒偶三也。初揲綱也,再揲目也。綱一圅三,以虛待目,目一為一,以實從綱。兩揲而九數具,八揲而六千五百六十一之數備矣。分合變化,如環无端,天命人事,由是較焉。吉凶禍福,由是彰焉。大人得乏而申福,小人得之而避禍。君子曰:筮者神之所為乎。大事用年,其次用月,其次用日,其次用時。
  周易啟蒙翼傳外篇

.

 

 

參考:

 

 

另註出處_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彭晓) 在线阅读 (daorenjia.com)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彭晓)

经名: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原题后蜀彭晓注。又名:周易参同契通真义。题后蜀彭晓撰。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参校版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子部道家类(简称四库本)。

 

水涸滅影, ……,水能生萬物,聖人獨知之。

引申: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聖人之言,經典也。經典是滋潤靈性的泉源(靈糧),永不乾涸。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便是儒學乃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 古文《尚書· 大禹謨 》中有記載。四句通讀,其涵義為:人心變化莫測,道心中正入微;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我們要真誠地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變、不變換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最後使人心與道心和合,執中而行。

關於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 序》中有著如下釋義:蓋嘗論之: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欲之私矣。

引申分析

《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亦有: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故人心譬如盤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鬒眉而察理矣。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於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百度百科)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司馬光《潛虛》(ctp:work:wb548351)著作資料

朝代

作者

書名

底本

電子版(URN

備註

司馬光

潛虛

四部叢

ctp:wb548351

該著作的代表性文獻

司馬光

潛虛

四部叢三編

ctp:wb934322

已有的文字版無法自動連結圖書館中的掃描本。

以作者姓名司馬光相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