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惟信禪師 |
文選13-27 |
大雅講義 網址_ http://www.jackwts.tw/ |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壹、
. 1.
青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語出《指月錄》卷二十八。 2.
對此三重境界,每個人的領悟因其究研的對象不一而有所不同。以下例舉幾種常見的解釋: (1)
第一重境界所描述的無疑是常人狀態﹐認為一切都是實實在在﹑天經地義﹔後來對萬物之實在性發生懷疑﹐這便是哲人境界﹔最終悟到虛妄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偏執﹐去掉無明﹐見到世界依舊是它的本來面目﹐這可謂是佛家境界。 (2)
第一階段是開悟前,此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因為凡夫的執著,執著外面虛妄的境界為實有,所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3)
第二階段是透過參襌、參話頭的方法,找到一個入處,此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為參到了話頭,可以從八識田的種子來返照自心,從自性真空當中,知道從前所認識的自己、所認識的世界都是幻假,因而否定自己、否定世界,這個身心世界的大否定,就是所謂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4)
第三階段是從開悟的一瞬間起,悟到現前這念心就是本具的佛性,所以說「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一切諸法不離當下這念心,安住在當下這念心,這就是一個歇處。 (5)
第一個時期是凡夫的時候,一個修行人還沒有修行的時候,他看到一個漂亮的女生,他馬上感覺到這是個漂亮的女生,馬上他就被迷惑了。這個就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境界。 (6)
第二個時期是在修行之中,這個修行人因為修了「白骨觀」,他已經入門了,他看到每一個漂亮的女生統統都變成白骨,一個一個都是粉面的骷髏「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表示說他已經跟女生隔離了。 (7)
到了第三個時期,是開悟了以後,這個時候他看到的漂亮女生仍然是漂亮的女生,但是他的心已經不動了,已經不受這個女生的影響,這個就是「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8)
其實第一個狀況就是凡夫的「境殺心」(完全受環境影響);第二個境界是修行已經入了門,心跟環境已經隔離,儘量避免環境來影響;第三個境界就是「心殺境」,修行者開悟的心,已經可以把環境統統殺掉。 (9)
修行人圓證菩提的三個次第,形象地比喻為: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凡夫。假觀);見山非山,見水非水(心眼見道。空觀);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徹底見性。中觀)。 4.
用白話說: (1)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_ 是一般人的境界, 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並不知覺你所看到的事物其中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錯的或虛的。 (2)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_ 是追求知識者的境界,懷疑批判, 就如胡適說的: 做學問須於無疑處存疑. 剝開事物的表象, 去探究其本質。 (3)
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_ 是悟道者的境界,經過懷疑、批判、辯證後, 透徹瞭解事物的本質。 ´ 第1境界看到的山水(現象)是山水的表象, 第3境界看到的山水是山水的本體。 ´
最後「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這是悟道者的境界,經過懷疑、批判、辯證後,透徹瞭解事物的本質。 .(網路資料)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