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

孔壁藏書(壁經)

文選13-38

n1.1

大雅講義 網_ http://www.jackwts.tw/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壹、           秦國

一、         概述

1.      西元前259年—前210年,全稱秦始皇帝,姓嬴,名政,是秦莊襄王的兒子。嬴政因為在趙國出生,又叫做趙政。秦始皇13歲登上王位, 39 歲(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建立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於是不再稱為王,而把古時候的「皇」與「帝」合在一起,號稱「皇帝」,稱呼自己為「始皇帝」,就是第一位皇帝,後代稱為二世、三世,想要一直傳下去到無窮無盡。所以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

2.      秦始皇三十七年(西元前210年),五度巡行天下的秦始皇,巡遊到平原津得了重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時秦始皇病死。宰相李斯、宦官趙高改變遺囑讓小兒子胡亥繼承皇位,就是秦二世,並賜太子扶蘇死。

3.      秦二世元年,楚人陳勝、吳廣在蘄(ㄑ一ˊ)縣發難。項羽大破秦兵,劉邦率領軍隊駐武關。到了秦二世三年,趙高殺了秦二世,改立子嬰為皇帝。劉邦軍隊前進到霸上(陝西省),子嬰投降,秦滅亡(西元二零六年)。

4.      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秦始皇的統一和措施,對後世影響很大:

(1)        政治上,建立權力集中中央的君主政體,和行政制度的規模。

(2)        文化上,完成文字和法律制度的統一,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基礎。

(3)        民族融合上,秦統一天下後,使蠻夷戎狄與華夏各族人進一步融合在一起。

(4)        疆域上,秦吞併齊、楚、燕、趙、韓、魏六國,使得我國領土規模,奠定大概的輪廓。(資料來源_www.tces.tc.edu.tw/~teach04/R/33.htm)

 

二、         列表. (資料來源_維基百科)

1.      . 據司馬遷記載,嬴秦的先祖為伯益,至蜚廉時期有惡來、季勝二子,分別為秦國和趙國的先祖。惡來五世孫非子,因善於養馬被周孝王封為附庸,歷經公伯、秦侯、秦仲、秦莊公五代君主,至前771年,秦襄公因援助周平王有功,被周平王封為諸侯。進入春秋時期,從秦襄公到秦穆公九代君主,秦國國力得到發展和鞏固。秦穆公時期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去世後,秦國國力逐漸走向衰落。進入戰國時期,秦國歷經多代君主繼承混亂,國力衰弱,經常遭受近鄰魏國的攻擊。至秦孝公繼位後任用商鞅變法,國力轉強,秦伯嬴駟在西元前324年開始稱王,最終在秦王政時期兼併六國,建立秦朝。但大一統的秦朝僅僅維持了15年。

2.      .

9

秦穆公

《史記·卷五·秦本紀》、《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作秦繆公

任好

?-前621

660年-前621

秦德公少子
秦宣公、秦成公之弟

]

穆姬[

稱霸西戎,[45]一說為春秋五霸之一。

25

秦孝公

《越絕書·卷八·越絕外傳·記地傳第十》作秦平王[96]

《史記索隱·秦本紀》記載名渠梁

381年-前338

362年-前338

秦獻公之子[94]

櫟陽
350年遷至咸陽

(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弟圉[99]

 

359年,商鞅變法開始。

26

秦惠文王

《史記·卷五·秦本紀》作秦惠文君、[101]秦惠王[102]

出土《秦駰玉版》記載名駰,《史記索隱·秦本紀》記載名駟

356年-前311[104]

338年-前311

秦孝公之子[99]

咸陽

公陵(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周陵街道周陵村南)

惠文后
宣太后(
羋月)

325年,正式稱王。[108]
324年,改為元年。[109]

27

秦武王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作秦悼武王
《世本·諸侯世本·秦》作秦武烈王[110]

《史記索隱·秦本紀》記載名蕩]

329年-前307

311年-前307

秦惠文王之子[105]

咸陽

永陵(又稱畢陌,今陝西省咸陽市

周陵鄉周陵村南)

悼武王后[114]

307年,因舉鼎而死。

28

秦昭襄王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和《世本·諸侯世本·秦》作秦昭王[116][117]

《史記索隱·秦本紀》記載,
《世本·諸侯世本·秦》記載名側

325年-前251

307年-前251

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

咸陽

芷陵(又稱芷陽、茝陽,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斜口街道韓峪村的秦東陵內)

葉陽后
唐太后[

 

29

秦孝文王

安國君[124]

《史記索隱·秦本紀》記載名柱[125]
廣弘明集·卷十一》引《陶公年紀》記載名式[

303年-前250[127]

251年-前250

秦昭襄王之子[120]

咸陽

壽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以東)[128]

華陽太后夏太后

 

30

秦莊襄王

水經注·卷十九·渭水下》作秦莊王[130]
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雍州》作秦襄王

原名子異、異人,後改名子楚

281年-前247

250年-前247

秦孝文王之子

咸陽

陽陵(又稱子楚陵,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斜口街道韓峪村的秦東陵內)

帝太后

 

31

秦王政

秦始皇帝[140]

[141]

259年-前210

247年-前210

秦莊襄王之子

咸陽

驪山秦始皇陵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

 

221年,統一中國,稱秦始皇帝。

 

 

 

 

 

 

 

 

 

 

 

 

3.      商鞅

商鞅(前390年-前338年),中國戰國時代政治家、統帥,法家法派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3]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早年學習法家、兵家、雜家思想,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國國內頒布求賢令後由魏入秦,通過變法改革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的戶籍、法律、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軍收復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部分失地。但商鞅在變法改革過程中制定了嚴酷的刑法打擊舊貴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舊貴族勢力的報復,最終身亡。

 

三、         .(網路資料)

1.      秦始皇焚書坑儒後留下哪三種書??? 醫藥、卜筮、種樹。學律(律令)者,以吏(官吏)為師。

2.      焚書後,現今的古書藏在哪裡???  除博士官掌管的圖書和農書醫書及求神問卜之書外,各地所有一切藏書全部交到當地官府燒燬。僅存官方所藏,也只有官 方職司 博士官者仍可研究閱讀。據說真正讓上古史燃燒殆盡的是項羽的"火燒阿房宮"。但還是有些書有被保存下來~只是到了漢朝才被發現,也就是孔璧中以篆書所寫定的古文經傳,那些書都是在秦始皇下令焚書時被藏起來的。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漢武帝末年,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在牆壁的夾層中,意外獲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但從東漢王充《論衡》開始,即有學者考證,指出魯恭王壞孔子宅發生在漢景帝時】。

3.      秦始皇對中國的貢獻(請列舉五個)???

(1)        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實施郡縣制度的國家,影響以下的二千多年的編戶齊民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統一,都有利於當時社會的發展.

(2)        統一文物制度:統一全國的文字、法令(頒布了通行全國的秦律)、度量衡、車輛寬度(車軌)、貨幣(半兩錢)。

(3)        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和行政機構。

(4)        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

(5)        修築萬里長城(連結戰國燕、趙、齊、秦等國的原有長城)、馳道、靈渠,對軍事和交通有很大的貢獻。

(6)        開疆拓土,奠定中國版圖,也奠定了多民族國家的基礎。

 

四、         .

『說文解字注』_() 伯益之後所封國。鄭詩諩曰。秦者、隴西谷名。於禹貢近雍州鳥鼠之山。堯時有伯翳者。實臯陶之子。佐禹治水。水土旣平。舜命作虞官。掌上下草木鳥獸。賜姓曰嬴。歷夏商興衰。亦世有人焉。周孝王使其末孫非子養馬於汧渭之間。孝王封非子爲附庸。邑之於秦谷。至曾孫秦仲。宣王又命作大夫。始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國人美之。秦之變風始作。按伯益、伯翳實一人。臯陶之子也。今甘肅秦州淸水縣有故秦城。(𥠼)

五、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

http://www.ziyexing.com/春秋五霸(770~476)

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齊桓公∼齊國:現今山東半島一帶。
宋襄公∼宋國:位於現在河南商丘一帶。
晉文公∼晉國:,原名唐。在今山西省。
秦穆公∼秦國:今天陝西省西部,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
楚莊王∼楚國: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被稱作「戰國七雄」。
齊國:現今山東半島一帶。
楚國: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燕國: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
韓國: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
趙國: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隅。
魏國: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
秦國:今天陝西省、四川省。

 

戰國七雄 :
戰國早期, 秦、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
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併,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
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
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
戰國中期,齊、楚、燕、韓、趙、魏、秦 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

六、      六國滅亡順序

 

年份

秦王政紀元

被滅國家

公元前230229

秦王政17—18

韓國

公元前229228

秦王政18—19

趙國

公元前226225

秦王政21—22

魏國

公元前224223

秦王政23—24

楚國

公元前222

秦王政25

燕國
代政權[註 26]

公元前221

秦王政26

齊國

 

 

 

貳、            孔壁藏書( 壁經)

一、         壁經_《書經》者,孔壁藏書也,又名壁經。

˙      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各種書籍都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漢文帝時,開始在全國尋找書籍,一個叫伏生的老儒生口授了《尚書》二十八篇,使《尚書》得以流傳。到了漢武帝時,魯恭王想霸佔孔子的故居改作花園,在拆房時,忽然從牆壁的夾洞中發現了一批竹簡,同時空中傳來一陣莊嚴的鐘磬之聲,魯恭王嚇壞了,忙下令停止拆房。在牆壁中發現的這批竹簡包括《尚書》、《孝經》等古典書籍,因為是在牆壁中發現的,所以這些書被稱為「壁經」。

˙      五經別名: 唐韓愈《進學解》:"《詩》正而葩。"后因稱《詩經》為"葩經"。 《書經》者,孔壁藏書也,又名壁經.易經,羲經相傳伏羲始作八卦,故名"羲經"。《禮記》,.整理《禮記》的是西漢學者戴德(大戴)和戴聖(小戴)叔侄二人,因此名"戴經".孔子刪述春秋,絕筆於獲麟。因此《春秋》叫"麟經"

二、         孔鮒.(網路資料)

1.      藏書的主角孔鮒(約前264∼前208年)生平簡介:孔子後裔,博通經史,與魏名士張耳、陳餘友好。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孔鮒不仕(拒絕作官),令其弟子叔孫通仕秦,後召為魯國文通君,拜少傅。秦相李斯始議焚書之事,孔鮒聽說後,收其家中《論語》、《孝經》、《尚書》等書,藏於祖堂舊壁中(孔子曲阜故宅牆壁夾層中),自隱於嵩山,教授弟子百餘人。陳勝領導農民起義,他也從軍反秦。陳勝尊他為博士、太師,不過孔鮒深感所言不得用,任職僅六旬(一說六個月),便托疾而退,卒於陳。

2.      《資治通鑒》卷七秦紀二:「魏人陳餘謂孔鮒曰:秦將滅先王之籍,而子為書籍之主,其危哉!子魚曰:吾為無用之學,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將藏之以待其求;求至,無患矣。」孔鮒認為,我們老爺子的這一套東西用處大著咧,秦始皇沒見識,我先藏好,以後這幫子做皇帝的,總要來一探這些古代經典智慧究竟。

3.      王夫之在《讀通鑑論》裡讚賞孔鮒的從容態度,君子之道,儲天下之用,而不求用於天下。知者知之,不知者以為無用而已矣。就是說,聖人之道,就像糧食,儲藏在那兒,等天下人來取用,而不是苦苦央求著上趕著找你們用。孔鮒很敏銳地發現,大一統之後,孔孟之道對於大一統的穩定極具價值,只不過時代陡變,秦始皇滿腦子法家思想,還未細細體會出儒家的價值而已。

三、         原因.

1.      因為當時秦始皇發布了挾書令 只有占卜.醫藥.巫術一類的書可以被留下來 為了保存這些好的書籍讓後世的子孫有書可讀 只好將書藏在孔子古宅的牆壁中 而這些書後來因為漢王要整修孔子古宅才意外被發現 這些書也成了現在所謂的古文尚書...之類的書籍

2.      孔壁古文是什麼時候進入孔壁的呢?據說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孔子九代孫孔鮒認為秦非吾友,……吾將藏之,以待其求,就將這些經典偷藏在孔子故宅牆壁內,自己就到嵩山隱居去了。孔鮒到死也沒有把它們取出,但竹簡不隨秦火冷,這些經典終于保存下來。為了紀念孔鮒藏書,金代就在孔廟的孔子故宅內修建了殿堂。因傳說拆牆取書時天上有金石絲竹之聲,故取名為金絲堂。明宣德九年(西元1434年),蘇州知府況鐘凱曾捐款重建。明弘治十三年(西元1500年)重修孔廟時將近四堂遷往孔廟西路,在原址建起了詩禮堂。后來在詩禮堂后又建了魯壁,紀念孔鮒藏書。

四、         〔漢書.景十三王傳〕

1.      孔壁是指孔子故宅夾藏古籍的牆壁,在今山東曲阜孔廟內。相傳漢代古文經學的典籍,即由其中發現。〔漢書.景十三王傳〕云:「恭王初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宮,聞鐘磬之聲,遂不敢壞,於其璧中得古文經傳。」〔漢書藝文志〕則著錄所得古籍為〔尚書古文經〕46卷,〔禮古經〕56卷,〔春秋古經〕12篇,〔論語古〕21篇,〔孝經古孔氏〕1篇。後世對於篇卷的多寡,有不同的記載,甚且懷疑孔壁得書的真實性。

2.      以〔古文尚書〕為例,〔漢書藝文志〕云:「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磬之音,於是懼,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前所引〔景十三王傳〕之內容與漢志約略相同,呂思勉認為「恐係後人據藝文志作此約略之辭,綴於傳末。」則〔漢書〕中亦有記載失實之處。

3.      張西堂於〔尚書引論〕一書中,考論孔壁之〔古文尚書〕而得到下列6點結論:(1)孔壁古文的始得當在漢景帝時,非武帝末。(2)獻書者非孔安國,當為孔安國家。(3)孔壁本原來之壁藏者,古無定說。(4)孔壁本所用之古文或稱為科斗文,然俱可疑。(5)孔壁本或稱中古文,或稱逸書,其16篇,或析為34篇。(6)孔壁本讀後易為今文之說不必可從。

4.      呂思勉於〔燕石札記〕云:「謂共王壞孔壁而得古書,有種種不可信者在也。……一人為附會之辭,後人更彌縫其闕,則初不知為何書者,後可鑿言之曰逸禮與書;初不知為何人者,後可確指之曰魯共王;初不知為誰氏之宮者,後可故神之曰孔子之宅;初不知其何由入中祕者,後可憶度之曰安國獻之;初猶如為億度,後竟以為事實矣。」道出其間誤謬之處。張西堂則引康有為〔新學偽經考〕中,曾立十證以明孔壁古文之偽,益以崔適〔史記探源〕中,亦謂其有五不合,說明孔壁中的〔古文尚書〕不可信。   〔漢書〕雖對孔壁藏書之情形,言之鑿鑿,然經後世學者反覆考辨,其真實性仍待商榷。(國家教育研究院)

.

 

 

參考_ 孔子周遊列國之因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孔子五十六歲,以大司寇的身份攝相事(代理魯國執政大夫的事務)。孔子參與國政,國家治理很有成就,社會安定。與魯國為鄰的齊國,對魯國的日漸強大深為擔憂,(擔心魯國日後強大會影響齊國的稱霸事業)。齊國大夫黎鉏設下計謀以女樂、駿馬使魯國君臣玩樂喪志,從而阻止孔子繼續在魯國當政。齊人挑選了齊國容貌美麗的女子八十人,穿著色彩華麗的服裝,跳著《康樂》舞,連同毛色斑斕的馬匹駕著的三十輛馬車,一起送給魯君,將女樂隊和紋飾斑斕的馬匹陳列在魯國都城的南大門外。季桓子知道後,身著便服多次前往觀看,打算接受下來,就跟魯君商量好,裝作要到各處走走,趁此機會整天前去觀看,沉迷于女樂,怠惰於國事。

子路看此情景就勸說孔子:“老師,我們是時候離開這兒了。”孔子說:“如今魯國即將舉行郊祭,如果能遵守禮法,將郊祭所用的烤肉分送給大夫的話,那我還是可以留下來的。”季桓子最終接受了齊國送來的女樂,沉迷其中,一連三天不處理政事;而在舉行了郊祭後,又沒有把祭肉分送給大夫。於是孔子便離開了魯國,在屯地留宿過夜。孔子所宿的“屯”是魯國屯兵的西鄆邑,即今山東鄆城。《孟子·告子下》記載:“孟子曰:‘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為苟去。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孟子就孔子去魯評論說:“孔子任魯國司寇,不被重用,跟隨著去祭祀,祭肉也不見送來,便匆忙離開。不瞭解孔子的人以為他是為了祭肉,瞭解他的人明白他是為了魯國失禮而離開。至於孔子,卻是想要背著個小罪名而走,不想隨便離開。君子的所作所為,芸芸眾生本來就是弄不清楚的。”由此可見,孔子去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膰去魯”只是眾多原因中的一種表面化的托詞。孔子離開自己的故國,實則萬般無奈十分不舍,《孟子·萬章下》記載:“孔子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見孔子離開時“遲遲”徘徊,不忍離開父母之國。《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均記載,孔子在屯地留宿時,魯國大夫師己前來為孔子送行,說:“先生並沒有什麼過錯。”孔子說:“我唱首歌行嗎?”他唱道:“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蓋優哉遊哉,維以卒歲!”(詞大意為:那個女子就憑一張嘴,可以使大臣被迫出走;那個女子的進言,就能讓人死國敗。悠閒自在啊,只有以此來消磨時光!”)師己返回國都,桓子問:“孔子說了些什麼?”師己據實相告。桓子傷心地長歎說:“先生是因為齊國女樂的事而責怪我!”可見,孔子離魯周遊列國與齊人贈女樂文馬之事有直接關係。孔子離開魯國,由多方面的原因所致,此時,以季孫氏為首的三桓不願意看到孔子尊崇國君地位的政治改革,而且當時魯國國君和三桓家族的諸卿全都耽於聲色,無進取之心。綜上,孔子去魯其最主要的原因實出於對魯國當時“道不行”的社會政治狀況失望的無奈。這一年,五十六歲的孔子,離開故國,開始長達十餘年的周遊列國之行。

[注:本文參考《史記》《孟子》《孔子事蹟編年》等相關文獻。(孔子研究院http://www.kongziyjy.org › plus › view )]

 

全球還在使用上古語文的民族 你們可知就賸台灣叢爾小島上的二千三百萬人了。不,更正,以目前年輕人使用程度來看,正確地說應賸不足三百萬人了! (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