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
妙行無住分第四 |
|
大雅講義 網址 http://www.jackwts.tw/ |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第07集(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1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壹、
前言_
1.
.
2. 真經只是顯自性,所以佛法非佛法,主要目的自性藏真經。 3. 窮理盡性,認真聽道理,從自性流露出來,才能歸根復命,所以修道要盡性、見性. ◎
我們共勉,在行道的歷程中,走入我口言我身,我手寫我心。(身:行為、身教)→ 求道之後很重要的課題轉念、頓悟、自我反省檢討。 ◎
[另註:聽道理要窮理(_徹底了解),徹底了解後要做什麼?將妙理盡性,流露在我們的心性中、行為中,感覺到自己脫胎換骨,徹底的改變,不斷的窮理盡性,將心物掃除. ( 4. 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智慧不一、所悟不一;因此〝開法會〞會產生同聽異聞,一音異解。故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 5. 本分之後我們能夠自我定位,達到內觀無欲,外觀無物。 ◎
有聲我沒有聽到,有色我看不到,這就是你清淨的自我流露. 貳、
妙行無住_ 一、
妙行:最勝最高外王的行持。 1. 我們修道後一定要行道,自覺覺他、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一定要做出去,但要妙行.
˙ 由事法相進入理法相_行無行.認真做,無所求,只求不沾過. 2. 道德經第2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儒家之率性之謂道) 二、
無住:離虛妄,絕名相。 1.
有住的外王即非妙行;無住才能妙行。 ◎
經典是我們所遵循的聖人之言,非常好。 ◎
妙行是從無住所發露出來的。 2.
無住是虛妄不可住 ,即自性所無的不能住。 3.
般若性體(自性本有)一定要住 _ 自性本有的要抓的很緊。 ◎
般若是妙智慧.我們修道在存其本有,去其本無,原動力從般若本體產生出來. 4.
內聖貴在離相,外王貴在無住。 (1) 金剛經:無住為體_行道. 離相為宗_修道 (2) 研究金剛經後,徹底改變自己,我們很多過去的錯誤,隨著32分的研讀,逐步去除。 (3) .
5.
.
參、
課文
一、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復次:再次告訴) ◎
大乘正宗分,一定要離相,『離自性眾生相(十眾生),又不存四相。』
1. 菩薩:已得道的修道士。 2. 法:無上正等正覺。(佛教最上的理想智慧,也是佛陀的覺智) 3. 既明體一定要達用。(求了道,把佛性流露出來)
4. 無所住:不住六塵相。 ◎
要達到「無上正等正覺」最高境界,記住,要無所住,有住就有限,有執著就不對,無執著才無限. 5. 布施:簡單來說將福利施與人。
三施是今日外王的全功夫。 二、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4. 單提色(為何將色單獨提出): (1)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先機在目,如果眼根清凈,其他五根就容易降伏。 (2) 色塵為六塵之首,眾生迷染的程度色根最甚。 5. 道德經第12章:「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眼睛會帶動其他五根跟著跑。) (1) 『眼不看心不亂,耳不聽心不煩。』→出家修道較易,晨鐘暮鼓,清淨. (2) 『眼看心不亂,耳聽心不煩。』→在家修道較難,是真功夫. 6. .
◎
在道場很多同修犯六塵相布施,記住,行道一定要無住. ◎
(1:24:46)(第十四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
佛本無相,有相非佛。心不虛空,焉能成佛。 ˙
六塵相最可怕. 三、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1. 如是布施:明如如不動的本體。 (1) 把自己的自性流露出來,以自性來做你的主宰. 行外王要悟『真空無相之理』。 (2) 道的真理教育,不能落入六塵相布施,在真空無相,一定要離六塵相。佛相不空、心不空,怎能成佛。 (3) 不住於相,因真空無相,個人所得的道果,全是自覺。 2. 率性謂之道。 (本性的流露) 3.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4. 如果住相:永嘉禪師證道歌_住相布施,生天福(:想住相布施來求得上天給你福祿、果位),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的不如意。(這個證道歌,是給我住相布施的當頭棒喝.) 5. 三毒(貪瞋痴)如不除滅,布施只是修福,縱使得福,其罪依然在。(貪六塵相布施) ˙ 在道場行多少功、培多少德,若還住相則沒有了. ◎
參考: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 6. 「道德經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不德:不執著你所做的Ž行無行;內心是理法相。認真了愿,但內心不存、不住)(不失德:執著住) ◎
三教經典講的是一樣的,殊途同歸。 四、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住相布施:局於有相、有執、有為、有妄,即有所貪圖,縱能獲福不能久遠。 (落入有,就很有限) 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ㄈㄡˇ),不(ㄈㄨˊ)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1. 虛空:宇宙的空間蕩然無物。 2. 可思量不:能不能用心思度量推測。 (四維: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3. 不住相布施雖似空行,所得福德正如玄遠無邊的虛空,不可思量. 六、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
希望大家『但應如所教住』——不住相布施,照這樣做,不再另求其他妙法,不須另有他求。
◎
正宗:滅眾生不存滅度之心 _ 自性自度.(補充第三分大乘正宗) .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
(120分鐘)
參考: |
|
|
註1: |
佛陀住世時,有一位梵志,來到佛陀的座前,運用神通,兩手拿了兩個花瓶站在佛陀的前面,想把這兩瓶花奉獻給佛陀。 佛陀見了,說:“放下。” 梵志以爲佛陀叫他把花瓶裏的花放下,立刻把左手裏的那個花瓶放下。 佛陀又說:“放下。” 梵志以爲佛陀要他把右手的那瓶花也放下來,所以他就把右手裏的花瓶又放下來。 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 梵志非常不解地問道:“我已經兩手空空,沒有什麽可以再放下的了。請問佛陀,現在我還應該放下什麽?” 佛陀說:“我叫你放下,並不是叫你放下手裏的東西。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當你把根、塵、識都放下時,你就再也沒有什麽對待,沒有什麽分別,你就可以從生死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了。” 梵志這時才瞭解佛陀叫他放下的真義。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放不下。如果我們都像佛陀指示的那樣能夠放下,便不失爲一條幸福解脫之道。而禪的宗旨,就是要我們對一切既要提得起,更要放得下。 (網路資料) |
|
我們忙碌了一輩子,到底真正擁有了什麼? 佛陀是要讓梵志放下「有所求」的心,放下種種的妄念、執著,放捨一切煩惱。(網路資料) |
|
參考:
冤愆:冤仇罪過。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利己者必損人,種種機械,因是而生,種種冤愆,因是而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