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

一相無相分第九

14-12-09

大雅講義 網http://www.jackwts.tw/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第集(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1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內心跟天恩跟師德不可分,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請求上天的慈悲,讓我們有所長進,有所成就。

 

課文_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尊。何以故?斯含名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含。須菩提,於意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尊,佛說我得無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壹、         一相無相 

1.   自性的實相般若實相 一即道道的本來面目二之相 (二之相:沒有任何的雜質、執著、污垢、塵埃.)

(1)     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本來面目就是那麼完美

(2)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

2.   一理散萬殊天賦萬殊是靠自我修行。(量異質同

˙      本來的相無相.我們已得到正信希有,要無得無說、要依法出生,靈性靠自我修行至一相無相(:法空相、空中無色)才能回到理天(、佛),故自性自度,佛不能渡.  

參考:

一相無相(自性)→自我修行(自度)→空中無色(見性)→歸根復命(成佛)→往生極樂(理天)」

(1)     明朝呂坤: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髮膚還父母之初無稍毀傷親之孝子

(2)     天全而生之,上天生給我們的自性,渾圓無缺,相無相,很完美無缺的自性,至尊至聖),子全而歸之(靈性要回去)心性還天之初,無稍欠缺,天之孝子(1) (若靈性修的不好,還殘破不全,請問能回去嗎)(我們都想回去,修的圓陀陀、光爍的回去)

(3)     要徹悟我們自性的本來面目,是光明無缺的,是一相無相;完美的自性,我們要保持的很好.

3.   修道是恢復本來面目而已行道是盡我天職本分而已覺行圓滿只是恢復本性而已

         在道場有執著、有偏差,可憐的是自己本身,因一相無相. 你本來面目是很光明的.

4.   修道人「切記」無住修行。不可在道場自我提高身分.

(1)     小易盈,自我膨脹。器:不成器,非度量大小

(2)     佛法不可,因為佛法非佛法(佛法只是幫助你成佛的路徑)

˙      佛立一切法,除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立一切法為我有貪痴,佛乃立戒定 (要自性自度)

(3)     佛果亦不可妄貪,【自覺為本分,覺他為天職】

˙      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不可修一點就自誇,行一點就貪功。  (參考:借假修真,借經典提昇自我)

5.   眾生以為既有佛之說,必有法可得

(1)    人與道不分,尊人就是修道重道.修道要落入實修,自性自度,不是在奉承拍馬、阿諛諂媚

佛一代說法

以阿含時,生死法為始。

更以法華時,滅一切法為終。

中間以般若時,為生滅的轉捩點。

(2)    五時說法,阿含十二,方等八(中乘),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七年,華嚴最初七日。(3) 般若:妙智慧。 由有"經妙智慧"轉入無

(3)    佛陀在鹿野苑說小乘阿含經十二年八年說法華經一日一夜說涅槃經。

6.   破相能破到一相無相」,才可以諸妄除盡,真性自露才是般若實相的真境。(上天給我們的自性,是一相無相)

o         在法會中、經典班中存什麼心契合經典

(1)      經典聖人慧命的結晶是真理.  在班中希望能頓悟轉念回頭放下.

(2)      我們不染塵,不要有汙垢,不要有任何雜質.我們達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白陽期在家修,我們要眼見心不亂,耳聽心不煩,這個境界很難修的.(修道要徹悟無相修行、無住修行,不能執著)

˙       儒:證言。 仁者人也,關懷人生。(人不能離開仁)

˙       道:直言。道體     佛:密言(無住、離相、空理)

貳、         課文

一、           須菩提於意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何以故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1.   引小乘教俱舍宗此宗立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取聲聞乘四果來論果不可貪,不可取

2.   陀洹聲聞初果

3.   尚不能頓悟真空,但可制其欲

4.   陀洹是剛求道、入道之門而已,又名入流(剛入聖門)不能入果位 (我們剛求道只是地府除名,天榜掛號而已.)

5.   對是果之莊嚴相()讚美聲()香花禮()供養味()得果身()入流念(),六塵相完全不入 (用經典來契合自我)

n        窮理盡性,才能歸根復命」   歸根復命:參閱道德經講義18-22-16 http://www.jackwts.tw/

【窮理盡性】(2):好好去研究道理、聽道理,然後把這些道理用自性流露出來。道理在哪裡?經典在哪裡?經典在我自性流露出來,這才是真經。真經勝過文字經,文字不是經,真性的流露才是真經。經典在我自性中,這個是真經,如果把自性按照聖人慧命的結晶流露出來,就能歸根復命。

二、           須菩提,於意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尊。何以故?斯含名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含。

1.   一往來:再輪迴修道聲聞小乘二果金剛經為紅陽期之經典

o         佛重時節因緣:

紅陽期在寺廟修

青陽期:在山洞修

修因佛立84000法門治84000煩惱

輪迴生死

白陽期最難修

在五濁惡

證果 已無輪迴,末後一著.

定盤_玉石分判,善惡分班

2.   已斷情意的煩惱但是還沒有徹底。

3.   往來,尚須一度下凡(投胎轉世)斷除餘惑

4.   若存往來即可證果,有住即即不能證果

三、           須菩提,於意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1.   阿那含小乘三果;名為不來

2.   心空無我,內無欲心,外無欲境

3.   心不存不來之念,一住即即不能證果 (著四相)

四、             須菩提,於意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1.   阿羅漢:小乘四果之極果

(1)     殺賊:已斷盡見思二惑(:)

(2)     應供:當受天人供養

 無常五畏:修道人念佛人大善人持齋人參禪客『道』高龍虎伏『德』厚鬼神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3)     又名不生:無生,不受生死果報。 (已達涅槃

五、           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尊,佛說我得無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1.   樂阿蘭那行者_愛好  阿蘭那無人我相(寂靜)。

˙         愛好自性寂靜光明的實行者

2.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_沒有任何外來之法,也就是說要自性自度,才能達到阿羅漢。

(1)     【佛法非佛法,佛果非佛果】乃是大乘意,三教心法所歸

(2)     『非』:不執著,不受左右,不被影響   (佛法是幫助成佛的路徑).

˙      若佛法非佛法,解釋為佛法不是佛法,那釋迦牟尼佛講經49年,該如何解釋,他當然有講.所以不能依文解義.

(3)     三昧:無競爭心,達到最高妙處(有執著是不能證果的,不要把同修帶到術流動靜).

(4)     人中最為第一:特優,很出色第一離欲阿羅漢

       不要被讚美而忘掉我是誰,修道要老神在

 

本分主旨在:無住除.我們修道要契合我們的本源 _ 一相無相,掃除聲聞四相。在道場要忘掉自己,不要帶著自己的身份、地位、才華,這些在道場、佛堂都無用,要帶著很乾淨的自性進來,接受自性洗禮,要把自己活在我的內心世界裡面。

維摩_入不二法門品_善眼菩薩曰:「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118分鐘)

參考:

 

1:

參閱:21大學章句講義21-07-02(2) http://www.jackwts.tw/

2:

另可參閱:13文選13-26 http://www.jackwts.tw/

3:

 釋迦牟尼佛講經順序 [複製鏈接]

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分為五個時期:一、華嚴,二、阿含,三、方等,四、般若,五、法華.

 

五時:第一華嚴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得道以後,用妙觀察智、觀機施教,對於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以及宿善根成熟的天龍八部,就在雪山一乘寂滅場中,現出千丈盧舍那佛圓滿報身,說圓頓修多羅的大教的《華嚴經》。一共說了七處九會,教導菩薩因地發心修行,一定要以十度萬行的因華,來莊嚴最上一乘的佛果,這是《華嚴經》的中心思想。佛得道後,最初說《華嚴經》,譬如太陽初升,先照高山。《華嚴經》佛共說了三七二十一天。

[佛菩提道的修行總共分為五十二位階,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地等覺妙覺。 可參閱14C]

 

第二阿含時。阿含經是佛對小乘聖人說的。華嚴大法契合於小乘根機的人,羅漢、辟支佛二乘人,雖然在座聞法教大機小,有眼不見舍那身,有耳不聞圓頓教。佛不得已隱大施小,到鹿野苑去。為五比丘說四阿含經的小乘教法,主要有苦、集、滅、道四、十二因緣等小乘教法。譬如太陽照到幽谷。四阿含經就是《中阿含》、《雜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一共說了十二年時間。

 

第三方等時。眾機普被曰方,四教並談曰等。佛看到羅漢、辟支佛,對於四,十二因緣教法,都能領悟。也能夠依教修行斷了見、思煩惱之惑,得證偏真涅槃之樂。他們以得小為足,不肯再去上求佛道下度眾生。不肯從空出假,涉俗利生沉滯到化城之中,不肯再求進步。所以再說方等《解深密經》、《維摩經》大乘教法。維摩居士,善說不二法門,對小乘人呵斥了一頓。使羅漢、辟支佛自恥小乘,仰慕大乘,發菩提心,引小乘人,入大乘道。繁興六度萬行,趨向佛果菩提。就太陽普照大地一樣,方等教法,共說了八年時間。

 

第四般若時。般若就是智慧的道理,《大般若經》共有六百卷,分為八部般若。闡述實相真空妙理。因為小乘人雖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可是還有許多疑情和偏見執、不能夠頓時泯滅,所以佛再廣談般若妙慧,予以淘汰。《金剛般若經》是《般若經》的節本,使二乘人斷疑生信,絕相超宗。《般若心經》教二乘人以觀音菩薩為榜樣,修學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能夠照見色受想行識,五皆空,能夠度一切苦。《智度論》說:般若大火炬一樣,四邊都不可相觸,觸之則燒,攖之則爛。它能將二乘聖人所有執,偏見執著,統統消除乾淨。回小向大,發四弘誓願,修六波羅密,直趨無上菩提,就正中的太陽普照一切。《般若經》共說了二十二年

 

第五法華、涅槃時。佛最後說《法華經》與《涅槃經》。經過華嚴、阿含、方等、般若四個時期的說法,發生了很大的功效,許多羅漢、辟支佛以及諸大菩薩,他們根機都在不斷的提高和成熟。佛此時可以在靈山會上暢談本懷,稱性說法,使二乘人會權乘歸於實教,了知心即是真心。說出過去長劫以來的早已成佛的遠本,顯示幽微不可思議的甚深妙道,令上中下三根眾生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佛給他們授記作佛,同時佛又說明他過去所說三乘教法,都是隨機說法的方便法門。《法華經》說唯有乘法,無二亦無佛說完《法華經》看到還有少數眾生末曾得度,所以接著再用一天的時間,說了《涅槃經》闡明遺餘的教法,使應度眾生,皆能得度。機薪既盡,應火潛輝佛說完《涅槃經》後,就入大涅槃,證得不生不滅常寂光淨土。《法華》、《涅槃》共說了七年時間、對佛一生說法的內容和時間,概括為四句:最初《華嚴》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七年。,說了《涅槃經》闡明遺餘的教法,使應度眾生

 

阿含經:佛陀說《阿含經》十二年,後世結集成四部阿含第一部為《增一阿含》第二部名《中阿含》第三部是《雜阿含》第四部是《長阿含》;增、中、雜、長四部阿含,統稱「四阿含經

「阿含」二字,意為諸佛輾轉傳來的涅槃之道。阿含經是一種言行錄的體裁書籍,記述佛陀及其弟子的修道和傳教活動言行,還涉及印度社會風俗等內容。述及佛教的基本教義如念處八正道十二因緣十二分教無常無我四禪證淨輪迴善惡報應等論點。部派佛教各部派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