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
佛教:
|
西元前六至五世紀,「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王子悉達多.喬達摩即釋迦牟尼創立。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而以普渡眾生為宗旨,涅盤(超脫生死)為理想境界。釋迦教義為原始佛教,到前四紀產生上座部、大眾部等不同見解的佛法,是為部派佛教。到一、二世紀又產生大乘佛教,而部分派別調和婆羅門教成為大乘密教,紀元前一、二世紀,阿育王大力推廣佛教,使佛教流傳各地,南傳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高棉,是為南傳佛教,用巴利語,屬小乘;北傳中亞、中國、韓國、日本、越南,是為北傳佛教,用梵語,屬大乘。在印度,佛教卻在九世紀逐漸衰微,十三世紀初幾盡消滅,為印度教所取代,但在東亞比印度更有進步的發展,東漢時(通稱明帝 永平十年,即西元67年)傳入中國,到曹魏時已在民間生根,兩晉起貴族普遍信佛,大量譯經,到隋、唐產生許多大乘宗派,如天台、華嚴、唯識、禪、淨土、密宗等,使佛教中國化,成為中國人主要的信仰之ㄧ,對中國文學、哲學、藝術及生活習俗有相當深刻的影響。
|
35.
|
密宗:
|
源出於古印度佛教中的密教。唐朝開元初傳入中國,形成宗派。以《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為依據,把大乘佛教的繁瑣理論運用在簡化通俗的誦咒祈禱方面。認為口誦真言(語密)、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意密)三密同時相應,可以即身成佛。在中國只傳了兩代便衰落。西元804年日僧空海來唐學法,密宗因此傳入日本,成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佛學界稱之為東密。西元八世紀到十一世紀期間,印度密教傳入中國西藏地區,建立西藏密教的傳統,稱為藏密。
|
36.
|
大事
|
佛家語。指開悟眾生。
〈法華經.方便品〉「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
37.
|
一大事因緣
|
諸佛和世尊出世的因緣。
〈法華文句〉「一,一實相也,其性寬博,故名為大;諸佛出世之儀式,故名為事;眾生有機感佛名因,佛乘機而應名緣,是為出世本意。」
|
38.
|
大雄
|
佛家語。釋尊的德號。佛陀擁有大智力,能伏魔軍,所以名大雄。
|
39.
|
大乘
|
音譯摩訶衍,摩訶是大的意思,衍是乘載的意思。指教理最圓滿而能救濟大眾的佛法。對小乘而言。
|
40.
|
四生
|
佛經按世界眾生的出生方式不同分為四類_(1)胎生,如人類及哺乳動物在母胎成體而後出生。 (2)卵生,如鳥在卵殼受形。 (3)濕生,如蟲依濕氣而受形。 (4)化生,無所依托,惟依業力或佛、菩薩之神通力而忽然現出者,如諸天及劫初眾生。
〈俱舍論〉「云何化生,謂有情類生無所託,是名化生。」
|
41.
|
四諦
|
指苦、集、滅、道四種永恆的真諦。生老病死的苦報為苦;招聚ㄧ切煩惱為集;障無不盡為滅;德無不備為道。學佛之人要由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進而無苦可知,無集可斷,無滅可慕,無道可修。
|
42.
|
四大皆空
|
地、水、火、風為物象世界組合的四大成分,一切萬物都由四大組成,然而這四大又不過是因緣和合的幻象,終不免破滅。
|
43.
|
化緣
|
指佛家行者,藉募化與有緣人建立入佛的因緣。被募化者為佈施者,皆因此而有緣聞道,故稱化緣。
|
44.
|
究竟:
|
至極。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大智度論.七二〉「究竟者,所謂諸法實相。」〈大明三藏法數.六〉「究竟,猶至極之義,即一切眾生所得一乘之性也。」
|
45.
|
究竟法
|
指破除妄執,解脫生死,以修成正覺的大法。
〈五燈會元.法融禪師〉「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
|
46.
|
劫
|
「劫」者即梵語「劫簸」之略稱,又譯作大時,以示時間之極長也。
ㄧ大劫=自微塵集成世界後,再由世界碎為微塵,其間共分四劫, 此四劫以成、住、壞、空四名詞來代表,是謂四中劫。
ㄧ小劫=ㄧ千六百八十萬年=16,800,000年;
ㄧ中劫=20小劫=三億三千六百萬年=336,000,000;
ㄧ大劫=四中劫=十三億四千四百萬年。
|
47.
|
空、
空性
|
指透過因緣所產生的一切事物,沒有永恆的本體,生滅不停,本質空寂,故稱空或空性。
|
48.
|
空空:
|
色空,法也空。意謂一切物質現象,生滅無常,無永恆性,是空;而精神界的思維活動,抽象事物只能寄託名言假設之上,因此也是空。生命現象所接觸的,無非色法與心法,故名空空。〈大智度論.四六〉「何等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空空。」
|
49.
|
空相:
|
1. 指宇宙間一切事物,就生滅現象言,皆是空幻之相。
〈大智度論.六〉「虛空有相汝不知,故言無,無色處是虛空相。」
2. 指佛法上層結構的佛性說,一切事物的表相雖空,而本體卻是真空妙有的。對實相而言。義同真如、佛性。〈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
50.
|
受持讀誦
|
信而受之,會其妙義而無所疑;堅而持之,存其精蘊而無所失;口熟其文,心解其義,深體力行而體悟見性。→
依此廣為他人闡說以救眾生。(自覺覺他)
|
51.
|
清靜
|
清者萬緣頓息,靜者一念不生。
|
52.
|
迴向
|
佛家語。就是回小向大。迴是回轉,向是趣向。意指把自己所修行的功德,轉而投向更廣大的眾生群。也就是把自己的ㄧ切善行的果,在心靈發願,捨給待救的廣大生命界。同回向。 (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謂之迴向.)
|
53.
|
真子:
|
佛家稱信從佛法、繼承佛道的人為佛的真子。
|
54.
|
真如:
|
指真實不變的體性。佛教學者大都將它作為宇宙萬有的本體。義同實相、法界。
|
55.
|
真空:
|
指超出所有色相意識的一種真實境界。眾生由迷世情而受幻色,菩薩因修般若慧,觀照了幻色,即是真空。
|
56.
|
真常:
|
佛家以為如來的教義是真實恆常的至理,因名為真常。
|
57.
|
真智:
|
(1) 佛智無分別心、無漏、無礙,能照見萬有本源,真實不虛,此種智慧,稱為真智。即聖智。
(2) 泛指徹悟真理的智慧。
|
58.
|
真諦:
|
指最真實不虛的道理。也稱第一義諦、勝義諦。對俗諦而言。世間法為俗諦,出世間法為真諦。
|
59.
|
常住:
|
事物沒有生滅變遷的現象。例如佛性無生滅。
〈法華經.方便品〉「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
60.
|
無心:
|
指真心,不起妄念。
|
61.
|
無生:
|
指天地間的萬物,從現象看,有生有滅;從本體看,無生無滅。
|
62.
|
無始:
|
宇宙、眾生生命,都沒有最初起、最初時,故稱無始。佛家宇宙生命觀,沒有第一因。俗稱有始以來,佛家稱無始以來。
|
63.
|
無為:
|
真理的別稱。真理非由因緣造作而成,故名無為。
〈華嚴經.探玄記四〉「無性真理,名曰無為。」
|
64.
|
無相宗
|
此宗指三輪以般若空立宗,建八不中道(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為綱,體萬事萬物皆依緣生的理論。
|
65.
|
無常:
|
指世間一切事物不能久住。
|
66.
|
無間:
|
無間地獄的簡稱。指入地獄的人,受苦而沒有間斷。
|
67.
|
無漏:
|
佛家稱煩惱為漏。如以真智消除煩惱,即稱無漏。對有漏而言。
〈法華經.方便品〉「度脫眾諸生,入佛無漏智。」
|
68.
|
無遮:
|
心地寬容廣大,沒有遮隔罣礙。〈楞嚴經.一〉「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
69.
|
無餘涅槃
|
涅盤分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兩種,有餘涅槃指雖已斷了各種煩惱,但此身所受的苦果還沒有完全斷除乾淨,尚有生死之苦;無餘涅槃則完全斷除了一切煩惱以及此身所受的一切苦果,而達無生之境。 (解脫生死)
|
70.
|
緣覺:
|
指獨自悟道之行者。舊名辟支佛。緣,在佛世指十二因緣;在無佛世則指飛花落葉等外緣。新譯為獨覺。〈四教儀.三〉「辟支迦羅,,是天竺之言,此土翻為緣覺。此人宿世福德,神根勝利,學十二因緣以悟道也。」
|
71.
|
聲聞:
|
由聽聞佛的聲教,悟苦、集、滅、道四諦的真理,斷見思二惑,而得道果這一層次的修行人,稱為聞聲乘。對大乗佛法言,是佛道中的下根。
|
72.
|
盂蘭盆
|
佛家語。義譯為倒懸。比喻死者之苦,有如倒懸。乃佛家弟子救度亡魂的法會。佛教徒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僧自恣日),設齋供養佛、菩薩及眾僧,祈求他們的法力能救度先亡親友倒懸之苦。 〈盂蘭盆經〉「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
73.
|
法輪:
|
佛教語。比喻佛語。謂佛說法,圓通無礙,運轉不息,能摧破眾生的煩惱。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初﹐三度宣講"苦﹑集﹑滅﹑道"四諦﹐稱為"三轉法輪"。 (© 汉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