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語名詞

14-C

大雅講義 網 http://www.jackwts.tw/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佛語名詞(參考)n1.1

一.           .

1.

三十二相:

容貌有十二、身體有十、手足有十。

2.

三身佛:

清淨法身(本性)、圓滿報身(真智慧)、千百億化身(妙行)

3.

三法:

戒(預防過錯發生)、定(屏息雜念外緣)、慧(能去惡證真)

4.

三毒:

貪、嗔、痴。  (為一切煩惱之根本)

5.

三乘法:

聲聞、緣覺、菩薩。

6.

三輪法空:

空心(不念所施之人)、空物(不計所施之物)、空我(不恃能施之我)

7.

四大假和合:

水、火、風、土。  (一切物相)

8.

四句偈: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其心。

9.

四弘誓願:

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 P166

10.

四相: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道障)

11.

四聖諦:

苦集滅道

12.

五戒:

殺、盜、淫、妄、酒。

13.

五逆:

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由佛身出血、破和合僧。

14.

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15.

五蘊:

色、受、想、行、識。   (一切事相) (遮住進德修業的魔障)

16.

六度萬行法:

布施(行功),度慳貪。 持戒(佛規,度淫邪。 忍辱降心,度瞋恚。

精進(愿力),度懈怠。 禪定(守信),度散亂。 智慧實信,度愚痴。

17.

六塵相:

色、聲、香、味、觸、法。

18.

八風:

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19.

十法界:

四聖: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  三善: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  三惡:餓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獄法界.

20.

十眾生: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21.

十惡:

口(惡口、妄言、兩舌、綺語)、身(殺、盜、淫)、意(貪、瞋、痴)

22.

人生:

包含生命、生活、生死。

多關懷、呵護自己的生命,讓你的生命有價值有意義,要帶生命的圓融走。人生能夠關懷到自己的生命過程、目的、意義、歸宿,那是相當有智慧的。

23.

佛五時說法:

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三七日。

24.

佛教三寶:

佛(覺)、法(正)、僧(淨)。 

25.

君子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經典)   (_敬畏)

26.

妙智慧: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 「一切萬法存於自性中,故萬法就是一,一就是萬法,道與心通,來去自在,推而用之,無滯無礙。」

『一切大法不離自性,離性說法,法理便入第二義諦』

27.

見性:

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般若之智,本是與生俱來,人人具足」

28.

波羅密:

到彼岸;超生了死。  

29.

能所兩忘:

內不顯「能」度之我,外不見「所」度之人。

30.

第一義:

遠離空有兩邊,在諸法上,能夠不住一切法亦不離一切法,是為中道真理的最勝義。

31.

術流動靜:

術:畫符唸咒,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點石成金。   動:搬運吐納。

流:善知過去未來,吉凶禍福,應驗如神。   靜:眼觀鼻,鼻觀心,靈出竅。

32.

無常五畏:

畏修道人、大善人、持齋人、念佛人、參禪客。

33.

禪定:

禪:外離相,內見性不動。    定:內不亂,外於一切善惡心念不起。

    自性本清淨,然一落後天,受塵妄染著,習氣所薰而生利鈍之別。修身每以大覺為貴、自悟為上,心一旦無所繫縛,法見就頓時為空,無念、無住、無相之妙用,便一體完成。

 

二.           (資料來源:三民書局大辭典上中下)

34.

佛教:

 

   西元前六至五世紀,「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王子悉達多.喬達摩即釋迦牟尼創立。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而以普渡眾生為宗旨,涅盤(超脫生死)為理想境界。釋迦教義為原始佛教,到前四紀產生上座部、大眾部等不同見解的佛法,是為部派佛教。到一、二世紀又產生大乘佛教,而部分派別調和婆羅門教成為大乘密教,紀元前一、二世紀,阿育王大力推廣佛教,使佛教流傳各地,南傳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高棉,是為南傳佛教,用巴利語,屬小乘;北傳中亞中國韓國日本越南,是為北傳佛教,用梵語,屬大乘。在印度,佛教卻在九世紀逐漸衰微,十三世紀初幾盡消滅,為印度教所取代,但在東亞印度更有進步的發展,東漢(通稱明帝 永平十年,即西元67)傳入中國,到曹魏時已在民間生根,兩起貴族普遍信佛,大量譯經,到產生許多大乘宗派,如天台、華嚴、唯識、禪、淨土、密宗等,使佛教中國化,成為中國人主要的信仰之ㄧ,對中國文學、哲學、藝術及生活習俗有相當深刻的影響。

35.

密宗:

源出於古印度佛教中的密教。唐朝開元初傳入中國,形成宗派。以《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為依據,把大乘佛教的繁瑣理論運用在簡化通俗的誦咒祈禱方面。認為口誦真言(語密)、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意密)三密同時相應,可以即身成佛。在中國只傳了兩代便衰落。西元804空海學法,密宗因此傳入日本,成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佛學界稱之為東密。西元八世紀到十一世紀期間,印度密教傳入中國西藏地區,建立西藏密教的傳統,稱為密。

36.

大事

佛家語。指開悟眾生。

〈法華經.方便品〉「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37.

一大事因緣

諸佛和世尊出世的因緣。

〈法華文句〉「一,一實相也,其性寬博,故名為大;諸佛出世之儀式,故名為事;眾生有機感佛名因,佛乘機而應名緣,是為出世本意。」

38.

大雄

佛家語。釋尊的德號。佛陀擁有大智力,能伏魔軍,所以名大雄。

39.

大乘

音譯摩訶衍,摩訶是大的意思,衍是乘載的意思。指教理最圓滿而能救濟大眾的佛法。對小乘而言。

40.

四生

佛經按世界眾生的出生方式不同分為四類_(1)胎生,如人類及哺乳動物在母胎成體而後出生。 (2)卵生,如鳥在卵殼受形。 (3)濕生,如蟲依濕氣而受形。 (4)化生,無所依托,惟依業力或佛、菩薩之神通力而忽然現出者,如諸天及劫初眾生。 〈俱舍論〉「云何化生,謂有情類生無所託,是名化生。」

41.

四諦

指苦、集、滅、道四種永恆的真諦。生老病死的苦報為苦;招聚ㄧ切煩惱為集;障無不盡為滅;德無不備為道。學佛之人要由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進而無苦可知,無集可斷,無滅可慕,無道可修。

42.

四大皆空

地、水、火、風為物象世界組合的四大成分,一切萬物都由四大組成,然而這四大又不過是因緣和合的幻象,終不免破滅。

43.

化緣

指佛家行者,藉募化與有緣人建立入佛的因緣。被募化者為佈施者,皆因此而有緣聞道,故稱化緣。

44.

究竟:

至極。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大智度論.七二〉「究竟者,所謂諸法實相。」〈大明三藏法數.六〉「究竟,猶至極之義,即一切眾生所得一乘之性也。」

45.

究竟法

指破除妄執,解脫生死,以修成正覺的大法。

〈五燈會元.法融禪師〉「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

46.

「劫」者即梵語「劫簸」之略稱,又譯作大時,以示時間之極長也。

ㄧ大劫=自微塵集成世界後,再由世界碎為微塵,其間共分四劫,    此四劫以成、住、壞、空四名詞來代表,是謂四中劫。

ㄧ小劫=ㄧ千六百八十萬年=16,800,000年;

ㄧ中劫=20小劫=三億三千六百萬年=336,000,000

ㄧ大劫=四中劫=十三億四千四百萬年。

47.

空、

空性

指透過因緣所產生的一切事物,沒有永恆的本體,生滅不停,本質空寂,故稱空或空性。

48.

空空:

色空,法也空。意謂一切物質現象,生滅無常,無永恆性,是空;而精神界的思維活動,抽象事物只能寄託名言假設之上,因此也是空。生命現象所接觸的,無非色法與心法,故名空空。〈大智度論.四六〉「何等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空空。」

49.

空相:

1. 指宇宙間一切事物,就生滅現象言,皆是空幻之相。

〈大智度論.六〉「虛空有相汝不知,故言無,無色處是虛空相。」

2. 指佛法上層結構的佛性說,一切事物的表相雖空,而本體卻是真空妙有的。對實相而言。義同真如、佛性。〈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50.

受持讀誦

信而受之,會其妙義而無所疑;堅而持之,存其精蘊而無所失;口熟其文,心解其義,深體力行而體悟見性。→ 依此廣為他人闡說以救眾生。(自覺覺他)

51.

清靜

清者萬緣頓息,靜者一念不生。

52.

迴向

佛家語。就是回小向大。迴是回轉,向是趣向。意指把自己所修行的功德,轉而投向更廣大的眾生群。也就是把自己的ㄧ切善行的果,在心靈發願,捨給待救的廣大生命界。同回向。 (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謂之迴向.)

53.

真子:

佛家稱信從佛法、繼承佛道的人為佛的真子。

54.

真如:

指真實不變的體性。佛教學者大都將它作為宇宙萬有的本體。義同實相法界。

55.

真空:

指超出所有色相意識的一種真實境界。眾生由迷世情而受幻色,菩薩因修般若慧,觀照了幻色,即是真空。

56.

真常:

佛家以為如來的教義是真實恆常的至理,因名為真常。

57.

真智:

(1) 佛智無分別心、無漏、無礙,能照見萬有本源,真實不虛,此種智慧,稱為真智。即聖智。

(2) 泛指徹悟真理的智慧。

58.

真諦:

指最真實不虛的道理。也稱第一義諦、勝義諦。對俗諦而言。世間法為俗諦,出世間法為真諦。

59.

常住:

事物沒有生滅變遷的現象。例如佛性無生滅。

〈法華經.方便品〉「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60.

無心:

指真心,不起妄念。

61.

無生:

指天地間的萬物,從現象看,有生有滅;從本體看,無生無滅。

62.

無始:

宇宙、眾生生命,都沒有最初起、最初時,故稱無始。佛家宇宙生命觀,沒有第一因。俗稱有始以來,佛家稱無始以來。

63.

無為:

真理的別稱。真理非由因緣造作而成,故名無為。

〈華嚴經.探玄記四〉「無性真理,名曰無為。」

64.

無相宗

此宗指三輪以般若空立宗,建八不中道(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為綱,體萬事萬物皆依緣生的理論。

65.

無常:

指世間一切事物不能久住。

66.

無間:

無間地獄的簡稱。指入地獄的人,受苦而沒有間斷。

67.

無漏:

佛家稱煩惱為漏。如以真智消除煩惱,即稱無漏。對有漏而言。

〈法華經.方便品〉「度脫眾諸生,入佛無漏智。」

68.

無遮:

心地寬容廣大,沒有遮隔罣礙。〈楞嚴經.一〉「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69.

無餘涅槃

涅盤分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兩種,有餘涅槃指雖已斷了各種煩惱,但此身所受的苦果還沒有完全斷除乾淨,尚有生死之苦;無餘涅槃則完全斷除了一切煩惱以及此身所受的一切苦果,而達無生之境。       (解脫生死)

70.

緣覺:

指獨自悟道之行者。舊名辟支佛。緣,在佛世指十二因緣;在無佛世則指飛花落葉等外緣。新譯為獨覺。〈四教儀.三〉「辟支迦羅,,是天竺之言,此土翻為緣覺。此人宿世福德,神根勝利,學十二因緣以悟道也。」

71.

聲聞:

由聽聞佛的聲教,悟苦、集、滅、道四諦的真理,斷見思二惑,而得道果這一層次的修行人,稱為聞聲乘。對大乗佛法言,是佛道中的下根。

72.

盂蘭盆

佛家語。義譯為倒懸。比喻死者之苦,有如倒懸。乃佛家弟子救度亡魂的法會。佛教徒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僧自恣日),設齋供養佛、菩薩及眾僧,祈求他們的法力能救度先亡親友倒懸之苦。     〈盂蘭盆經〉「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73.

法輪:

佛教語。比喻佛語。謂佛說法,圓通無礙,運轉不息,能摧破眾生的煩惱。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初﹐三度宣講"苦﹑集﹑滅﹑道"四諦﹐稱為"三轉法輪"  汉典)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天雨雖大,難潤無根之草,佛法雖廣,難度無緣之人。

˙     藥無貴賤,對症則良;法無高下,應機則宜。

 

三.          佛菩提道的修行總共分為五十二位階,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位。

(1)十信: 起信以入佛之正教,由一位至十位。(自覺之基本,旨在生信)

1.信心:

滅盡一切妄想,實信不疑。

2.念心:

真信明白,一切圓通,經幾多之生死,不忘在茲。

3.精進心:

妙圓純真,精進不息。

4.慧心:

精進向前,智慧自生。

5.定心:

常定心於一境,不狂不亂。

6.不退心:

定光發明,則明性深入,唯進不知退。

7.護法心:

ㄧ切佛法常保不失。

8.迴向心:

感佛光迴照,向佛安住不移。

9.戒心:

常持中體,不漏不移。

10.願心:

住於戒則自在,能遊於十方,所作悉隨願。

(2)十住:此是安住真諦之理位。(由信而安住於理,亦即明理之位)

11.發心住:

以真方便發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圓成ㄧ心,使發無漏智,心住於真理位。

12.治地住:

由空觀使心地清靜,依此治妄想心。

13.修行住:

力行不怠,修行萬善萬行之位也。

14.生貴住:

安住於「法無我」之理,使自性生於貴重清淨之位。

15.具足方便住:

自利利他,方便具足,修無量善根。

16.正心住:

成就觀達般若真空之理之智位。即正心不動以觀真空。

17.不退住:

身心合成而日日增長,常證無生之理,永遠不退之位。

18.童心住:

不起迷妄之見,不破菩提心,恰如童子之無欲,原相之位。

19.法王子住:

11至第14為聖胎。

15至第18為長養聖胎。第19為佛智具足,將出胎之位。

20.灌頂住:

已觀真諦之真理,已得無生之妙智,恰如持空理之法水,施行灌頂之位。因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灌頂。

(3)十行:菩薩修行,於十信十住雖滿足自利,而利他之行未滿,故修此十行。

         (由自覺擴至覺他,旨在兼利)

21.歡喜行:

佛子與菩薩,以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

22.饒益行:

利益一切眾生。

23.無瞋恨行:

自覺覺他不違逆。又無恚恨。

24.無盡行:

隨眾生之機類而現其身,三世平等,道達十方,利他之行無盡。

25.離痴亂行:

不痴愚、不散亂,種種法門雖不同,一切目的無差異。

26.善現行:

離散亂故,能現同類異相,於一一之異相中各相同相,是謂同異圓融。   (不一不異,亦一亦異,一體三身自性佛)

27.無著行:

十方虛空滿足微塵,各於一一塵中現十方界,是謂塵界不留碍。

28.尊重行:

又名難得行,以前種種現前,皆般若觀照之力,故於六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羅密。

29.善法行:

圓融之德,能成十方諸佛之軌則。

30.真實行:

以前圓融德相,一一皆清淨無漏,一真無為之性,本來常恒。

(4)十迴向為迴轉趣向之義。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謂之迴向。(自利利他二行之充實功夫)

31.

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_ 導眾生滅一切妄知妄見妄行。

32.

不壞迴向 _ 導眾生修行不自敗退。

33.

等一切佛迴向 _ 視一切眾生和諸佛作平等觀。

34.

至一切處迴向 _ 三界真諦全擲於一真如內,無所不知。

35.

無盡功德藏迴向 _ 導眾生不但自覺而更覺他,修無盡功德。

36.

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_ 以平等善根為出發,不貪不妄。

37.

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_ 一切眾生皆具足性,是性平等,無分爾我。

38.

真如迴向 _ 修行要以重現純真之真如性為目的。

39.

無縛解脫迴向 _ 修行勿縛業緣,要解脫一切煩惱。

40.

法界無量迴向 _ 必至清靜無漏,照見十方法界,才算究竟。

(5)十地:入此位之菩薩,能持中道之佛智而不動,恰如大地之草木一樣,能自然生長,故於修自利利他二行時,要在自然中長成而不有所動相。即菩薩修證之階位。

41.歡喜地:初地

證入法二空之理,生大歡喜心。

菩薩既滿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窺心性,破見惑,證二空理,成就檀波羅蜜,生大歡喜。

42.離垢地:二地

成就戒波羅密,斷思惑成清淨身。

菩薩斷思惑,除毀犯之非,使身清淨,成就戒波羅蜜,離一切垢。

43.發光地:三地

成就忍辱波羅密,開發光明智慧。

菩薩滅無明闇,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羅蜜,心光開發。

44.焰慧地:四地

成就精進波羅密,智慧更熾盛。

菩薩於三十七道品,圓滿具足,進而修習力無畏,不共佛法,遠離懈怠,成就精進波羅蜜,使慧焰熾盛。

45.難勝地:五地

成就禪定波羅密,能調和『真俗』二智。

菩薩為利益眾生,外習諸技藝,內成就禪波羅蜜,極難制勝。

46.現前地:六地

成就慧波羅密,發最勝智,染淨一如現前。

菩薩住解脫法門,修空無相無願三昧,成就般若波羅蜜,使現前差別盡泯。

47.遠行地:七地

成就方便波羅密,超過二乘之自利主義,達到廣大無邊之真理界以共利之。

菩薩斷諸業果細現行相,起殊勝行,廣化眾生,成就方便波羅蜜,備遠行資糧。

48.不動地:八地

成就願波羅密,住無相觀、無意識、無功用。

菩薩住無生忍,斷諸功用,身心寂滅,猶如虛空,成就願波羅蜜,於涅槃心,湛然不動。

◎八地菩薩之果位名為不動地。徹底滅盡煩惱障的細微種子以及所知障的一切執著相,故再不為之所動,得名不動地。

49.善慧地:九地

成就力波羅密,體得真如,察眾生之機,可度則度,不可度則止,以施說法教化。

菩薩滅心相,證智自在,具大神通,善護諸佛法藏,成就力波羅蜜,善運慧解。

50.法雲地:十地

成就智波羅密,如大慈雲騰空,潤化眾生。

菩薩廣集無量道法,增長無邊福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依上中下根,為說三乘,成就智波羅蜜,有如大雲,雨大法雨。

五大菩薩: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