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證釋
困卦 |
☱☵兌上坎下 |
16-47 |
大雅講義 網址_ http://www.jackwts.tw/ |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壹、
總釋象例 一.
宣聖講義 ( 1. 困卦。困以坎合兌。兌在坎上。澤之用。亦本乎水。坎水而在澤下。澤而漏水。是失澤之義。澤失水。則為澤之窮。故名困。困,窮也。然坎在其下。有水不自登于澤。以其性潤下。不若巽風之能升也。卦雖有水。而終為无水。此象稱為澤无水也。卦三陰三陽。一陽在內。兩陽在外。而皆為陰所包。亦有被困之象。易以陽為重。明君子之道也。陽困即君子之窮。為其被群小所窘而不克展其用。故曰困。坎陷也。已為陽陷之義。兌悅也。而一陰居兩陽之上。陽上下皆為陰所厄。是困之稱。為陽也( (1.1)中爻六三九四。悖既濟之義。而類于未濟之情。是內外位正而志乖。道同而情戾。以巽與離有同居而異其趨向之漸。如睽革也。三陰配于三極。初與二。三與四。五與上。互成一剛一柔。而孚于道。不以位言。則可和協。若拘于位。則順與戾半。而中爻尤失協濟之用。此所以為困也。困而不已。將相怨尤。是則如家道之乖。而有反目之象。故爻有不見妻之辭。亦本家人卦之占。而有通于大小畜之義耳。蓋夫妻之和。為家道之正。若羼于利害之念。涉于得失之心。則恆易乖違。以中藏離。離麗也。不能麗則離。此反目之機。分途之肇。必由物為之崇。物過乎中。則失其和。故聖人必先格物。而後能收修齊之功。困以木在中。木生之方。孚于春。物之始育。此天下之困。必因物之不足。用之不充。生之不全。則中相詬誶。遂如夫妻反目。此常人之困。不得自解。惟君子則能解焉。 (1.2)解困必因夫時。必伸其陽。發其生机。暢其生趣。必在春時。春( 2. 困字之形。亦如其義。而木被囚。乃為生之被困。凡不自由而有所拘束者。字多從囗(ㄨㄟˊ)。如囹圄(ㄌㄧㄥˊ ㄩˇ)之屬。圈圍之類。明有力為之阻。如物在圈中也。然困必因外物。而必以險陷。或闕短所關。則卦之坎與兌所取象也。坎如坑阱。兌為缺口。皆示其不圓成。有傾側之意。卦之用亦如之。險以悅剛為柔掩。則中多憂慮。而行多艱阻。此困之亨。必以貞而後見。貞則善守。有守則善用困之義。故全卦必師慎懼之訓。存警惕之心。方不為困所困。故惟君子能亨。剛中之德。不失其貞。是以能亨。不求于外。无忤于物。是以能貞。此用困要道所必知者也。
貳、
釋彖_ 困。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一.
宣聖講義 1. 此困卦彖辭也。困上兌下坎。成困窮之象。坎水在下而不升。兌澤在上而自決。是水不復儲于澤中。互失其用。而坎以險陷于內。兌以說澤于外。外柔中剛。剛為柔揜。乃成困。如被圍困也。然困者時也。而困( (1.1)貞者,四德之末。丁時之冬。冬令閉藏。則天自貞。貞以為守。不餒其氣。不洩其精。不伐其神。不折其性。故中心常亨。外物不能侵。真元永存。妄相不能害。此貞之德。足以固本而立根。順時而善道。是聖人用藏之義。處窮之行。所謂獨善其身。遵養時晦。居易俟命。( 參、
釋彖辭_ 彖曰。困剛揜也。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貞大人吉。以剛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一.
宣聖講義 1.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困以坎在內。而一陽陷兩陰中。兌在上。亦兩陽在一陰下。陽為陰所蔽。故曰剛揜。言柔揜剛。且坎剛兌柔。柔外剛內。( (1.1)此由人道言曰貞。由天道言曰剛中。貞出于剛中。不剛則失其守。不中則失其正。守正不二。斯處困之道。得亨之由。理數所不易者也。處亨而无驕淫之心。處困而无恚恨之意。是素其位不願乎其外之君子。則剛中之道。貞固之( 肆、
釋象_ 象曰。澤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一.
宣聖講義 1. 此釋困卦象辭。明人道也。坎在兌下。兌在坎外。水與澤相睽。乃成澤中无水之象。前已言及。升卦巽在坤下。而稱地中生木。此何以不曰澤中有水。則以木性上升。雖生于地中。仍長出地面。故稱為升。水性潤下。在澤之下。勢必流滲以涸。以內外言。外有澤而水在內。明非澤中之水。則將汎濫以盡。故曰无水。若易其上下。則為水澤節。而水在澤中矣。不過澤決口。水易流。宜自節約耳。澤而无水。乃成困窮之象。( (1.1)致命。則一身之外。更何存于心。遂志。則本分之外。更何動于我。故憂樂如一。利害无二。行不務于外。則中常寧。言不苟于人。則性常定。命既致于道。則道以外。无干于己。志既遂其初。則志所存。不誘于物。故困不足困。而窮且通。則(
伍、
釋爻辭 一.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ㄉㄧˊ)。 1. 宣聖講義_此困初六爻辭也。初六坎之初。坤之初六。為卦之下。柔而在下。如地中幽邃之處。而在人身。則以臀喻之。臀在身後。以前後猶內外上下。卦在下者。亦稱內或後。在上者。亦稱外或前。以六爻自初始。漸進而向前。故下為後。如人之臀。又臀位于幽獨之所。字從殿。殿後之義。亦在後也。然臀亦稱尾。尾猶顛也。初六稱臀。則屬于後。且為污濁暗昧之地。如人便溺所出。以爻為坎之下。水下洩之道也。而爻辭應為臀困。非全體之困。不過臀之困。即身之困。未有困其臀。而身得自由者。此乃明所困在身後耳。株木者。言非所困而困焉。臀困株木。如豕困柵中。株木所以拘繫之也。株木者。非林木。而地低窪。若喻以囚拘。如畜類被幽禁。則甚合。以初六柔也。地下而性幽暗。非山林廣大之所。故因其困而入于幽谷。言无可逃也。仍本坎陷之義。有如墜入陷阱( (1.1)株根也。幹也。以其不扶疏地上。且深陷入幽谷中。幽暗也。深也。與明反。而義同冥。升上六稱冥升。困初六稱入幽谷。是由冥升而來入也。幽谷既非明朗。又非淺易。則入者茫茫然不知其他。故曰三歲不覿。言不得見也。三歲者久也。不限于三。凡自二以上者皆三。如俗所謂第三者。在第二外也。初六以坤履霜堅氷之象。為陰始凝之時。陽德不加。暗然而陷。故爻辭如此。明其困于下也。困以剛中而亨。初六未得九二之照臨。故有幽谷不覿之占。然卦自北方始。而稱臀。可見其面方向外。則其後背之陷。尚不足為全體之害。故不及吉凶。言徒困于幽暗。不易見天日而已。何以不易。則為株木之困。如畜之被拘也。 二.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
宣聖講義_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初六雖在下。而志于上。雖陰降。而情樂近陽以升。故雖困。惟其臀。雖入谷。惟幽暗而已。爻辭初與上。多不關大用。以无位也。柔而在下。非无可作為。故惟困于幽深。而苦于不明。三歲不見。如人盲目不見光明。初六辭旨。為示困之始。在不得光明。所謂剛揜也。剛為柔揜。況爻又為柔乎。如居暗室不得燈。則永夜无所見。而又困于所繫。欲去亦不易。是以成幽困之象。欲得脫去。必因九二( 三.
九二。困于酒食。朱紱(ㄈㄨˊ)方來。利用亨祀。征凶。无咎。 1. 宣聖講義_此困卦九二爻辭也。九二內卦中位。坎之主爻。乾之九二也。剛中在內。原為見龍在田。德施普及之時。而在坎則一陽陷兩陰中。成坎險內陷之象。今合上兌卦成困之九二。更有剛被柔拚(ㄆㄢˊ)之情。故不離于困。惟以剛得中。而上應九五。內外同剛。以與柔搘拄(ㄓ ㄓㄨˇ)。故困而有爵秩之降。言困仍能進也。酒食者。自九二至九四互離。水火相交。烹調之用。而坎亦有尊酒二簋之語。明其有關于食事。酒食雖備。而困于時。遂不得醉飽。徒有酒食之名。而无甘旨之實。此所謂困也。若在平民。則蔬食飲水。若在上位。則醴酒薄肴。不過供具而已。且在困窮之日。並非頤養之時。得食已難。當茲坎陷之時。又非鼎食之際。則果腹亦不易。此困于酒食。不獨指不甘旨。及不豐備也。在九二為酒食而困。即有亦不能安享。即多亦不容甘飫(ㄩˋ)。則困之時義使然。凡食以頤為養生之正。以噬嗑為得食之基。今困九二徒以互離。有與噬嗑近。故以酒食占。而不免為所困也。 (1.1)朱紱(註3)者。朱綬乃爵賞之物。方來者。言其有位可得之。九二得九五頒賜也。故曰方來。以二五正應。方能得焉。( 四.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慶也。 ˙
宣聖講義_ ( 五.
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 1. 宣聖講義_此困六三爻辭也。六三下卦之終。中爻之始。與九四接。成未濟之象。剛柔互失其位。則行止皆戾于道。故爻辭占凶。困于石者。以柔乘剛。( (1.1)如人失路。而走入荊棘之中。榛莽之內。又為石所遮斷。是行不可。止不能也。入其宮不見其妻者。兩陽之間。如中宮而自入之。亦如初之入幽谷。不過初在下為谷。三在中為宮耳。其境雖殊。其困一也。而以全卦中互風火家人。反為睽。家人變睽。故曰不見其妻。以剛過多。柔被壓。不得與齊。妻齊也。陽與陰匹配相得者為夫妻。六三前後兩陽。不得諧合。故不見其妻。如小畜之夫妻反目。亦以剛遇柔難與匹也。宮中為內。如家中以妻為主。今家道乖而成睽。六三又不與九二協。故入宮而妻不見。困之所為。是有家而難齊也。自二至五。皆中互之象。九二以酒食之困。即婦道之乖。婦主中饋。惟酒食是議。困窮之日。巧婦无坎。則易起勃谿。而夫婦不和。家道失正。故循至六三。遂不見其妻。明處困之不易。固窮之難。婦女之見。共富貴則安。共( 六.
象曰。據于蒺藜。乘剛也。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不祥也。 1. 宣聖講義_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六三柔加于剛。而介在九二九四兩陽之中。故有據于蒺藜之象。剛柔不相協。則動靜兩難。行止均不易。不見其妻。乃不得配偶。互相乖違。是家人之反。即家道之乖。為人道不祥之兆。祥以和召致。語曰和氣致祥。乖氣致戾。今夫妻失和。即无以召致祥福。而成乖戾之害。由爻辭困于石據于蒺藜言。是行之戾。由入于其宮不見其妻言。是止之戾。行止皆不可。此六三之困。為全卦最甚也。故占凶。較之初二雖困。而仍占无咎。可以見六三之不利矣。蓋困卦六爻皆困。而三陽之困。猶善于三陰。以陽困而得中也。陰困則无守。惟有順乎陽而得諧協者。可免咎。六三則以原居多凶之地。又介于兩陽之間。乃離之中。離以麗為祥。離為戾。今一柔不能與二剛麗。遂成乖離。此所以不祥。而獨占凶也。若九四則雖同不當位。而有與下相終之情。此陽德之勝也。 (1.1)困之中爻。孚于未濟之象。而反家人為睽之情。以致行止俱非。動定難措。蓋家人巽在離上。而睽則離在兌上。由全卦言。本互家人。由下而上言。則反為睽。且上卦原為兌。是以(
七.
( 1. 宣聖講義_此困九四爻辭也。九四外卦之始。為兌之四爻。而與六三同屬人爻。以陽剛之德。居柔位。而上有九五。兩剛之接。與下九二同功異位。為多懼之地。本乾九四躍淵之道。樂與下近。故曰來。自下上曰往。自上下曰來。言九四由外來也。以剛乘柔。而易升為降。故曰徐徐。言其行緩其情安舒。本下就之道。有自卑之德也。九四之應為初六。一剛一柔。陽來就陰。外來親內。而中互家人。有如咸男下女之象。九四居巽之中爻。互離之外爻。內鄰六三。遂牽引以俯就于下。柔之德本安閒。行亦迂緩。故徐徐其來。而不忽遽也。然九四雖介于九二九五之間。有如損益交錯。而與益近似。兩陽下臨于陰。故陽剛不得伸其志。仍成被揜之情。故亦稱困。謂失所出路。雖轉而向下。又失其所本。故曰困于金車。車指在行道之中。金車貴人所乘。非困窮時所有。困而因金車。亦如初之困因株木也。 (1.1)金車者。以爻九四乾也。而下臨坎。雖貴重而不利于行。以險陷在下也。九四之剛。本以陵越之情。飛騰之志。為其所願。而今徐徐其來。緩轡強步。有金車而等于无用。反不若徒行之快其志。故曰吝。言吝于行而惜其物也。凡不暢所欲。不滿所求皆吝也。吝惜之而不充其用也。此困之所使。如駕華美之車。以行污穢( 八.
象曰。來徐徐。志在下也。雖不當位。有與也。 ˙
宣聖講義_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九四陽剛。而徐徐其來。違其本行。則因志在下就于陰。故不升而來。不遑遽而徐行也。下字指下卦。亦指行向下。即自卑之意。位高而自下。如乾之或躍在淵耳。九四原非中位。且剛柔互失。如未濟之象。故曰不當位。但不當位者。以剛履柔位。而下六三。則柔乘剛。是仍成一剛一柔之道。四爻與初應。亦孚于一陰一陽。故曰有與。言兩情可與協。其用相與成也。爻辭稱有終。釋文稱有與。明有與始有終。蓋陽升陰降。原成背馳之情。而九四乃反以就下。遂得相與之利。陽剛原无終。而以有與得終。正如地山謙。以謙而有終。為克孚坤用。亦永貞之德耳。仍與彖辭貞大人吉相應。貞乃有終。剛( 九.
九五劓刖。困于赤犮(註4)。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1. 宣聖講義_此困九五爻辭也。原文赤紱。乃赤犮之誤。與九二朱紱不同。朱紱指印綬。赤犮指清除不祥之人或物。或曰紱當作韍蔽膝之物。見禮玉藻篇。然此兼義。其本義作赤犮。亦作捇拔。周官赤犮氏。主清除不祥。又刪除草木蟲豸者。以其自死。有召致沴氣疫病。為不祥之物。故袚除之。九五以上卦中爻。亦全卦正位。非同九二在下。可受上之爵賞。而有朱紱方來之占。九五主位。更无以印綬賜頒者。況天子服飾。即為印綬。亦无受困之理。故原本赤犮。後人以類似九二朱紱。遂作赤紱。赤朱一色。而朱為正名。如印綬則當仍稱朱紱。不得易以赤也。九五兌之中爻。乾之九五。下與九二同為剛。中以困之時。陽為陰揜。雖( (1.1)如眇能視。跛能履。但稱眇跛。不稱所以眇跛之由。以卦象限于所見而已。因困而有此殘傷。且囚困而關于赤犮。是九五為欲挽其困。濟其窮。卻將憑此以用其道。如見殘體之困。則思有以療之。如見祓除之困。則思有以正之。皆九五剛中之德。欲行其志。以脫于困。而未免者則以志之不得。行之无成耳。殘體固不易補。赤犮亦難見于功。此困窮之時所為。不容免強。則雖有位。仍无其勢。雖得中。仍非其時。然而以位究有可為。以剛中究有所希冀。故曰徐有說。說字兼悅與脫二義。則兌為悅澤。其闕口又解脫之象。如缺口而放水。猶啟關而釋囚。是兌包有數用。九五因之。乃徐有悅澤或解脫之功。則以剛既揜于前。欲進不得急。與九四來徐徐之徐同義。言困之脫。必徐徐而後致之。( 十.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說。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
宣聖講義_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九五得位居尊。宜有所為。有所成。而輝耀當時。煊赫千古。而爻辭以劓刖形容其肢體且不全。是已不副其尊嚴之貌。而同刑餘之人。何以為萬民之望。天下所具瞻哉。故釋文以其志未得。明其時之不宜。雖有其位而无其時。雖有其志而不得遂。是負其威儀之相。辱其尊嚴之位。亦困之所恆不免者。困于赤犮。辱于劓刖。則為功而受過。為利而反害。形之不全。德亦不昭。固困時不易免者。然以其中位。終不同于常人。故曰乃徐有說。言終得解其困,悅其志。以中位而直其行。此剛健自強不已者也。且以利用祭祀。受神( 十一.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ㄋㄧㄝˋ ㄨˋ)日。動悔有悔。征吉。 1. 宣聖講義_此困上六爻辭也。于臲卼日。日字誤作曰。與大畜卦。日閑輿衛誤曰相同。應為于臲卼日一句。後人以屬下句不合。上六為全卦極位。兌之上爻。亦其主爻。而本坤之上六也。全卦初上皆柔。中六三爻亦柔。分揜三陽爻在中。故名困。而易言之。陰亦困也。以易卦六爻。周而復始。陰固揜陽。陽亦夾陰。故六爻皆有困字。特所困不同耳。如初困于株木。二困于酒食。三困于石。至上六困于葛藟。其困于物同。所困之物不同。初與三所困相似。木石之屬。不情之物。二五困于酒食赤犮。乃行為之困。動作之事。上六葛藟。亦如初三之木石。而與三之蒺藜尤相近。蓋皆為行止之阻。進退之難。不過六三困于石。而據于蒺藜。( (1.1)臲卼者。不安之狀。危殆也。險害在其下。糾紛在其身。故臲卼不安。所謂惶惑之情。困迫之境也。兌以悅澤為用。窮則反為憂危之態。而又困于物不得去。重其憂思。此上六居高而履危。迫于時而囿于物。有不能自解之情。故曰動悔。言動而有悔也。有悔者。以卦外多悔。既臨多悔之事。自來易悔之思。二悔字。一指時位。一指心志。時位指外來之悔。心志生己身之悔。如悔其所為。而更悔其思也。與豫卦盱豫悔遲有悔義相近似。皆以己之悔心。與事之悔改相牽連。即若事不可悔。心亦无悔。今動于悔。而心有悔。是中悔外亦悔也。悔為補過之機。遷善之萌。是亦德之吉者。故曰征吉。蓋因悔而動。則行卜吉。如人悔其前非。而別求其( 十二. 象曰。困于葛藟。未當也。動悔有悔。吉行也。 ˙
宣聖講義_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上六高而无位。更以柔居上。故曰未當。而成困于葛藟糾纏不已之象。動悔有悔。以事之當悔。且可悔。而心知悔。日能悔。故為吉。而利于行事之當悔者。必其前之失。可悔者。必其時尚可及。心自知悔者。覺悟其非。能悔者。克悔。改其所為也。人不易无過。過貴能悔。事不易无失。失貴可悔。故動于悔。而必有悔。且克實行。自无不吉矣。言行二字。指吉以行占。而行亦吉。則重在能行也。全卦彖辭有言不信。以不能行。上六變而能行。故占吉。且與貞以致亨之義相應。兌主說言。而困之解。非言之功。必期于行。能行則困不困。而吉亦以行占葛藟之糾纏。不足以阻其必行之志。況悔其所為。而圖改善之。則前之困亦自解矣。此上六以柔在上。得坤之終。孚永貞之吉。而合乾元自強不息之道也。柔悔其揜剛之失。剛遂其中行之志。則剛柔相得。而困解矣。更何憂于臲卼哉。此爻辭微旨。重在動悔有悔耳。能自悔者。則雖過无害。故以吉終。坎陷不陷。兌澤永沛。則困成亨( 陸、
. 一、
宗主疏述一 1. 困以兌合坎。澤在水下。成有澤无水之象。故象辭稱澤无水困。以水與澤睽離也。若以升卦木生地中之例。則為水在澤中。應不得謂為无水。而象辭无水者。以水性潤下。即以卦上下言。兌上坎下。是水在澤之下也。澤因土以成瀦水之用。若水在下。是非澤所得瀦。水愈下流。澤亦愈涸。遂為无水之澤。如天旱池沼皆枯。原瀦之水已不復存留。雖有澤。而失澤之用。此所以為困也。澤之用。于水為溉潤之功。于物有運轉之便。于中有水草魚鼈植蓄之利。于外有流通平均蒸化之功。是皆以水為本。水而與澤乖離。將何以成其用哉。此困之名。以澤不得水成其功用耳。澤之于人。比于恩澤。若兩露之沾沛。溝渠之灌溉。皆以生成之效。為其致用之道。比施政之所關。明德及于大眾之所見。故德政之世。膏澤下于民。暴政之君。膏澤不及于眾。皆以恩施為澤也。澤而无水。猶膏澤之不下。而民眾无以生存。此則國之困。民人之所苦也。時困屬諸天。國困屬諸人。困卦期言之。下坎不以水成澤之用。而以險陷減澤之功。是上不得與下合志。而內不得與外同情。上下相疑。中外相忌。困( (1.1)困彖辭稱亨貞大人吉无咎。而釋文曰。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此義 夫子已詳。大人君子以德言則同。以位言則別。亨而貞。非君子不能。以在困時。尤非君子不能也。蓋亨者得志之時。易生驕心。若不驕而自戒慎。不失其守。豈常人所能。此達時之不易貞也。若當困阨之際。貧賤所迫。易生惡心。若不志不惡。而潔身自好。不失其分。豈常人所能。此窮時之不易貞也。今困亨貞三字相連。是兼窮達之時。而賅升沉之際。果以道言。則為困窮。若以時言。則當亨達。此在亂世而得志者。危邦而居高位者。雖困而亨。然亨則亨。而不失其貞。為以時之亨。而道之困。亨亦困也。故亨不得久。而必志于貞。所謂困而不失其亨者。亦即困而不失其貞也。亨貞本末也。貞本而亨末。能貞方固其本。貞固也。乾傳曰。貞固足以幹事。此四德之本。如木之根。室之礎也。故困之亨不足為貴。困之亨而貞。則貴。困之貞則尤貴。達之亨不奇。困之亨為奇。困之亨而貞則尤奇。以困原不可亨。而不易貞。不可者。時可之。不是者。人易之。此惟君子能及焉。蓋困之貞。即 夫子所謂固窮。 夫子以子路問君子亦有窮乎。特告之曰。君子固窮。即明示困貞之義也。困即窮。貞即固。固窮者。貞以處困之謂也。後人釋此句。多未得 夫子之旨。不知原本困彖辭困亨貞之言。 (1.2)困字指卦。亦指境遇。亨貞則分指時宜。與所行之道。時宜者外也。所行之道內也。依乎時宜。則亨或否。依乎人道。則以貞為本。此困之无論何時皆貴貞。亦即困窮君子所行也。惟能貞固。始能免于困窮。而不失其亨。若失貞固。則困亦害。亨亦害。故困可亨。而不可亨。必以貞而亨。方善用困。此君子固窮。不為窮所累。且以成其德也。若小人不知貞固之義。徒恨困窮之來。遂不免為時所移。為境所迫。而自濫其行。趨于下流。不可復救。故曰小人窮斯濫矣。濫字與固字恰相反。固則有守不易。濫則隨波逐流。无所底止。言如水氾濫。流下忘返也。何以比水之氾濫。則因困卦坎水在下。脫澤之堤防。而下流不已也。故 夫子之語。全本困卦之用。非偶答弟子之問為護其窮也。窮何患哉。( (1.3)然卦自外上。由初以進。則在困地者。終望脫而向上向外。此初爻之困。為困之始也。然困卦類无不困。初志固在出困。而所進仍不離于困。且在下固困。升于上亦困。在位固困。進于前亦困。其困雖殊。其被困則一。此卦之以困名也。不過進于九二剛中之德。如在內之主。有受時王爵祿之象。故有朱紱方來之辭。然其為困。亦不以位而免。可見困之所為。在位在野。皆同感焉。不過所困之境有別。而處困之情有殊。困而无困。惟有君子因貞以求亨。故先自困。而不希其免。不以苟免。而更增其困。是君子不以困自窮。明困之屬于身外。則不干其中心。明困之屬于一時。則不動其內守。此知困而困。終不困也。學者要于此義深( 2. 澤水困正合現時之象。澤无水困。而內為坎險。豈能免于困。所幸者剛中之德。雖被揜而能守。守則不失其貞。貞固則可亨于一時。此困亨貞。彖辭已明其教。與人道所先。人道以貞為本。方孚于天之亨。而困卦內互風火家人。二女同居。相猜相妬。終成睽違。睽反為革。故困後交井。則井井然稍定。勢如坐井觀天。不得其真。井亦如坎陷。則阱也。陷阱之灾不易出。而後為革則變易。至鼎則更新。革鼎之間。一故一新。易數如是。天數亦然。火澤為睽。澤火成革。澤水為困。澤風大過。澤地為萃。地水火風四大交遽。今由地水起。將終于火風。火風之合為鼎。此其時也。而澤與之終始不離。則兌也。故兌澤之用。為牽引之介。今澤无水。是澤用已窮。兌道不復。兌下以火。更何用哉。此必革也。 二、
宗主疏述二 1. 困卦各爻。均以困窮為當前境遇。君子則由困而至于亨。即心无困亨之異。自无困亨之境。佛所謂色不異空。苦不異樂者也。惟无苦樂之異情。自无困亨之異境。困即是亨。亨即是困。雖物我相糾紛。而情志无二致。益困益亨。益苦益樂。君子視為一也。得失不存于中。利害不涉于己。則何困何不困。又何亨何非亨哉。故君子惟( (1.1)需為得食之日。困則不得食之時。故需象曰。君子以飲食宴樂。而九五爻辭曰。需于酒食。貞吉。困之九二。則曰困于酒食。皆以酒食為言。吾需時得酒食之需。而困時感酒食之乏。皆以卦之坎為取用之本。坎在乾上即需。坎在兌下即困。坎為生之源。在上得其功用。故成需。在下失其滋源。故成困。而坎之中陽。乃功用之所存。滋源之所在。故需以九五稱需于酒食。困以九二稱困于酒食。九二九五。皆坎中爻。亦坎主位。實為一爻。在外則屬九五。在內則屬九二耳。需以坎上乾下。雲上于天。如雲雨之潤物。故能應人物之需。困以坎下兌上。成澤无水。如江河枯竭。不足以溉灌。而人物失其生育。故成人物( 2. 固辭多與坎卦同。以下為坎也。如坎初六入于坎窞(ㄉㄢˋ)。與困(堪*)初六入于幽谷同意。坎上六繫于徽纆。寘于叢棘。與困初六各爻困于木。困于石。據于蒺藜。困于葛藟同意。皆以身被困阻。行止不自由也。坎為陷。如陷穽。困亦同幽囚之象。則坎以一陽陷兩陰中。而困(☱☵)亦以三陽揜于三陰中。始末皆陰。則陽下失所本。外失所出。前後均阻。進退俱艱。故又如大過首末弱也。然大過(☱☴)中四陽連結。尚有不可抗之勢。而困之陽散錯。均被困而莫逃。惟幸二五正位為陽。得剛中之德。有自守之資。故君子因之以反困為亨。困于時。不困于人( 3. 困不可久。困道將窮。天以氷雪困諸生物。不久則為春。可見窮必變。變必通。困之極必亨。此常人之情。君子則无困亨異。視困亦亨。故不知困之苦。然人情則以困為苦。故望其速解。困至九五。已有解脫之望。爻辭所謂乃徐有說。即言徐徐有解脫也。說亦作言說講。以有言即俗所謂有信。如消息之意。以有好消息。即有解困之信。信者如郵傳書。如花信風。必以期至。故不得速。此徐有二字。明其必至期。始有信息也。陽之息。即陰之消。消息盈虛。循環終始。故困之消。即解困也。因陽被揜而成困。若陽息。則脫所揜而困解。上六一陰。消而為陽。初六亦為陽之復。則成天澤履。陽剛得伸。志意以定。此陽之息。即困之解。若兌易以震。則陽得勢。而為雷水解。以震之陽自坎中出。水中一陽。升于天空。遂成雷雨之象。萬物甲坼。蟄蟲出戶。是解之時用。即困之消。困以坎在兌下。兌不能升揚。而散于天空。故為困。若震則以一陽下起。勃然而上。二陰退避。反以( (3.1)如雷雨之潤物。陽德之生成。无不至也。然必以徐徐而後有之。謂非本象。必待其變耳。且變者神功。非人力所逮。故成其變。致于解。必利用祭祀之受神福。時之周流。道之終始。惟神宰之。天以神靈。氣以神行。數以神明。故窮則變。變則通。皆神之功。无神則窮亦不變。變亦不通。且不知其所底。更何望乎時中。故中者。極也。神也。如懸物于至中。則不偏于何方。永古迴環。无往不復。此神之用。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至。雖不見有何跡。而終古如一轍。雖未見有何形。而天下无不從。故歸于神。名曰道。困之不終困。窮之不終窮。皆道所為。神所主。故時至而困。時至而解。雖欲速之。亦无其力。雖欲罷之。亦无其方。此中直之效。仍必以徐解為其信約也。 . |
无凡不養聖 无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
參考: |
|
註1: |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註2: |
搘拄:支持。 |
註3: |
紱:(3) 古代作祭服的蔽膝 [knee
hide]。縫於長衣之前。為祭服的服飾。周制帝王、諸侯及諸國的上卿皆著朱紱。 朱紱方來。——《易·困卦》。 《博雅》綬也。(資料來源:漢點) |
註4: |
犮_音跋。《說文》走犬貌。从犬,而丿之,曳其足,則刺犮也。 |
註5: |
˙
寘_(1) 安排,放置 [place]。 寘,置也。——《說文新附》。 寘于叢棘。——《易·坎卦》 ˙
徽纆_捆綁犯人的繩索。唐.駱賓王.在獄詠蟬詩.序:「僕失路艱虞,遭時徽纆。」 (資料來源:漢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