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證釋

☵☴

16-48

大雅講義 網_ http://www.jackwts.tw/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壹、        總釋象例

一.           (69-6-64)宣聖講義

1.      井與困往來。傳曰井通而困相遇也。此釋卦之用。兼有其義。如萃聚而升不來。皆取對待義言。萃聚則升散。升不來則萃不往。是舉其一。足知其二。困之與井亦如是。井為通。則困為塞。困為相遇。則井為不相逢。非必如此拘泥。而文字中固兼見之。井之通。由于困之變。困極則變。變則通。即窮通互易之理。困之相遇。則困在中而相惜也。井以限于所居。如上世老死不相往來。各附其井以生以息。即三代井田之制。仍存此旨。八家一井。守望相與。一井之內。不復及于外。故與外(6-6-65)界无往來。而在井中則相存問。故為通。而不相遇也。然困之相遇。與姤(☰☴)有別。姤遇者。指柔遇剛。以五陽一陰。陰生于下。為遇之始。困則三陰三陽。互成遭遇之象。是曰相遇。言柔剛互遇也。遇雖若有合。而不免于困。是遇不足解困也。柔自揜剛。剛亦揜柔。相遇之情。反為相忌。忌妬之思。發于利害之異。故姤與妬字近似。謂諧則為姤。忌則為妬。困(☱☵)之相遇乃非姤而成妬。故皆困。陽困于陰。陰亦困于陽。故六爻皆有困。而所困不同。初三上三爻。陰也。皆困于剛。故以木石葛藟為喻。二四五三爻。陽也。皆困于陰。則非外物而屬于食用所需者。故以酒食。赤犮金車為喻。可見困之所殊。亦即情之所異。食用具近。尚有所困。遑向外物。尋常便易之物尚困。何況在山谷林野之間。故雖曰相遇。實反相仇。而井則與之反。井雖限于所居。而能和睦其近鄰。由鄰推而遠之。則皆有相協助之用。故井為通。而傳稱居其所而遷也。井之為通。非通一切。乃由近及遠。由親及疏。逐類相通。以成其道。故井不困。不為地域所困也。井與困。皆三陰三陽卦。陰陽平均。坎反居上。兌反為巽。水在木上。亦為剛中之德。九二九五。得其中位。而九三六四。合乎既濟(☵☲)。此所以能通也。而在中互。則為火澤睽。反為風火家人。由內而外。實互家人之象。故同一井如一家人。此與困之象睽者亦相反。家人內也。由內而外。推之天下可也。故井為困之反。困窮而變。(6-6-66)乃至于井。井則困自解。而人生得安其所矣。

2.      井字象井之形。而有條不紊。又如井田之制。平直皆成方。為以範人生。而有所守也。又井之義。不獨汲水之井。即如穽。亦由井來。故卦上為坎陷。若陷穽也。又凡掘土深入。无論有水與否。亦井也。如眢(ㄩㄢ)(1)。枯井或鑛石之井。葬埋之井。皆井卦兼具之象。不限于汲飲灌溉者也。故爻辭有无禽。則指陷穽也。有射鮒。則指漁井也。而皆不外于井之道。井卦之象。上為坎,水也。亦土之陷下也。下為巽,木也。亦風之動變也。風行水上。而反在水下。木以水生。而反成水用。此井之道。不外水木之合。風土之需。陽多在中。陰多在外。則水之德。亦取于火之助。以三至五互離也。水火既濟。為人生日用所關。中爻孚之。故井道實民生之本。今雖廢井田之制。而井之有裨于農耕及生活者至大。此周易以之與困相濟。困窮由于不得其養。井則得養。困阨由于不通其行。井則能通。故解困者井。所謂困于上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不離田野。不遠于民眾。此民生之原。國家之基。所謂下者。指凡民也。民人在下位。非如在上位之官吏。其生息動作。皆國家之根本。而要在能給民之食。裕民之生。以安以和。以蕃以庶。大哉井乎。豈指一木一水之勞已哉。

貳、        釋彖_井。改邑不改井。无喪无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ㄩˋ)井。羸其瓶。凶。  [汔至,應改為汲至]

一.           (6-6-67)宣聖講義

1.      此井卦彖辭也。井困往來。困窮變井。反為不窮。則以數極必復。行極必返。困之反,為井。窮之通,為得養。井以養民。其利在下。國之本也。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本。民得食。則生之本立。國有民。則邦之本固。此井養為天下之本。凡民皆依井以生以存。以蕃以息。故國可變。民不可變也。邑可改。井不可改也。民變則何國。井改則何邦。故井卦彖辭。改邑不改井。謂本不能改。而民不能失所生存。民眾雖賴國之保。邑之聚。而非生存之本。井則生存一日不可離者。古之井田。尤為生民之源。後世井田制廢。而井道終不可改。則以日用汲飲。為日食之本。灌溉耕種。為生息之原。他如濟河沼之用。助濯滌之功。及仿井之形以作穽。或開卝(ㄎㄨㄤˋ) (2)。或養魚鼈。或為埋葬之需。一切有類井者。皆井之有益于民生者也。而最著者。汲飲灌溉。為其首要。實人生不可一日无者。城市之人。或不覺井之需要。鄉野之氓。无不依井以生息。近人頗不知井之用。以為河渠之利。有大于井。雨水之澤。有勝于井。而忽于古人重井之旨。是謬也。河渠之利固大。而人力不易為。雨露之澤固肥。而非時則弗得。故防旱者必賴井以瀦蓄之。溝通之。分沛之。是井足補河渠雨澤之不足。且將以光大之。發揚之也。

(1.1)此井之用。為民生不可少者。而邑則遷變隨時。井則存留永久。以其長保人民安居樂業(6-6-68)。在我重農之國。尤為要焉。故邑可時改。井不可移。移井則失其民。井與田地相連。无田地。即无居民。无井。亦无居民。井在民。如室之有礎也。此句明井道恆久不易改廢。亦即示民生重要不可忽略之旨。蓋井在民。惟日用飲食是務。詩云。民之質矣。日用飲食。井之所關。亦繫于是。故无喪无得。言其所為。甚切近而朴實。即詩所謂質。質則得喪俱微。謂不與于天下安危。時世治亂。而惟日用飲食之求。故功不足以為榮。過不足以為辱。以在下也。等諸細民。渾渾噩噩。无貪无欲。故无喪无得。得失不存于心。則帝力何有于我。古之治民。皆本此道。民惟樂其生。適其服。无思无慮。詩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故守其位。安于分。而无所忮求。亦如井之自在。不與于湖海之闊。則風浪不生。不類乎山野之大。則摧毀亦少。此井之為井。由于困來。為困以求通。遂卑其志。隘其行。以省于榮枯之感。憂樂之情。自由自在。不離不即。故往來井井。有條不紊。各守其道則不爭。各安其居則不妬。故能井井往來。亦如井田之畔岸也。

2.      又以井字。平豎成方。上下如一。井田仿之。凡齊一方正不紛亂者。謂之井井。井卦之行亦如之。陽在中而得位。故能方直不邪。外柔順而內方正。合剛健文明之德。孚直方大之行。乃往來井井。如有範之者。汲至汲字誤作汔。汲指取水于井。若汔則猶迄也。幾及也。詩訖可小康(6-6-69)。與井无關。應改正之。汲至亦未繘井者。言取水者至井。而未持綆。繘綆也。賴以汲水者。既未持綆。則欲汲亦不得。是徒為汲耳。故釋文稱未有功。言有井之用。而无汲水之功。有負于井。非井之咎也。汲者且至。而忘其繘。是倉皇失措之象。以水在井。非綆不出。則未備繘者。雖至井。亦无方使得水。而以羸其瓶。瓶貯水者。因不得水。而用不著。故曰羸。言其失瓶之用。如物失用。遂為羸弱。為瓶不得水。故為羸。以瓶空也。空乏也。不充也。不足也。羸即不充不足之義。有井而无綆。有瓶而无水。是務于名。而乏其實。故占凶。不必以瓶繘為限。凡不足以致用而收功者。均可為喻。蓋井之道在實。實而有濟民生。方稱其用。今虛存其名。將何貴于井。故凶。猶曰害也。害于其事。即害于民生。井之為養。原以救困窮。今亦不免于空乏。則何養哉。故曰凶。以井之道。本无得失。而井井有條。若悖道而行。反有空乏之憂。凶害之咎。此事在人為也。

(2.1)人知井之汲必以綆。瓶之充必以水。而先務其要。豫善其事。則井不吝于汲。水不乏于瓶。則何凶咎之虞。故彖辭言井道。必重視之。无以其細。而忽其工事。忘其備具。即喻細民雖无關輕重。而生息之原。安危所繫。必時為撫字。多予懷安。以得其心。方得保其國。此利用阜生之政。不可緩也。民失所生。則離心。離則危。民不得生。則怨懟。怨則亂。危且亂。豈非凶害乎。故辭假繘瓶。以喻民政之不可有失(6-6-70)耳。即改邑一句。已明示民為貴。國為次。井為重。邑為末。邑可改。井不改。國可變。民不可无生。民之與上。如井之與汲。國家之財。皆資于民。欲取民財。而不為民求生。欲充盈其府庫。而忘為民人闢其來源。是何異汲而无繘。瓶而乏水。安得不占凶哉。瓶中之水。井所出。井无其儲。何以盈爾之瓶。此言外之意。文王憤殷紂。徒知聚鹿台之財。備鉅橋之粟。而不一卹民之苦。取之不以其道。歛之不諒其情。是以假汲井羸瓶之凶。微寓諷刺之意。以不敢直言。恐于咎不測耳。故易辭往往委宛如此。繹其上下文義。自得其旨。

參、        釋彖辭_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汲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一.           宣聖講義

1.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井上坎下巽。巽為風為木。坎為水。以巽在上為風。如同體卦,風水渙。為風行水上之象。而易其上下為井。則應為水上于木。以風不得行水之下也。故象辭木上有水。不曰風。是同一巽。視其位上下而異其名。不得仿渙卦例。稱風行水下。或水行風上。則當稱木。木可在水下。水亦可居木上也。但釋彖辭。不曰木。亦不曰風。逕曰巽乎水而上水。此義人或疑之。巽者卦名。非物名。而卦之取義。則巽順也。入也。此處蓋取巽入之義。猶曰巽入于水中而上水。上猶(6-6-71)升也。舉也。升舉之使上。曰上。非水自上之意。則以風原在水上。即木之生育既成。亦高出水上。是巽不得在水下也。今井卦巽在坎下。祇宜稱巽入于水。而升其水。水升則為風為木者降。水上則巽下矣。以井之象。固如是也。井中有水。欲汲之者。必以綆縋木具。如桶類。使之上。是木入水中。而汲水上也。故曰巽乎水而上水。斯名為井。井之成用。不得離水木。亦不戾乎木入水。以上水也。故井以木取水。木原在水上或水外。以取水則必入水中。或沉水下。如江心泉之汲者。以長綆縋桶。直達江底得之。是在水下矣。其他井雖不盡如是。但既稱井。總不外以木上水。故水在木上為井。

(1.1)井以養民為旨。民既有養。生乃不窮。故曰井養而不窮也。此窮字。不獨指井之用。亦示井為困之反。困窮則井不窮。改邑不改井。以井在下位。為國之本。民人之源。民附于土。亦附于井。民不改。井亦不改。而在卦言。則二五皆剛。剛中不變。此不改所由來。為失剛中則改。改則无復井之用。故曰乃以剛中也。明言事理固不改。即卦爻亦不可改。然困亦剛中。其他剛中者多。何以井獨不改。是必合上下卦及中爻觀之。困之剛中。而坎水反在兌下。且中爻六三九四。同于未濟。不得象井。故名困。井則坎水在巽木上。九三六四。同于既濟。故象井。而不能改。改則非井。无論改其一爻。即不為井。井道必本既濟。以汲水而上。以潤物。以飲食。及凡生民利(6-6-72)物之功。皆濟也。濟則有成。有功可言。有用可著。斯民物所必重者。汲至亦未繘井。汲字誤汔。仍照改正。以其欲汲而未持所需之綆。是井之功不昭。雖水在井。而不得出于井。而有木有水。不得竟井之用。故曰未有功也。

2.      汲者志得水。而忘其備。是未盡其心力。將何功可收哉。且井之為用。人所備也。其汲取應用之物。亦人所知。而不具焉。是不得責諸井。以井固未廢。亦未枯涸。猶存井之用。而不見其功。是非人之咎乎。因其不得水。而至羸其瓶。此又可見瓶之无咎。持瓶者之過也。人不知自責。而諉諸井瓶。推于其他。則所招致者。決非福利。故曰是以凶也。言凶將由是而來耳。或曰未繘井。綆短不及泉也。羸其瓶。器小不勝任也。言井泉深。而所持綆不足。汲水多。而所持瓶過小。皆不相稱。遂失其用。而占凶。此亦一義。總不外人事之未善。工具之未良。強欲圖功。反見其害。是亦人不能用井。而負井耳。譬之使人不如其材。御下不以其道。愛憎之見。取舍之私。不計其成。徒徇一己。是猶以短綆汲深井。將小瓶取多水。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釋文明示无功之由。占凶之故。俾人知自反耳。

(2.1)夫井道水在木上。是必以木汲水。而必使木入水中。抵水內。方孚卦用。若綆不及水。則木在水上。是反井為渙。渙散之情。奚利于物。何況羸其瓶。所持者已狹。所持者易盈。器小不能語大。(6-6-73)材細不堪用宏。則不勝任之凶。有如鼎之折足而覆餗(ㄙㄨˋ)也。是未繘井者但无功。而未見害。而羸其瓶。則有凶。是又過之。坎險在外。巽入在內。外險內入。其情易乖。猶以巽懦之夫。當艱險之責。僨事必矣。內巽而志入。是苟且偷安之象。外險而易陷。是阽(ㄉㄧㄢˋ)危多變之時。此就上下卦義言。固不免有未繘井之咎。而恆履羸其瓶之凶。智謀未周。勇力不備。勉強僥倖。何以言功。狹隘畏葸(ㄒㄧˇ)。安能免禍。此井道以其平庸而成用。亦以其簡陋而干凶。其得其失。正可互參。

肆、        釋象辭_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一.           宣聖講義

1.      此井卦象辭也。坎在巽卦之上。成木上有水。故名井。以水惟井中汲取者。在木上。若以他木具盛水。或水沒木。或沾濡。其象不常見。亦无關乎道用。故獨取井為喻。大過以兌在巽上。曰澤滅木。亦水在木上。而異于井。則兌坎原不同。澤中之水浸沒木。亦異于以木取水。功用既殊。情志亦別。澤風大過。為木被水滅。水風井。則水為木生。是大過木不與水協。而井則水自與木和。蓋井中之水。地下之泉。乘木而出井。成其養民之功。潤物之利。是水固賴木以達其用。无木則徒有井。而无以昭其功利。雖有水泉。无裨于民。无濟于物。又何取乎井哉。故井道本諸水。而成諸木。二者合而後著其功。大其利。是井道。人之潤(6-6-74)澤。猶雲雨為天之潤澤也。雲雨本諸天功。井則成于人力。此人足以濟天地之窮。助生化之德。于井道可以見焉。如天旱之時。焦涸之地。不得雨水之沛潤。又乏河沼之灌溉。則生物將枯。民失其養。物失其利。豈非天地之窮乎。唯人鏧井以補救之。掘土及泉。則地中之水可出。深穴儲水。則雲雨之餘可留。是以有生物之功。養民之德。人之力也。然創者人事。繼之者亦莫非人工。立其本原者人謀。而發揚之光大之。亦莫非資于人力。故井道始終由人成之。而必依于天時。合于土。宜備其物事。方克有濟。故井道必合天地人物四者之力。以致其用。而永其利。便于行。而大其功。

(1.1)此井道本人道以久以宏。以光以遠。民生所賴。物利所資。為國家之基。鄉野原隰(ㄒㄧˊ) (3)之不可少者。故易以列于卦焉。井之成也。民亦安其生。井之立也。物亦興其利。故君子无時不重井。而其要則推井之利。以為民利。盡井之方。以和民情。則上古井田之制所由起也。井田者畫田以井。而井在田中。為民者。又同飲用于田中之井。是同井,猶今同村同里也。居處不易。耕作以時。親戚相鄰。作息一致。此我重農之國。其俗習皆指井為則。故君子因井以尚農。推井道以致民。則象辭所謂勞民勸相者也。

2.      勞慰勞也。兼勤勞之義。相者助也。兼保護之義。以井道本于農耕。農事必資于勤苦。必互為匡助。所謂三時勞力。而後得秋穫。居民聚處(6-6-75)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出入相顧護。而後民情親睦。此鄉村善良風俗。至今猶有存者。君子居其位。惟安民為務。以能安其生。樂甚業。衣食不匱。事畜有資。養生送死无憾。憂喜弔慶各如其情。有事則致其勞。合其力。无事則通其好。同其安逸。則農事不廢。而民居日洽。情誼益篤。風俗日厚。善則勸。過則規。卹其煩憂。慰其苦痛。其至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鰥寡孤獨廢疾皆有養。養之以時。教之以時。男女嫁娶以時。則民樂生。而无怨懟。家戶自給自足。而无飢寒病苦之情。此上世盛治。實有取于井道者也。故勞民。則民雖勞不怨。勸相。則民雖捨己財物。而无吝色。竭己心力。而无德色。是以農耕及時。无荒歉之虞。友助自至。无孤獨之患。家以田為生之本。田以井為利之源。其他蠶桑棉布魚畜森林舉可以為利者。皆依時興措。无不井井。民何窮困之憂。物何苦窳(ㄩˇ)之歎哉。故井之功用。不可盡矣。因其用而致之民。則君子之責也。民之懷土而來歸者。雖逐之不去。何患乎乏用。是足民即以自足。利眾即以自利。无他。勞民勸相。盡其心。竭其智。以培其本。而濬其源。則如汲井。而有不得水者哉。是井不窮。民不困。國又奚窮。上又奚困乎。知其本。而致力焉。則事非難為。不知其要。而徒汲汲取于民。則將井以自困矣。故象辭以勞民勸相四字。明民事之不可緩耳。有國者其擇諸。

伍、        釋爻辭

一.           (6-6-76)初六。井泥不食。舊井无禽。

˙      宣聖講義_此井初六爻辭也。初六巽之初爻。亦坤初六。而在下。與上六四應。皆為柔。重柔无剛。地位又下。故曰井泥。泥者。井底土也。井之下。窪深之處。惟有泥土。則不可食。井以水為食飲之供。汲至深及泥。故不食。言不可食。不能食。亦不宜食也。地位窪卑。性質陰濁。沉澱于底。污湫難堪。不食。猶不用也。乾以剛在下。猶曰勿用。坤之初六。履霜堅氷至。為陰始凝。亦不用也。故井初爻。井泥不食。即无所用之意。言失井養之用耳。而汲取至泥。可見其无水。无水則眢井枯井也。即非新掘之井。故稱舊井。舊井者。有井之名。无汲之用。有深陷之穴。无水泉之源。則猶陷阱也。初與四應。為坎之下爻。合初二三四。亦大類坎卦。以兩陽陷入兩陰中也。故曰无禽。禽謂設阱以捕捉鳥獸。今既非真阱。以舊井已涸有似阱。則无禽獸可得。爻辭以初六陰柔在下。既不得汲。而泥不可食。又不得為阱。而无所擒獲耳。禽擒古一字。非指飛鳥。蓋大象雖類坎而非真坎。故有陷阱之形。而无陷阱之效。有深陷之穴而已。既不為汲水之井。亦不成捕獸之阱。總不外初爻不用之義。初爻不用。非卦之咎。乃位之卑。故不用。无吉凶可言。

二.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舊井无禽。時舍也。 (☵☴)

1.      (6-6-78)宣聖講義_此申釋爻辭之義也。初六釋爻之文。恰與乾卦初二兩爻。釋辭同。乾曰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今合見于一爻。人多未明。則以井雖非乾。而全卦三陽三陰。原備乾坤之象。初六雖為坤爻。而九二九三九五。則乾爻也。且九二主內。九五主外。九三得中。三陽皆得時位之正。有孚于乾行健之義。故于初六。備見乾初二兩爻之辭。辭由象生。象由用見。用之所備。象乃著焉。象之所兼。辭乃合焉。井之初六。陰在下。固與潛龍。同一下位。故曰井泥不食。下也。井泥屬陰之物。不食與勿用義相近。以龍之潛。亦必于水之底。而泥在井。亦猶龍之潛。皆深藏于下。故曰下也。是位同在下。而用亦同。不以陰陽異其位也。陰陽未出于地面。則其用不明。則不分。不分則同。此釋文均稱為下也。但就其位言耳。舊井无禽。而曰時舍。與見龍在田同。則以見龍而在田。仍為下位。而非九五之飛龍。在下雖有位。而龍德未昭。德施待普。有其位而无其德。則不可遽言進取。故曰時舍。舍與取對。又施也。與捨同。舍即不取也。蓋欲成其德。達其用。則必先舍。時舍而後可時取。時者及時。言見龍而在田。猶易逢憂患之地。以田不能快龍之志。則不得有圖于雄飛。有冀于大獲。故宜時舍。舍又止也。即不前也。

(1.1)井之初六亦然。既在下而不可汲。雖有陷阱之象。而當不用之時。則不(6-6-78)宜倖圖有禽。禽即獲也。得也。與舍字對。无禽无得。即无所取。即舍也。言舊井不為阱。自不希有所得。阱險地。設阱者固希有得。而初六非設者。故无得之志。此宜舍也。又設阱。利物之陷。而行人則重在遠避其害。是臨阱者宜舍也。言知止也。止步勿前。免陷入之灾。是時舍者。為己言。宜舍所得。為人言。宜舍勿進。皆時之宜也。既无獲獸之心。則舍之以全物。既知可陷之害。則舍焉以利行。故釋文曰時舍也。以阱既不宜自陷。又不輕以陷物。雖初六陰險柔昧。易陷之地。而以九二在前。光明可照。則自知止步。而不終陷。此雖有阱。而无禽也。于人然。于獸亦然。人知有險而避之。獸亦知可陷而遠之。蓋非真阱。上无所覆。一見即知也。若果為阱。則不易避遠。今初六與九二近。故无所蔽。而舊井終不為用矣。此釋文之義。以乾初二爻為相類。故同其文。使知井之道。重在養民利物。而非殺民害物者也。當本乾明德普施。以厚其俗。化其民耳。

三.           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1.      宣聖講義_此井九二爻辭也。九二居內正位。與上九五應。內外皆剛。剛中之德。連前九三。兩剛相接。柔不與協。井而曰谷。言其在谷中之井。亦地位卑窪。如困初六幽谷之義。井以穴土得泉。而谷在山中。雖有水而非(6-6-79)江河湖沼。則雖有井。而非魚類養蓄之處。以在山谷中。不得魚。魚之蓄養。必于池塘。魚之富多。必于江海。今井谷之中。不獨稱魚。且稱射鮒。何也。鮒小魚。易生淺水中。而曰射者。可見得鮒。非其志也。射弋者。田獵禽鳥之所用。今九二射鮒。而在井谷中。則亦猶彖辭所稱所持非器。所備非用。與事不適。雖得亦幸。故爻辭不以為吉。不稱其利。所行既戾。所獲亦微。井谷雖可用畜魚。而所畜之魚乃鮒。是既悖井之用。則其功亦不足言。所以取鮒。非網罟。非釣絲。而為弓矢彈丸所射。是所持者不類。則所得者亦不足數。蓋九二重剛。剛過易折。剛愎好自用。雖有其位。不稱其德。故行為乖戾。

(1.1)以井之利在養民。在利物。今乃以得魚。而不足言。所持者又非所需。則負井之用矣。不過既稱射鮒。是已有得。猶未失其志。在一已之利而已。然井猶在。汲水者。猶如平日。則其用未廢。不似初爻徒存井泥而无得。故有鮒。尚可汲。而以所持未善。于魚然。于水亦然。故曰甕敝漏。則以持之具。亦如彖所稱羸其瓶。瓶小不能多容。甕敝且漏。則不能久存。是汲猶不得。有水猶无水。有井猶廢井。不過井自不涸。不似初之徒泥。而所持敝漏之甕。則更不若彖之羸瓶。羸瓶尚可略貯。漏甕則將何以携歸哉。是九二之剛。不得其道。不適于井之用。雖有得。亦不為功。雖有水。亦不為用。則為其小。而失其大。貪其易。而忘其難。明于私。而昧于眾利。務于偏僻(6-6-80)。而害于重要之行。此則君子所弗取也。而爻辭以為喻者。欲人知剛過之害。而戒于偏私之情也。井谷雖廣。而人之行不稱。井泉雖富。而人之具不備。故徒得鮒。而无他利。徒見水之漏泄于外。而无日用汲飲灌溉之功。是九二有負于井也。

四.           象曰。井谷射鮒。无與也。

˙      宣聖講義_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爻辭所稱。係由九二過剛。不得所與。故行乖僻。而所成悖謬也。无與。指剛不得柔相與。不相協也。困卦九四釋文曰。雖不當位。有與也。明爻辭有終之由來。以困九四。下與初六應。一剛一柔。得相與協也。今井九二。所應者九五。同為剛。則不得與協。故曰无與。无與則无所調劑。剛以益剛。內則剛愎自用。不樂人言。外則剛強獨行。不復慎密。故所行違乎道。而所至亦无成功。如于井射鮒。則非有得魚之情。如漏甕汲水。則難望得水之利。是其失在不察也。而不稱凶者。則以正位。猶能自全。故鮒雖小。而猶可射甕。雖漏而未為禍。不過徒勞无功而已。此正位之可貴也。設易其位。則灾眚至矣。故彖以來繘羸瓶占凶。明其无位必有害。由是推之。井道不可不慎也。井之功用固大。而必賴用之者盡心備物。則以上下剛中。所得在是。所失亦在是。戒慎恐懼。斯有得无失。否則得不償失矣。

五.           (6-6-81)九三。井渫(ㄒㄧㄝˋ)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求受其福。

1.      宣聖講義_此井九三爻辭也。原並字。係求之訛。九三為巽卦之終。上與六四同為人爻。一剛一柔。恰孚既濟。此井道所著。濟則有功。而三五同功異位。皆為剛。九三在下。故視九五有相求之志。雖兩則不協。得六四在中。合成離。為文明之象。故九五為王明。以得位而明德下臨。九三受其福也。然九三剛乖剛位。在井之中。井中有水。足資汲飲。以上與上六應。外柔內剛。不能自固。則井水外渫。渫泄也。水由井泄。則不堪食。以非源水。不復潔淨。而異于初之井泥。初在井底。污泥不食。三在井中。泄水不食。不食同而所以不食則異。九三瀕于六四。在卦為濟濟。亦有流通之象。井與江河異。非流而為渫。流者水性就下。其利甚溥。渫者水泉滲湧。井之敝也。因其滲于外。則污濁之物亦易混入。故不食。且水滲日多。食者日少。悖井之道。有戾于為井者之心。故見其渫而不食。且為我而心惻也。掘井之績。徒成滲泄之行。是棄其前功。與九仞不及泉。猶為棄井相似。但不及水者。力之不足。猶人之咎。有泉而任其渫。則非為井者之過。是後人不免纘前烈。而輕養民利物之規。則有心人。不覺乃惻然于中。而內疚也。

(1.1)惻者悔之機。不曰悔者。以不及悔也。則井雖渫。而猶可用。汲源非淺。而渫不至涸。故不食者。傷(6-6-82)其水之不瀦。而可汲者。幸其井之猶在。是九三之用。得失各半。以主井者尚有人。則何必自吝自情。而憂慮无已。故利于王之明。而求之則受其福矣。王者位之尊。九五也。內應九二。而互離明。剛以加柔。如福之下錫。故因井之渫。而心惻。因汲之功而求王。是可轉禍為福。因害為利也。在井之渫。水源不窮。推之于王。政雖濫施。而恩澤可沛。是惟王之明。允其求而受福也。由中爻九二九三六四互成兌卦。九三在中。故有恩澤下及之象。兌悅澤。而用昭于下。以一陰上于兩陽。陽蒸成雲。雨沛為澤。而九三受之。是人事為王明之下施。于天時為雨澤之下沛。井因之而可汲。不以渫而憂。民以王而得養。物以王而成利。是王之明。如天之雨澤也。

六.           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1.      宣聖講義_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九三內卦之末。以望于外之六四九五上六。兩陽兩陰。相互以協。實不違道。故居心惻怛(ㄉㄚˊ)。不以一己之私。忘大眾之利。故井渫不食。而心惻也。不食。包不可食。不能食。不得食言。我自不食。或人不予食。皆不食也。爻辭特揭為我二字。明其在我不食。由于我之心惻。而釋文行惻。則兼指凡見者皆惻。行惻猶曰所由惻。以見井渫。遂惜之而不食。即行路者亦同惻然于心。為慨夫世道之非也。(6-6-83)詩曰我觀周道。彼黍離離。蓋不覺自心之悲也。井者聖人所以養民而利物者。其用在水。今任其渫。豈不傷乎。故不食又不忍食也。心惻然于井道之廢。民生之窮。物力之敝耳。井所賴以救困者也。今且失其用。則將何以免于困窮。故不得不為之惻坦也。然以可汲。猶可糾正之。則必假在位者之德。故轉而求王之明。求而有得。則眾受其福。以王之明。故求之有情。若非明王。則方幸其渫也。而不復念及民物。不念及先人。不知創業之艱難。則德施亦不下及。是求王必以王明。明則不虛求矣。行于惻隱者。仁之端也。德施及于民物者。仁之成也。

(1.1)九三人爻。有人道表率之象。故代民物以求于九五。合成文明之德。則雖井渫。不足憂也。雖不食。不足害也。王明則可使渫者不渫。而不食者食矣。井道本以在下養民。而其功則必在上先養其民。故九二九五剛中之德。為全卦所望。象辭稱君子勞民勸相。亦正欲上之養其民。利其物。上失其德。民失其養。物失其利。則井失其用矣。故井泥不食。以其下不成用也。至井渫不食。則不得諉之于位。當食而不食。非司民食者之咎何。而在下者。不得直責其上。惟求其王。王而明。則民之福。亦國之福。乾九二所謂德施普也。九三代九五。宣其德施。則无不受其福矣。求字明九三之情急而望切。亦本心惻而來。以代眾而求。非一人之利。不得責其諂上也。細繹辭旨自知。以九三上六為(6-6-84)正應。上无位而為柔。不足以代眾。故求者惟九三也。

七.           六四。井甃(ㄓㄡˋ)。无咎。

˙      宣聖講義_此井六四爻辭也。六四外卦之始。坎也。而柔爻柔位。秉坤厚載之德。居九三九五之中。有離明之象。而與初應。亦重柔也。柔得助而善培其基。故曰井甃无咎。甃瓦磚之屬。為井之需。井以掘土得泉。而必砌其外。以防其溢。堅固其井口。以利于汲。此亦井道不可缺者。而何以見于六四。不在初或上。則初上无位。其用不昭。初見井泥。而為舊井。可見其非有堅固之甃也。上六高而失位。井道已窮。井用已收。故亦不備。備亦不著其功。惟四在中。而柔之所重。柔以四始。故建井者。于此具其甃。甃具則井成矣。故无咎。善其事者必先利其器。井道不改。必以恆久為本。故甃之具。欲其不敝也。因汲者眾。易于毀傷。則有井。將不適于用。以甃之力。而後井可堅固。是甃可免于毀傷矣。六四柔也而用剛。故免咎。亦不偏甚之義。四與二同功異位。四多懼。原易得咎。九二以剛在中。且有甕敝之虞。射鮒之戾。則六四寧易自全乎。惟其得居兩陽之中。如人目精。象井之口。陷而不陷。險而无險。是有甃之功。柔以成其剛。陰以協于陽。此所以无咎矣。況近于九五。則得君之信。介于九三。則互濟之功。汲者以為安。井亦以為保。此坤安貞之德(6-6-85)。厚載之功。如坤六四也。井既全其外貌。其養民利物。亦于焉明。體既備夫安貞。用又達于利濟。行既孚于厚載。功且協于自強。六四人爻之外。人道法地。則井甃之義。猶屋之有基柱也。推之于事物。皆有貞固之謀。而免渙濫之害。則可久可大。民人之所依存。豈徒一井口之為哉。時地所宜。施措永當。則居中馭外。柔能勝任。道之契也。

八.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      宣聖講義_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井甃以細事成大用。乃修井之所需。修猶作也。又整理之。補葺(ㄑㄧˋ)之也。人之修井。如修其身。身有未修。必受其害。井有未修。必見其敝。則行之所重。用之以大。无甃之井。如未修之身。身之未修。將何以齊家治平。井之不修。將何以養民利物。泉流為其本。而井不得无閑。如江河之岸。池沼之堤。皆以防水之汎流而潰決者。惟有甃以維護之。則井不敝。而泉不渫。汲不浸。而人不涉險。故修井在坎之始。以坎險易陷也。人道之宜。自免于咎。工器之備。自增其利。為井如是。為道為德。何莫不然。故釋文特以修井。明爻辭无咎之義也。

九.           九五。井洌寒泉。食。

˙      宣聖講義_(6-6-86)此井九五爻辭也。九五全卦正位。有乾飛龍在天之象。而以卦為坎。一陽陷兩陰中。下為巽。九二為應。重剛不協。故以沉陷象井之寒泉。以剛應為洌。洌清香也。氣清。味甘質潔白。洌如氷雷。陽從陰化也。故曰寒泉。以卦為井。宜有甘泉。九五正位。宜得甘泉。徒以陽之深陷。雖甘而不免于寒。寒與溫對。由體言。則寒遜于溫。由用言。則寒勝于溫。蓋寒泉宜于食。溫水宜于濯。坎主水。為寒地。當歲之冬。亦寒時。故洌寒之泉。九五得之。而宜于食也。此食字與初三不食正相對。不食明其不當位。不宜食。食則當于位。宜于時矣。而全卦僅九五一爻得食。可見食之匪易。人生固不能无食。而不能不擇食。必以宜食始食。不宜則飢渴至死。亦不食也。井之養。以民得所養。而亦養其君。九五之食。君食也。必民已得食。始能甘其食。若民无食。雖食不甘。九五中正之德。故得食而甘。雖寒而不戾于太和。雖泉而仍保其清潔。此剛中而當位。卑已而勿辱。卹民而有恩。膏澤下于民。則民奉其食。如為井者得洌寒泉以食也。六四修井未得食也。九五洌泉。始得其食。而見聖人先民後己。先事後食之道。不獨于汲井然也。

十.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      宣聖講義_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九五得正位。居中以御下。即九三所稱之王。王正位。而行中道。其德及乎眾。則治道之成。而王亦享其福祿。如修井者。得寒泉之甘以為食也。此食字包有食報之意。所謂于食有福。非徒食之福。乃食福也。福者德之報。食者功之果。有食即得報。即受享其功果也。井自初至五。前皆不得食。非不得食。不能食其福耳。九五有中正之德。始克享受寒泉之食。可見食之不易。必先自明其德。自勉其力。德日昭。力日積。則必食其報。而食字亦包人己上下言。我已食矣。人亦食之。上已食矣。下亦食之。此乾以美利利天下者也。九五乾主位。故天下皆得食王之食。此九三所謂福也。食雖指井泉。而井所得者。不止泉飲。凡可以養民利物者。皆井之功。皆寒泉也。民得其養。物得其利。皆食也。皆如食寒泉之甘美也。故釋文特以中正二字。明食之由來。謂非其德位不能食。德位中正。斯得其食。一人得食。上下无不食。此方能稱九五之食。以其稱中正之德也。井以養為用。養以食為先。九五食養已至。天下皆樂其生。安其業。則洌寒泉。何異乎天之霖雨。地之江河。其利其功。不可限量。而九五何為哉。順天之道。盡地之利。養人民之生而已。故无為而成。井之道以成。國天下以治以平。則更何憂乎困窮。何虞乎民食之不足。物力之不充。又何患乎府庫之匱。財用之竭哉。民皆得食。則垂拱而治。物皆得用。則天下康寧。此中正之道。以其位昭其德也。習易者。當于中正二字細思之。

十一.    (6-6-88)上六。井收勿暮。有孚元吉。

1.      宣聖講義_此井上六爻辭也。上六居終極之地。為井道之窮。井至此已將終之時。用亦隨之而盡。故曰井收。收猶閉也。罷也。歇也。井之為用。原无窮盡時。而卦爻則有窮盡。不曰井廢。而曰收。猶農業之秋也。農以秋收為一年工作之終。亦功績之成。則事業可暫罷休。而施措亦告結束。收其器具。歇其工作。如收業然。且古時井之所在。為市之所在。市就井地。便農民之交易。利居眾之取捨。有无相換。生息乃全。故收字兼市言。即收市也。井收市亦閉。來汲者既散。至市交易者。亦歸其家。井固不必復張。市場亦不須再設。而井之利已著。市之用亦昭。上六大終。本坤代成之德。故有收成之占。在初爻井位未明。井道方始。尚无收穫可言。故曰无禽。言无成就。无禽獲也。至九五。井道大彰。井用全見。故曰食。言食其功績所得也。過九五以上。又非當位。不復如九五之食。而積之已久。致之已盈。則曰收。言如農事既成。五縠畢登。存之倉庫。儲以備平日之需。是收字不徒指市井休息。且兼指井之功。利既備。收獲已多。更宜臧于府庫。留為日用。則收者。收臧之也。凡井所得之利。皆有其物。皆可儲臧。以為久遠之計。亦如水泉在井。可瀦之待時需也。

(1.1)既曰收臧。應及時為利。若過時不臧。將耗于无用。或敝或損(6-6-89)。皆失井收之旨。故曰勿暮。原文訛幕字。暮猶遲也。緩也。勿遲緩言不及時收。則暴棄之咎不免。猶穀物既熟。宜及時收儲。勿使濫費。毋俾損害。以重民生。而惜物力也。又暮字包日暮言。則以井包市。古者日中為市。便于民眾汲飲。而不誤其工作。則有定時開放之制。且以市之所在。人眾聚集。品類不齊。易為宵小潛蹤。盜賊竊發。故定于日中。恐天晚為匪人之利也。故曰勿暮。亦古時无明燈電器。一至日暮。即黑暗不見。賊匪肆行之時。良民易遭其害。故日中為市。實防杜其禍。凡灾害无論天灾人禍。發于光天化日者。少而易防。固不獨盜竊也。此勿暮二字。包收市之時。及收臧之計。而以井言。則重在民之勞績。物之功利。宜早為保存。勿使遲晚。凡易辭皆從象來。以坎錯離。離有日昃(ㄗㄜˋ)之嗟。故不宜暮。且上位窮極易變。不可長久。亦以早時為得。有孚元吉者。以上六既在上位。柔以就剛。故有孚。且與中孚應。九五上六初六九二九三亦大類中孚。而非真孚。故曰有孚。以有合耳。既為井道之成。實即民物之利。故占元吉。

十二.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      宣聖講義_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爻辭稱元吉。而在上位。上乃窮極之地。宜變與井道反。何以占吉。則以井道至此大成。井道在下。而下卦多不宜(6-6-90)于行。上卦卻漸利。至九五始食其報。至上六始為大成。故以在上占元吉也。元吉在上。與履上六大有慶也同義。皆本卦用。必至上始著耳。井以養民為本。民養其上為用。九四以下。皆養民之時。亦勞民之時。至九五始得民之養。至上六。則上下皆得養矣。故曰大成。大成猶泰成。亦與泰卦應。泰以九三六四孚既濟。而平陂往復。于食有福。井亦以中爻九三六四。與泰同。而三五受福得食。是井之成。與泰相似。故爻稱有孚。即陰與陽有所孚合也。以有孚而得占元吉。則元吉者。井道之終。元與貞相往復。貞之盡。元之始。故曰貞下啟元。貞者地道。元者天道。上六元吉。即明示地能承天。下能奉上。人能合乎天德。而上能得乎民心也。天與民歸。非大成而何。是要在九五之中正耳。有九五之中正。乃孚上六之元吉。有在上之勤施不輟。乃得井道之食報无窮。上六原窮。以其善積。故无窮。此爻辭稱收。而釋文曰成。收即成也。收成者。食報也。不自修積。將何收成。此貴在六四之修也。上六與九三應。剛柔內外亦孚。宜其占元吉矣。窮而不窮。則困自不困。此井之所繼困而稱不窮。觀夫元吉在上。亦可見不窮之義焉。

宗主附注

1.       井卦上六。占元吉。為易卦中少見之例。以上為窮地。窮必變。而前各卦。如履,大有,,大畜等卦。亦以吉占。而皆為剛爻。如履上九。視(6-6-91)履考祥。其旋元吉。釋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大有亦稱吉。頤上九則曰由頤厲吉。大有慶也。是履頤兩卦之上九。皆與大有上九相通。故釋文曰大有慶。明其位雖極而德正明。德明于上。澤沛于下。故天下皆有慶。書所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者也。然此數卦。皆以陽在上。若井上六。則陰也。何以亦如履稱元吉在上。後人多有疑焉。要知履之元吉在上。與井原无不同。雖一剛一柔有殊。而上位不異。前已將初上爻不分陰陽。詳加論證。則以初上无位。雖有位而用不明。猶无位也。故乾傳上九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可見上爻亦同初之勿用。位不足稱也。位兼時言。位不易而時有變。全卦至上爻。時已盡矣。如一歲之終。故不得稱位。猶歲已盡。不得復稱時。為其德用已窮也。必待斗轉星移。曆紀更始。一歲之首。為時之春。方著其用。是上位用之不明。即剛柔之不復分。初如嬰孩不分男女。上如年老亦不分男女。為已失男女之用。則雖有男女之名。无男女之實。故初上不必以九六之殊。有疑其占之異同也。

(1.1)井之上六。正與履上九同。皆為德至道凝之日。功成行滿之時。故履為大有慶。井為大成。慶以情言。成以事言。皆全體成熟之象。如農事之收成也。蓋卦占元吉為至吉。元者。始也。義如第一。多屬二五正位或中爻。而在初或上爻者。則例外也。必以卦用所關。時位所合。(6-6-92)然後見之。明其必至是時是位。始得之也。履之上九以禮治之既成。井之上六。以民生之既遂。一關于教。一關于富。皆治平之本。既有庶眾。必先富之。此井養所宜重也。既臻富裕。必先教之。此禮教所宜尊也。履以禮教定民志。井以食養安民生。其德及于民。其功垂于後。位益崇。德益大。時益永。澤益宏。故必至上位。方占元吉。元吉在上。則天下无不吉矣。此明天人之合。福祿之增。感應之昭。生育之極。所謂位天地育萬物者也。而必以人代天工。始克見之。即以剛柔言。剛出于乾。柔本于坤。履重性行。故法天者多。井重物利。故法地者多。是以皆稱元吉。以乾坤合其德。天地同其道也。而與人事亦有所關。則視夫在上位者。能致力于民否耳。

陸、        .

一.           宗主疏述一

1.       困井二卦往來。即顛倒一卦成兩卦也。在周易序卦。困與井所關甚大。亦如損益往來。互成其用。傳曰。升而不已必困。故升後受之以困。困于上者必反下。故困後受之以井。是困由升變。井由困來。困窮之極。變為井。而坎由下上。兌反為巽。傳曰。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又曰。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又曰。困以避怨。井以辯義。觀此可見井與困實相反。而互濟其用。困本窮困。不得有作為。而內剛外柔。不得排其難。以舒其志。故曰德之辨。蓋以之試人之貞(6-6-93)操。辨行之邪正。所謂疾風知勁草。亂國識忠臣。不有外患。不足以辨其所持。不因多灾。不足以練其性行。此憂患為成德之本。險阻為試能之機。而困乃以窮而通。不為困困。且得亨也。此所謂避怨者也。蓋處安樂。多尊榮。怨謗必叢集之。惟自居艱苦。履卑辱。不獨无怨謗。且多加慰勉焉。若井則以困之極。而自謀其出路。知其難。而務安于狹隘。故曰德之地。言為人所歸宿之地。安身立命之處也。因其无願于外。則雖坐井而自寬舒。因知多險阻之時。則雖入井。而更寧貼。此井能解困。且為困之變所必至者也。故曰井以辯義。言辨其時宜。遵乎中道。不求于物。有存于心。雖居于卑窪。而不以(4)為憂。雖屈于狹隱。而仍能順守其正。故曰井居其所而遷。言居而能不為居所囿也。有其安宿。則能奮發其精神。始于卑下。則可期望夫高遠。如大學安安而能遷者也。惟能安于所安。方能遷進于善。此井為通異乎困之窮也。困之通。惟君子能之。井之通。則凡人可逮及之。困以窮極之變而通。井則以安安之遷而通。是所憑者殊。而所行者亦別也。細繹二卦彖辭。自能知之。

2.       井彖以汲井未備繘。而羸其瓶為凶。是言民不得養。物不得生之象。非僅汲水不得之故。井以存水潤物資生為用。井有水而不得充其用。與有器而不能收其功。皆人之過。非井之咎。井困相反。一(6-6-94)窮一通。困于上而通于下。故井位在下。猶民眾屬下位也。下位者國之本。上位賴以為保。為尊榮。為安富。故裕國先裕民。富上先足下。此治世之道也。困以不得于上。反而就下。兩陽由外而內。先固其本。以養其民眾。育其物利。以求其最小最簡之養。則先井。井之為用大。而為之甚易。取利宏。而得之不難。以其本于天然。因于土宜。合于人力。而充其物利。四者俱備。故井道者。。民得養而不窮。物得裕而不費。困以井解。上以下安。故井道至平常。而功偉大。井象至簡陋。而用寬宏。而在能適其時宜。發其原力。備其用具。充其功行。故彖辭但以无繘羸瓶占凶。以見所失雖小。所關必大。若非如此。則不足以繘瓶為人之凶也。繘瓶細物。所值无多。有无強弱。何與人之吉凶。而竟稱凶者。為其失不在物。而在民生。不為汲。而為養民。不為水之盈虛。而為民生物利之窮通豐歉也。生之本。養之源。民之所依以存。物之所因成利。則不可以其細而忽之也。卦坎在巽上。是水已出。其用已昭。而猶不善處之。則自悖井之道也。見其利而忘其害。貪于前而罔卹于後。此所以凶也。故井道天時。而用在人事。人合天德。斯為得之。

3.       井字四正四方。而延其橫直。永成方正均勻之界線。故井道如之。由下而上。由近而遠。推至无盡。不離其界。而井之為物。以掘土深入(6-6-95)。取地中之泉。資汲飲灌溉之利。而其取汲之法。必假木之力。入水之中。攝水使上。凡井所需。如桶。如轆轤(5)。如桔槕。如其他汲水之物。以及瓢勺瓶罍之器。繩索之屬。皆為所必備者。此井卦以巽入坎。而象其義。巽者木也。風也。入也。而坎,水也,深陷也。以巽木之入。取深陷之水。而上之。則井之義備矣。而卦爻卻本二五兩剛。居中得位。以馭群眾。九三六四。同乎既濟。以喻其效。故井道足以濟困窮。養民而利物。原為民生之源。而彖辭以汲至亦未繘井。為未有功。羸其瓶為凶。是有戾井之用。何也。則以井之用本有功。以其人之未慎。遂无功。井之道本非凶。而以其器之未良。遂占凶。是猶有善策而不善施。有良方而不善用。則守成者。負創業之苦心。在位者。昧民下之情志也。故曰汲至。亦未云云。言及汲而未使繘及井之泉。可見只知汲。不備汲之具。只知井有水。不求出水之方。故未有功。是人自失之。非井也。而羸其瓶者。只圖得水。而忘水之量。只思有持。可以酌水。而忘所持之不宜。是其占凶。亦器與人之咎。非井也。井道不改。則何時何地。皆有功。皆不罹于凶。惟人之不臧。器之不適。斯无功而凶。蓋易明示井道之利害。在夫用井者。即喻民志之安危。在夫治民者。民无生而亂者。苟得其治。天下无不平。惟有不問民之情。不省物之性。剛愎自用。閉戶造車。則何以服民心。(6-6-96)而成物利哉。彖辭之舉无功及凶者。正以卦剛中在位。易于剛愎之咎耳。譬之井而枯竭。是廢井也。不得以其名而予之。故剛中之德。指人而非井。然井果乖于汲飲灌溉之道。則為井者之過。井无知也。二五在中。固重人道。以井而喻人。非謂井即人也。觀于象辭即自知之。

4.       井象辭稱勞民勸相。此君子治國之要。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井困往來。井以解困。困解即不匱矣。故必先勤其民。勞民者。勤之且慰之也。勤勞其民。使有生業。有成就。有依存。而慰勞之。則使樂其生業。志其成就。安其依存。則使民无二心。父子祖孫。世世其業。農耕工藝。各得其所。則野无游民。國无曠土。地无棄材。民无飢寒窮窘之苦。斯皆勞民之效也。勸相者。孟子所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禮運所謂。民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孤獨鰥寡廢疾有養。貨惡其棄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謂大同。則民人皆相保。而无離心。親疏近遠。莫不相愛。而如其分。婚喪慶弔。莫不相及。而如其情。故居則安其家。出則樂其群。有无相通。憂樂相共。財不富于一人。物不私于一家。則貧富不爭。利不為己。害不委人。則恩怨泯跡。此即均无貧。和无寡。安无傾者也。在上勸之。下民效之。一道同風。莫不井井。則井道之(6-6-97)成。亦治之極也。井以養民。民以養君。故必先重民生。而培其本。民生依井。國強在民。故有井則有民。有民則有國。勞之而不怨。取之而不仇。則上下和。而遠近安。民物肥。而倉庫實。此教養之道。莫不本于井。有其國土者先庶之。民已庶矣。先養之。民有養矣。先教之。此教本于養。養本于眾。而皆本于井。井兼富庶。而行教養。故上從水。明生之源。下從風。明教之化。中互家人。明親族之和樂。中爻既清。明民物之阜康。剛得中而柔來協。下有本而上有助。故君子勞民勸相。斯井道之成。人道之立。治道之著。三者皆備。斯不困窮矣。

(4.1)井初爻辭。以井泥不食。舊井无禽。釋井卦之初。其用未昭。位在下而時未至。故釋文明示其義曰。井泥不食。下也。舊井无禽。時舍也。蓋井非以泥食民者。今地位低窪。抵于井底。无水而徒泥之存。則何以為民之食。是失井之用。由于下位也。而下位勿用。无論剛柔皆同。故乾初九亦以潛龍勿用。為其位在下。猶言不足為用之意。如草木初有根芽。不得明其功用。功用不明。則何雌何雄。何剛何柔。舉不可辨。故不得以陽與陰。爭執其異同。物之初生。无論動植及人。皆不分陰陽男女。非體不分。用不明耳。卦爻之分在于用。勿用之時。自无剛柔之異。必待其用已著。為剛為柔之道已殊。方可辨其孰得孰失。孰利孰害。故卦爻之用。必至二爻始明。而井之初六(6-6-98)。上應六四。重陰之象。尤易與陽混。坤上六陰疑于陽必戰。即重陰反疑為陽。為其極則變。變則反。反則陰陽不復如前分明。此窮也。而其初始亦然。則以尚未分陰陽之先。亦成相疑之象。是極以變而反。初以稚而同。反則為變。同則為和。和者生之原。變者化之機。如嬰孩之初生也。无男女之分。及其老也。生機已斷。亦无男女之分。則變也。故年老不生子。而婦人无月經。亦如未成年男女。皆失其陰陽之用。不復有剛柔之殊也。

(4.2)无禽者。不用則不得。无用則无功。禽亦由用來。井不成用。則无水可食。阱不成用。則无得可言。故曰時舍也。言當止則止。當捨則捨。以時為辨。舍字與師逐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舍字一義。言舍鹿,而弗追射希得之也。以地不宜追獲。故見幾而止。不如其己。此則初爻在下。井空无水。井凝惟泥。則无可得。亦无能得。且舊井,廢井也。有陷入之危。以非有所為而設之險。是見危知止。則不涉于險。故貴知止。舍止也。以初爻合上九二反連上六互成艮卦。艮止也。原巽為入。巽入則有陷入之憂。艮止則有知避之智。是在人之何去何從也。故曰時舍。時止而止。則免于害。時止而強進。則必罹于灾。時捨而捨。則雖无利亦无害。時捨而必求有取有獲。則必于貪欲之咎。而成阱中之禽。是在慎于所用。勿用而求用。何啻入井以泥為食。投阱以(6-6-99)禽為圖乎。此皆戾夫乾初二爻之義。而不知地之不宜。時之不至。德之未大。施以未普。將貿貿(6)焉。以得失為懷。則何以免于咎戾哉。故釋文就乾初二爻文。以釋井初爻。蓋亦有深意寓焉。

5.       井卦九二爻。以井合射鮒。與甕敝漏二語。明示九二之用。為不當于位。則井卦各爻大同。皆如彖辭所稱。汲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不克充井之用。失養民之道。乖利物之功。則時世所為。人事之咎也。譬之井田之制。行之數千年。三代聖治。未聞有改革者。而至秦孝公則竟廢之。是非井田不良。乃時世使之必變易也。井道亦然。井以養民利物為主。而後世反因以勞民殃物。又豈井之不良。亦時世之敝也。故井道久則必革。此井卦之下繼以革也。革則先去其利。而徒見其害。重變易不克依成規。尚新奇不甘仍舊貫。故改革之際。无不亂者。其意固為撥亂反正。其行則將以亂濟亂。此歷來改革所不免者。而孰能如湯武革命。順天應人哉。湯武聖人。于其未定之先。猶不免有干戈之禍。此古昔聖人不敢輕言改革也。惟時世所至。不得不革。不得不亂。亂則思革。革則益亂。此井道不可改。而其敝害。亦終不可免。故有乖戾之行。凶危之慮。雖井亦无以逃避。是井道之敝。敝于時世。井用之乖。乖于人為。人不自乖。則器胡不備。時不先敝。則人胡不良。

(5.1)故未繘者時也。亦人也。射鮒者(6-6-100)人也。亦時也。瓶羸者物也。亦人也。甕漏者。人也。亦物也。皆相因而至。豈井所及料哉。井之道未變也。井之用未易也。而徒人事之非。時世之殊。則何咎于井。更何疑于井之辭。辭指其所之。即示其所變易耳。不變則不有此辭。所謂吉凶悔吝生乎動。不動則何有吉凶悔吝可言。此九二雖正位。而行仍乖戾。器仍敝壞。位不能與時爭。爻上下乃相拒。所謂无與是也。上下異其情志。而利害牴牾。君民異其好惡。而公私糾葛。有養而不得養。有利而不為利。皆同于无用之初。則井道不可久矣。不然。往來井井。奚有射鮒之行。敝漏之甕。見于九二正位哉。非其時而為之。則反時為灾。故曰大畜時也。无妄灾也。得其時則灾亦時。此井之養。不如頤之養。為頤能養正。井則剛中過甚。遂失其正。失正則偏。偏則害矣。故順以往者。家人之正。逆以來者。睽之乖。觀于中互。即見其所同異矣。

6.       井九三爻以內卦之末。重剛而臨外六四爻。剛柔相得。上接九五。而與上六應。上下相和。雖剛在柔中。如困之被揜。而剛多在下。有升之飛揚。是以九二九三雖不吉。无相與。而可用。有其時。九三又合既濟。溝通內外。率群下以求于上。而終受其福。此井道之大。為民物所依存生息者也。井在下而志于上。猶益卦損上益下則吉。若用損卦損下益上則凶。故全卦以利物養民為旨。物之利。即國(6-6-101)之利。民得養。即上得養。倉庫之財。皆民物所出。君上之食。皆民物所供。是无民。即无君。无井。即无民。故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為我者。為民也。亦為其上也。民不得食。上安能自飽。有泉而任其渫。若有食而任其廢棄。有財而任其虛糜。則用違其材。器違其用。如瓶羸而甕漏。不足以達汲引之功。何貴乎有井。何重乎有民。財物不先及民。則民无所用。飲食不先足民。則民无以生。將有民如无民也。則有國奚以為國。有君奚以為君哉。此爻以慨商紂之昏庸。徒暴歛其民。而不省民之生。徒耗散其物。而不培物之力。則如井之渫。將何成井之用。故曰求王明。始受福。王之不明。將何福之求。此忠君愛上之誠。求冀王明。而復撫其民。育其物耳。一求字。何等悲惋。人不得其願。則呼天。如舜不得于父母。則號泣于旻ㄇㄧㄣˇ)天。為哀其親。而欲其悟也。故曰求王明。求其明而不昏耳。九三處下位。不敢直干于君。則不得不出于求請。知其危。傷其暴棄。不覺心惻。而難自已。始為哀求。而冀其省悔。非忠孝之至者。不得與于斯。忠孝其君親。悲憫其民物。則不徒惻乎心。而必求之。必號泣之。視民如傷之文王。于此求字足以見其心矣。

二.           宗主疏述二

1.       井養之義。前已詳講。而人生之養。莫先于食。全易所講食養者。以(6-6-102)噬嗑與頤兩卦為本。此義已見前。頤(☶☳)為養正。而卦象以兩陽包四陰。明食養之義。必自口腹。所謂觀頤自求口實是也。噬嗑(☲☳)則以三陽分錯三陰中。以頤中有物。象人口腹得食。故噬嗑者。一般人之食。頤者,君子之食。因食為養。則噬嗑者。小民之養。頤者。君子之養。而井亦以養稱。且爻中歷舉食字。如井泥不食。井渫不食。井洌寒泉食。皆以食為重。食即養也。蓋井亦小民之養。故取農民為喻。農業為生之首。古昔无工商。惟農為民業。農民因有所需。而不能自作。于是以所有易所无。而日中為市之制興。此即商業之濫觴。原无以商為業者。不過集中一地。以物易物。所謂物物交換是也。此種易物之市即自噬嗑始。日中為市。即由民之食養所必需。而其所在地。則井所在處。故曰市井。言人居以井為最適中。而汲飲又人家所必至者。就汲為市。取物既便。擇物亦宜。故古之市即井旁。井旁列置之物。即民家以所有易所无者。而其象。則全取噬嗑卦。傳已言及之。惟市所在。即井所在。則未指明。不知井即市場。市井原一地。則因井亦以食養為用者。井卦所稱食養。非僅指水。所謂食不食。非僅指一人一家。皆包括民生日用,必需者言。故井養之義通于天下。而其為市。則以噬嗑與井原相錯對。所謂體與用也。水風為井。火雷為噬嗑。此先後天卦位。相對或相交。而八宮卦序(6-6-103)亦正對也。坎與離。震與巽。體即用。用即體。體在此。用在彼。原相通也。如乾與坤。陽與陰。後天不能獨生存者。則體井者用噬嗑。體噬嗑者用井。皆相交易。而人法之。以成市井之制。市即井也。故井上六爻稱勿暮。(暮誤幕)即言收市勿暮。亦即日中為市之義。以日中民當食時。如有所需。則携所餘者往井。以易所不足。故至日昃即罷。不待暮也。卦以離不取日昃。而井之汲。亦非暗中所能為也。

2.       井養之義。前已述及與火雷噬嗑。皆民食之原。民生之本。而井卦各爻所稱之食。及九五寒泉。九三受福。亦均指人民得食而言。詩所云民之質矣。日用飲食。見天保章(7)。為古今頌人福壽之詞。天之所保。即民之福祿。即日用飲食不匱。故井九五之福。即民人之得食。而九五之食。亦即天之所保。福食原一事也。天之所保。亦王之所賜。九三求之于王而受福。九五得之于天而有食。亦一也。而天无形。不足。以指其所保何在。則書所謂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則天之心。即民之心。天之所保。即民之所奉。則九五王食。亦民之食也。民已有食。而食其王。則王亦有食。故所食比之寒泉。以其情甘而潔白。民所心悅誠服。供其勞力。出其財物。以與其上。得之不易。故喻于甘泉。取之不竭。享之彌甘。而來自井下。即猶民物(6-6-104)之得自民人也。民人樂事其上。甘供其食。不以為苛。不招其怨。則猶井泉香甘而寒洌。飲之食之沁(ㄑㄧㄣˋ)于心脾。无不知適。无不暢達。此惟九五得之。以其中正之位。中和之德。克受天之保。民之奉耳。故九三之福。為王下施。九五之食。為民上奉。一施一奉。上下克諧。帝力何有。國用何憂。故九五之有食。天之福也。天既施其民。復福其君。民既得其福。亦以奉其君。君民皆得食。皆受其福。故福食原不可分。

(2.1)福雖多種。自食為首。故俗稱火食曰福食。明食之必由福致。无福則无食。无食則无生。生之不全。命之不保。尚何福之可言。故有食即有福。即天之所保。細讀詩天保章。自知其義。而易泰九三亦明示曰。于食有福。九三六四。一進一退。一剛一柔。成陂平往復之象。即天人契合。因果感應之情。天以福賜人。人以善答天。善斯得福。而首見于食。故曰于食有福。此與井九三受福。九五得食之義正相應。亦以天之所施。成民之福。民之所報。為上之食。以成天人上下互相報施之例。此所謂往來井井者也。往來即往復。亦即泰九三无往不復。往來相互以成既濟。上下互助。居民共生。原无二道。往者如是。來者亦然。施者如是。報者亦然。此所謂井井也。亦即語云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之意。欲望食報。必先自施。欲望其來。必先自往。禮曰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尤可證明。井養(6-6-105)之道。首重施報。厚往來。觀于初六釋文。舊井无禽時舍也句。恰與乾九二德施普也同詁。更可見井。首即重德施。施即舍也。時舍即時捨。時而施之也。時而施之。自時得其報。故 夫子講時字。包食報食福之義。施之于前。則食報于後。施自初六始。而食報僅見于九五。可見食報匪易。不時施之。安望食報之日。此古人明德不少已也。德積而道凝。施勤而報至。在上者可忽此哉。

.

无凡不養聖

无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參考:

 

1:

眢:《說文》目无明也。《六書故》眸子枯陷也。 又井枯无水亦謂之眢。《左傳·宣十二年》目於眢井而拯之。《註》廢井也。  (資料來源:漢點)

2:

卝:古文「礦」字。

3:

原隰:廣大平坦和低窪潮溼的地方。國語.周語上:「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文選.張衡.歸田賦:「原隰鬱茂,百草滋榮。」(資料來源:漢點)

4:

湫隘(ㄐㄧㄠˇ ˋ)居處低溼狹小。左傳.昭公三年:「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 (資料來源:漢點)

5:

《廣韻》轆轤,圓轉木也。《集韻》𨏔轤,井上汲水木。。或作樚櫨。 (資料來源:漢點)

6:

貿貿_

1.          眼睛看不清楚的樣子。 禮記.檀弓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

2.          昏瞶的樣子。 明.李昌祺.剪燈餘話.卷四.泰山御史傳:「庸庸俗土,貿貿迂儒。」 (資料來源:漢點)

7:

天保_天保,下報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歸美以報其上焉。(詩經)

神之弔矣,詒爾多福。民之質矣,日用飲食。群黎百姓,徧為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