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證釋

☴☵

16-59

大雅講義 網_ http://www.jackwts.tw/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壹.、    總釋象例

一.          宣聖講義 (7-9-58)

1.      渙上巽下坎。風行水上。三陰三陽。外多陽。中多陰。而二五皆剛。陽失其本。柔得其始。中互頤。孚于養正之義。兩柔在中。以立人道。兩剛在上。以明天道。天人互交。而卦用難協。為水性潤下。風行多變也。風馳而乘水以成波濤。水靜而隨風以相起伏。此卦名渙。以其易離散。而離合同也。渙猶釋也。分散于外。如氷之釋。又解也。離異其體。如瓦之解。而以水風推盪。流走而不停。風波激擊。動憾而不息。則有利于致遠。宜于運輸。此交換之用。亦如兌澤也。傳曰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7-9-59)故受之以渙。言物之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離。聚也,如萃。散也,如渙。合也,如噬嗑。離也,如睽。其情不同。其行自異。而同體之井。則如水之聚也。水在木上。以成其汲引之利。木在水上。以達其流通之功。故渙之象。如帆船因風以行水。由近以致遠也。而其情則非聚處之求。乃懷離散之志。此宜于行旅。便于交通。裨益于商工。發達其物產。亦自有其大用矣。坎險在內。陽雖陷而巽順在外。剛居高。此相與提携。以利用三陰之力。陰亦順承其志。時與推移。則渙散者。有其交合時。分離者。有其往還日。是以剛柔不妬。而內外无猜。情重于行。則不患其遠。志期于達。則不慮其離。此渙雖由兌變。仍不戾其悅澤之用也。

(1.1)渙節往復。一卦成兩。則散者止之。節猶止也。以兌艮對位。成用相需。澤流而山止之。水入于澤亦止也。止以節其行。集以節其散。故渙後有節。亦一循環也。渙以風木之利。恆為人生所必需。水者阻隔交通。區別地域。有風水以助其行。平其險。出其陷。致其通。則成利濟。此渙之德。濟其難濟。行其難行。因天生之材。利人生之用。人道所重。而以柔示其義焉。柔以御剛。无不化。此道之大本。貴能柔用也。中爻兩柔。以契于中孚之象。雖異既濟。而非未濟。坎為中男。巽為長女。亦男下女。有同于咸。故擅于交通。利于行旅。水有源。木有本。溯本尋源。為易教大旨。人之本源。祖也天也。故渙重廟祀。明不忘所生。亦崇德報功之(7-9-60)意耳。

宗主附注

1.        兌巽往來。渙節往復。由四陽兩陰。易為三陰三陽。亦周易卦之次序大則。兌為八卦之末。即八宮序大終于雷澤歸妹。亦兌宮末卦也。兌重在交換。以柔易剛。故至渙而陰陽平勻。如泰否。渙亦含換易之義。以巽之伏入。而後有兌之見出。以兌之澤悅。而後有渙之渙散。在卦象兌包坎之大象。即六三上六中。有九四九五兩陽。如坎之陽陷也。而渙節則包離之大象。即九二九五中。有六三六四兩陰。如離之中柔也。離有麗與分之義。而渙則取分離之用。以兩陰在中。而初亦陰。陰得其勢。陽失其始。則必至于渙然離散。巽在上。坎在下。中互山雷頤。兩正位皆剛。亦如巽兌。而中爻皆柔。則同中孚。剛與柔爭。風與水逐。各行其是。乃為渙散之由。而在卦用有近于解。解亦散也。

(1.1)雷水為解。風水為渙。皆水在下。不與上交。水性潤下。其行曰降。則風雷與之背馳。雷氣勃起。其勢急而力猛。故名解。風行善變。其勢緩而力柔。故名渙。以雷水日離。風水或離或即也。風行水上。水固隨風而波靡。乃激于風動。非水自性也。故旋即旋離。不肯終合。徒見其一時之聚。而終成不協以離。故名渙。離散也。同體卦為水風井。水反在上。巽象木而非風。水上于木。自成其聚(7-9-61)。而木以舉之。斯稱為井。井者水之源也。其用在能積以為汲。能汲以為利。是以木水相輔。共達其汲飲之功。而渙則與之異。巽固可象木。而在水上。則如舟筏。轉運之利。无汲引之功。行動之需。非積儲之象。故不以水為取名之本。而以風水離散。為明義之原。此彖辭以利涉大川為言也。利涉則通于遠。交于外。交通之所賴。民用之所資。如江河海洋。舟楫來往。以為民利。則亦有換易之義也。水運之便。商販之利。交往之宜。旅行之資。此互易為用。往還為禮。亦本澤說之情。而見水潤之德者也。

貳.、    釋彖_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一.          宣聖講義

1.      此渙卦彖辭也。渙巽合坎。先天中男長女為三陰三陽平勻之象。則其用孚于乾坤者各半。而後天坎代坤位。巽原由乾變坤。是合于坤德者多。彖辭首稱亨。明其孚于乾坤也。終稱利貞。明其本于坤也。坤首利貞。渙以柔始。則本于坤。而先利貞。與兌之備三德。同而實異。兌以成乾為志。故三德連及渙。以合坤為志。故三德分稱。此其異也。渙陽在上。秉天之道。高明下覆。而其下九二應之。則有其承代者。此天德下逮。地道上行。九二一爻為剛外。初與三四皆柔。合成坤卦。由六位周流言。則乾與坤交錯。乾多在上。坤多在中。而初二兩爻。一坤一乾(7-9-62)。以聲應于三四。氣感于五上。恰相同也。一而接續其二。中介所不同者。是則剛來而不窮。柔往而得外。用不可極。德不可限。故彖首稱亨。言交通一切也。九二在下。而上有九五。五之尊嚴。君臨天下之象。故稱王假有廟。與澤地萃彖辭同。萃以澤合地。水聚于上。物歸其本。人亦溯其始。渙以風合于水。木水尋源。人亦思其祖。不忘所自生。故皆稱有廟。重返本而報德。溯源而敬先也。人生于祖。祖生于天。敦本則孝敬。報思則敬天。此萃以孝祀祖。而渙以敬兼享帝也。稱王者示為人民之率。而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有其生。莫不返其本。則莫不有廟以申祭祀之誠。有禮以明存敬之義也。

(1.1)巽木坎水。木本水源。不可忘也。亦猶萃之澤以為水之本。地以成土之聚。後天之物。莫不生于木。活于水。而長成于地。故人思其義。而報其功。祖先之恩。不獨生之。且以育之。天地之恩。不獨育之。且以成之。此祀祖者。必祭上帝。豫所謂殷薦之祖考。以配上帝也。雷地豫。念春雷之出于地。為萬物之初出生。雨露既滋。生育以茂。故于時重其祈報之典。而立配享之儀。渙則以木水之同功。生化之著效。溉潤之為利。運輸之有勞。天地所自生成。祖先所由締造。守成之匪易。則知創業之尤艱。安享之不窮。則思草昧之難造。是以乘前烈之利。追舊德之崇。履既得之安。溯先人之賜。而必有廟祀。以昭告後嗣。重祭享以垂範將來。此渙之亨。其(7-9-63)道亦已通于天下後世。而无已矣。以木在水上。如舟筏之渡。船舶之運。故利涉大川。大川而利涉。況水之小者乎。況在陸地。不隔于水者乎。此由交通言。亦可見其亨而利矣。利貞者。合性情之正。適時位之宜。有守而有為。可行亦可止。貞為之本。利見其用。合之則坤之道也。人之德也。人道法地。亦先利貞。而後元亨。利以成物。貞以成己。不以有用施于无用。不以可貴擲于消費。不以可大靳于細行。順時以致之。因位而達之。則利貞之道也。故犯險而不險。履陷而不陷。坎在下。險陷之象。順巽之德。足以興其利。而避其害。此利成于貞也。

參.、    釋彖辭_ 彖曰。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一.          宣聖講義

1.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風水渙與水風井同體。易其上下。井以水之聚而升于木。渙以木之浮而上于水。故井象汲。而渙象舟。木在水上。水乃孚木。木以載人物而渡水。凡水皆賴是以涉以濟。而深廣之水尤著其功。故有舟楫。則地上无不可至。而海洋河沼不能限之。是以渙之象利于行。利于行。則无遠弗屆。故彖稱亨。以卦爻言。巽在外為來。兩陽在上。下應九二。故曰剛來而不窮。謂得九二為之本。有本則不窮。如木之有根也。水之有源也。其生不限量。則成用必久大。而柔在內(7-9-64)。以翕其剛。使陽不飛越于外。亦不窮也。坎兩陰夾陽。柔之位在內。今九二剛加柔。柔似不得位。以六四重柔。孚于既濟。亦得位也。六四在外。故曰柔得位于外。而上同者。言柔雖止于六四。以周流六虛。往來不息。柔降于下。以得初與三之應。初三在下。六四在上。故曰上同。皆指六四一爻言。蓋剛有九二在下。則來而不窮。柔有六四在外。則得位而上。同此兩者交錯。各極其升降之用。互換之功也。剛在上。而互易九二之一爻。柔在下。而互易六四之一爻。若不互易。則為天地否。陰陽不通。更何亨哉。此渙之亨。即以否之交錯。剛自四而二。柔有二而四。然後來者不窮。往者得位而上同。同者來同。即大同也。以柔能上剛。而得外之位。剛能下柔。而與內同。故上同三字。兼剛柔言。不專指柔。

(1.1)坎在後天。居坤之位。坤之正位六二。今易九二。即順坤以承乾也。巽為長女。坎為中男。九二坎之主爻。六四巽之主爻。兩者相協。乃主爻相交共成其用。此同也。不相猜疑。不相妬忌之謂也。以九五正位。故曰王假有廟。王指九二九五。廟則九五二五交應。尊其所尊。親其所親。由正本言。則九五下敬九二。以崇報言。則九二上奉九五。總之。一為王。一為王所假之廟。假至也。格假古同(1)。言孝享為君主之親臨。言祭祀。為祖神來格。亦兼賅之義。天猶王也。所祭者主位。受祭者主神。皆稱王。以時王之祖。固亦王也。而天上之帝。則天王也。此彖辭(7-9-65)稱先王。明其位尊而德崇者。有功于民。有利于世。有造于天下者皆王之。時王在下。則九二當之。先王天王在上。則九五當之。讀者不可泥也。蓋于其祭祀之後。致享于臣下。大酬于國人。則向之在下主祭者。又當接履上位。以君臨萬民矣。故渙者。兼有交換之義。換其時。則換其位。不可固執王為九五也。然僅稱廟。而不稱祭亨。是王尊而廟下也。則猶史書王親至廟而已。不過九二為內之中。九五為外之中。皆中位也。故釋曰。王乃在中。言在下則率眾以主祭。在上則臨眾以授享。无時不在臣民之中。為眾所瞻仰者也。王在中位。位臨中國。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此王能服天下。而主社稷。萬方共尊之、服之矣。以時王之德。率先天之道。以人王之行。昭天王之神。則渙之大用。當于王假有廟句中見之。巽木乘坎水。故彖稱利涉大川。釋曰乘木有功。言有功于國家人民社稷。有利于天下後世。則祖先之德。上天之恩。不可忘也。故祭祀尚焉。

肆.、    釋象辭_ 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

一.          宣聖講義

1.      此渙卦象辭。申明人道也。渙以巽上坎下。為風行水上之象。而巽木也。木在水上行。如舟筏之屬。亦必賴于風。故不曰木曰風。而重在行字。既行必有用。水上之行。必兼風木之利。木以載之。風以駛之。平時(7-9-66)舟筏之利。在漿櫓之資。而最便者。則借風之力。故用帆檣。亦有取于木也。天地自然之利。而人用之。水能浮而風能速。必假人力以成之。則舟筏帆檣之製作。牽纜。或掛帆。視風之向。與水之流。各致其用。此渙之象。大有賴于先人之智力。艱苦創造。垂裕後人。其功德何可忘。因念先人之功德。兼思天地之生成。則崇報之心。追溯之禮。不可苟也。故因渙之用。而立人道。則重在祭享。宗廟祭享申其敬。宗廟示其尊。尊之敬之。以盡其崇報之義。而達其孝弟之行。此不獨為溯源返始。亦以敦本厚生。如木之培其根。水之浚其源。則生生无窮。川流不息。此承先而裕後。追遠而教民。其旨至深切矣。稱先王者。以先人之德。必因其位始大。時王之丕承。亦以其位為昭。

(1.1)王者尊之至。先王者。尊而親之。人之始祖。亦出于天。祭其祖者。必享于帝。此即豫配祖考之意。享于帝。則受其福。立有廟。則明其禮。有國天下。惟宗廟之式瞻。行祭享時。率臣民以嚮往。此渙之人道。不稱君子。而稱先王。明其設教自天子始。先王已享帝矣。已立廟矣。傳之後世。示禮之尊嚴。道之光大。蔑以過之。而必因于渙者。渙之敝為離散。離者傷其親親之仁。散則害其尊賢之義。合而言之。則悖于辨上下。定民志之履。是將戾于孝弟之教。崇報之禮。慈愛之心。誠敬之德也。故必溯源以求其本。培根以茂其華。此鑒于風木行水。而重其享帝之規。立廟之度。有祭(7-9-67)祀範其將離之情。則求懷其祖。有宗廟約其易散之志。則无忝所生。易教以人道濟天之窮。遏數之變。渙而不渙。乃成渙之大用矣。不然舟筏以越險。帆檣以犯難。人孰不愈去日遠。愈離愈疏乎。散之四方者。生之情。繫于一本者。天之性。後人皆先王之裔。生聚日久。則或忘其祖。天下皆人類所居。遊逐无方。則或遺其類。此凡農業國所引為深慮者。故見渙之利涉。則思散漫之難親。因風水之易離。則思遠隔之莫近。固不獨為崇報己也。引申其義。乃期于成其利。而杜其害。昭其德。而大其功。篤于尊親。則无遠弗屆。敦其孝友。則相得益彰。仍不戾夫先王制作之衷。而克廣其天帝高明之道者矣。

伍.、    釋爻辭

一.             初六。用拯馬壯。吉。

˙      宣聖講義_此渙初六爻辭也。初六在下。坎之初爻。而得坤之用。坤履霜堅氷之象。既云履。自不外于行。行者或步或輿馬。步以趾稱。輿以馬稱。其義一也。而在明夷六二亦曰用拯馬壯吉。與此辭同而義略異。蓋明夷(☷☲)之下為離。六二離之中爻。離秉乾德而代乾。故稱馬。又坤稱利牝馬之貞。是馬之象。兼乾坤也。渙之初六。亦坤爻。而與上九及九二合亦互離。初六正如明夷六二。此其同也。渙以木在水上。象舟筏之行。而非陸地。似不得稱馬。然以坎一陽在中。互離反為陰在內。以險陷易(7-9-68)為光明。此由入而出也。由窪而高也。亦即由水而陸之象。出入之所必經也。入水者先自陸。出水者終登陸。則乘舟筏者。亦不得不資于輿馬。由陸視水為自高降。由水視陸為自窪升。升者振拔之也。故稱馬而曰用拯。拯亦作撫。猶舉之也。馬之待拯者。其地多窪。如春秋陷于泥淖中之象。而坎本易陷。卻以互離。又得拯之出。此其異也。明夷本離正位。自有拯馬之功。渙初六由坎換離。亦得拯馬之力。所別在離與互離。主客之殊。常變之異而已。用拯馬而稱壯者。言其力之有餘。而占吉者。言其行之有利。以陰易陽。以柔換剛。乃得此辭。為其順于九二也。卦自初始。其志上達。進于九二。得中而就于正。故行有功。而占得吉。渙重在行。行必有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初六得其始矣。故以力出其馬為喻。

二.             象曰。初六之吉。順也。

˙      宣聖講義_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初六柔在下。而行進于九二之中剛。由坎而反互離。以陰而行近陽。兩情相求。為事之至順者。順則利矣。故占吉。此與明夷之辭。亦可辨其有殊。明夷陽日下。渙則剛日昇。初與二交。互換其用。本離之明。履坎之險。出諸淵以登于高明。發于下以躋于上位。則其時宜而勢順。此利貞在下。本坤之善于順承。故以順字著(7-9-69)其義焉。

三.             九二。渙奔其杌(ㄨˋ)。悔亡。

1.      宣聖講義_此渙(☴☵)九二爻辭也。九二內中位而為坎中爻。陽履陰中。剛主柔位。在坎為陽陷之象。在渙為剛中之情。以九二應九五。兩剛得中。而中夾兩陰。有如頤(☶☳)中孚(☴☱)。陽反包陰。遂與坎之陽陷于陰者異矣。上巽以順于下。則九二有外援而不陷。下剛以承其柔。則內中有主用而不悔。此爻稱悔亡也。渙以剛柔交換。行止相離。九二剛中。主于進取。樂于行動。故曰奔。急馳為奔。乘其前進之勢。而挾兩側之眾。以疾行。得位而不拘于守。得中而不滯于物。為欲出坎之險陷。近巽之風行。遂不得不急遽以奔馳。果敢以行進也。奔其杌者。以疾急之行。不戀于其所止之具。以勇敢之勢。不滯于其所拘之地耳。杌亦作机。机為短几。杌本短櫈。名異實同。又杌與軏通。用于車轅。以駕牛馬者。又以木止物之行者。亦稱杌。皆止之使勿動。阻之使不行。如拴畜之樁。繫舟之柱。皆杌之屬。為名雖殊。致用則一。不外牽掣之以不前。拘繫之以為守而已。

(1.1)巽為木。九二坎水之中。木在水中。固為舟筏帆檣之類。木在水岸。即為船杙(一ˋ)筏樁之屬。以九二陽爻。高出水面。亦可視若岸或洲。為傍水之陸地。以渙志于行。不惜于離散。故不樂就于所擊之地。安(7-9-70)于所止之具也。几與短櫈。人坐時所資。亦為其止也。未有背之以馳。坐之以奔者。今以奔其杌言。以疾走而奔。遠其所止之杌。以成渙之用也。換言之。即奔而離其杌。渙字指卦名。亦兼其用。渙奔猶奔渙。志在渙而後奔。又因奔而渙其所在處。如疾馳者必去其𨀉()足之地。遠行者必離其所坐之具也。奔字喻其渙之亟。故初則拯馬之壯。此則奔離其杌。卦下為往。故重于前進也。而以志之所願。行之所宜。得中之應剛。秉乾以挈柔。故稱悔亡。言其奔无悔。是在必行。勢不容緩也。而亦含有不能悔其所為之意。又以亡字在下。亦有悔于所亡之義。言得中則无可悔。失中則悔其已往。不得不失。則悔无可悔。辭兼三義。視占者之行而定。卦內貞外悔。本其位而往。守其分而前。將奚悔哉。故不及吉凶者。正以其行克孚中道與否而異也。

四.             象曰。渙奔其杌。得願也。

˙      宣聖講義_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九二志願前行。行雖疾而非迫。動雖急而不悔。由坎險陷出就順行之風。以下陰暗。上遂高明之德。為得所願往。則雖奔馳而離散。又何悔哉。以渙之願于交換。而志于遠行。木在水上。風以促之。欲罷不能。求止不可。是惟因渙而奔。不復顧其杌矣。

五.             六三。渙其躬。无悔。

˙      (7-9-70)宣聖講義_此渙六三爻辭也。內卦之終。人爻之始。以柔加剛。亦坎陷而志于外。成其渙也。故辭曰渙。其躬无悔。初稱馬者。將行之辭。二稱奔者。已進之象。三稱躬者。則明其關乎己身。不徒輿馬之備。物具之離己也。再以人事非物可比。曰渙其躬。意即離其身而親往。以成渙之志也。躬親之所為。更何悔哉。无悔與悔亡。義略異。悔亡者。悔之不存。或不屬于現在也。无悔者。言始終无悔。明其志之決。行之堅。更无何悔尤也。凡悔有關天者。有關人者。天之悔。時為之。人悔无可悔也。六三人道所存。既決于先。將何悔乎。縱有可悔。亦无及矣。故不曰悔亡。而示六三柔以剛行。必先自慎也。設不慎于先。亦无悔于後。時不可待。機不復來。則雖悔。又安得乎。

六.             象曰。渙其躬。志在外也。

˙      宣聖講義_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由內而外。為卦之行。自陷而出。為情之正。身在陷險之內。志切光明之途。則六三柔以望上九之剛。不得不堅決其志以向外也。上與三應。而三由柔就剛。由下就正。即由暗求明。以順達健。雖不協于既濟。而能孚于中孚。此无悔。亦可謂為原无可悔。其志既正。其行亦宜。躬親率人。群下從服。雖不當位。而克成其渙矣。

七.             (7-9-72)六四。渙其群。元吉。渙其丘。匪夷所思。

1.      宣聖講義_此渙六四爻辭也。六四外卦之始。巽之主爻。巽以剛變柔。而卦外為來。由上而下。而外而內。四與二同功而近五。二五皆剛。則能宣中行之道。率群下以正。故曰渙其群。群指初與三四。三柔爻。而上卦五六下及九二之剛爻。交換其情。同其德。大其道。以超于陰陷。而登于光明。故占元吉。謂渙之用。以此為大吉。柔以順剛也。而自陰以上于陽。得九二為之階梯。則有如登高之象。故曰渙其丘。丘陵高于平地。下為坎水。則六四高出水岸。若丘陵然。亦行進之所期。而成功之所望。然以六四重柔。且秉巽變坤之志。是在卦為由下望上。由窪求高。而在爻反為自上俯下。自尊就卑。是六四之心。恆多矛盾。易反側。故辭稱匪夷所思。以所思不平。多出于意外也。夷者平也。類也。不平不類。曰匪夷。亦言有如匪與夷。非吾人類。如前匪寇婚媾。兼指其為非類也。六四人道之屬外者。故不指已躬。而指所交接之群類。群則親近一體者。匪夷則疏遠異類者。若僅就辭義連貫解。則指所思出于意外。以下而上。柔而剛。主而賓。內而外。皆不同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常為渙其群。應變則渙其非群矣。風木與水。皆異于丘。今以渙其丘。自與本心戾。而所思不可測度矣。人事紛紜。世勢變幻。多如渙六四(7-9-73)之象。是在善用渙。而勿拘于離奇之情。突兀之變。離奇突兀。乃六四之渙。故渙群則有元吉之卜。渙丘則感匪夷之思。風行善變。故巽主進退。六四巽主爻。宜其有此辭也。渙其丘。有作渙有丘者。義原无二。

八.             象曰。渙其群。元吉。光大也。

˙      宣聖講義_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六四渙其群。似非吉。而爻稱元吉。人或有疑。故釋以光大也。蓋六四以柔而順承剛。以陽而樂就陰。雖有遠離之行。而懷親近之念。此固人之情也。卻以近于九五。光明在上。忠直之義。不奪于私暱之情。遠大之期。不敗于狹短之見。故仍以渙其群稱。而占元吉。正如忠臣不以家而忘國。烈士不以私而廢公。則中心光大。志行昭垂。此能略于細以成其大。去其暗以就于光。故曰光大。行既光明。旨亦正大。則雖渙于群。而非離散。遠其類。而非乖睽。此六四之行為光大。宜其占元吉也。不及下之渙丘者。以渙之志。在離以日遠。不在升以日高。渙丘者。進而以升。前而且上。日詣光明。行漸遠大。亦與上元吉之占不迕。不過其心有所異。而其情有所疑。此爻謂其匪夷所思。言出意外。而有所渙也。六四柔而近剛。宜有此驚喜之情。疑似之念。此思字與咸之朋從爾思相應。咸以日近而朋從。渙以日離(7-9-74)而非所想像。一為自外而內。一為由近以遠。其所思即其所遭遇也。故離其群而元吉。就其丘而驚疑。皆渙所固有。心雖有思。行則光大。仍不以私干公。以情害性。此柔順之美德。故以元吉獲福。

九.             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无咎。

˙      宣聖講義_此渙九五爻辭也。九五正位。君臨天下之象。以渙之所施及于四海。所至徧于率土。故曰渙汗其大號。汗者汗漫。言其散布无止境也。大號者。號令于天下而大聲疾呼。使共聞知。成其渙汗之行也。有位而推其德。君高以臨其下。此九五之尊。能宏渙之大用矣。如昔時先王率眾以辟疆土。揮民以立功勛。猶黃帝之逐蚩尤。以奠漢族之居。禹王之治洪水。以安下民之所。則在陸固有車馬之役。涉水不辭舟筏之勞。業非易成。行必合眾。則不得不渙汗而大聲號令之。汗字兼人身血汗。明其勇赴艱險。力促風行。用巽之威。行坎之陷。此九二得九五之下逮。以共尊王。而九五受九二之上從。以大其德。故九五渙汗。乃成功之時。而所師者。渙以為用。如管仲官山府海。以商教民。民遠而心不離。業興而國以富。民受其福。國有其功。故重稱渙。見其交易之效。離散之行。始終不渝。而上下一心。內外同德。則王得所居。而占无咎。王居者。位正而權尊。王安于位。事成于權。天下歸心。萬方來服。(7-9-75)宜其无咎矣。是以先安民之居。而己亦得其居。民以奉供王之命。而己亦得其所。上下互渙。以富強其國。君臣交益。以安定其邦。此在自強不息之王。克先民以无逸也。本爻王居。恰如釋彖辭王乃在中之義。王居于中位。天下萬方无不望之。則所渙者。莫非王之功。所勤者。莫非上之德。更何憂于離亡而距遠哉。若王位不稱。其德不正。其志不大。則欲天下徇一人之私。勞萬民快一己之志。斯有咎矣。故九五之王。必如黃帝禹王之德業。方足當之。

十.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      宣聖講義_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九五正位。孚于王在中之象。一也。九五剛健中正。孚于乾九五之德。二也。位以德明。德由位顯。則九五王居。乃免于咎。雖有好大喜功之嫌。而乘位正時宜之利。此渙之稱亨也。

十一.     上九。渙其血去。逖出。无咎。

˙      宣聖講義_此渙上九爻辭也。上九位之極。卦之終。亦渙用之窮。窮則變。渙以變動為用。故變而渙仍有可為。不過以窮變之時。而求行動之志。則不免于損傷。受其憂害。故曰渙其去血。言血因渙而去也。九五渙汗為血之變。見汗己著其勞矣。上九渙血。血則未變。可見其傷血去而成渙(7-9-76)。是損大而功小。傷重而效微。亦上九窮變之時。所行不如前之快意也。渙而血去者。犯險以進。渙不可止。如物之飛散。愈高愈易。上九極高。則所離散者至順且遠。逖出者順其勢而遠之也。與小畜之血去惕出不同。惕為憂疑之詞。逖則順易之語。上九當巽之終。風行于天。飛揚以降。其勢疾。其行急。疾急之渙。宜其易而有傷害也。然以上九重剛當變。變而為柔。則與六四九五反合成坎。上下重坎。故有血去之象。而渙以風木行水為用。風木既窮。水不自動。則渙之志不復達。而利以濟者不可期。此其易有咎矣。以巽善變。順變而知進退。則亦免咎。蓋五上兩剛。在四與初兩柔中。爻互大小過之象。與下互中孚頤者恰異。是以孚中孚頤則吉。孚大小過則有咎。而九五以正位得免。上九以順變。亦稱无咎。讀易者所當知也。九五正位。王之德也。上九順變。巽之功也。王德以明于天下。為治平之原。巽順以應夫天時。為知時之哲。合之則渙之業。由大而成。分之則渙之灾。由近而遠。蓋渙不可過。過則愈離愈散。不可復聚。此渙汗已有汗漫之心。携貳之漸。賢者在位能防杜之。至上九位已失正。剛亦失中。傷害已不可逃。而離散將不可止。故周易之節繼渙。欲以止其散也。

十二.     象曰。渙其血。遠害也。

˙      宣聖講義_(7-9-77)此申釋爻辭之義也。遠害者。一則由渙血而順其變。免其傷。以終成其渙。一則言因其渙。易為離。而推遠其害。此遠字有上去二音。由近而遠害以日大。此渙之害。以遠離來。以時明變。以位知灾。潔身自遯。以遠于害。由上九之无咎。以遠害來。原本賅二義。是在卜者自處耳。因渙卦已終。渙用不續。則爻地之極。知時之有窮。高位之危。戒惧于將變。猶可保前之功業。而免將來傷害。是雖血去亦无咎。為損者少。而益者多。失者微。而成者大。與六四光大之業。相證益明。上與三應。三柔上剛。剛以俯柔。是自返也。巽主進退。自返而退。不復求進。乃遠于害矣。

宗主附注

1.        渙卦上九爻辭。渙其血去逖出六字。合為一句讀可。分作四句讀亦可。以渙其血為一句。去逖出三字。作三句。因血之去。而後逖出。成連貫之義。一也。因血之渙。而去。而逖而出。各有其義。二也。此與小畜卦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相似。而微不同。小畜巽在乾上。渙則巽在坎上。巽同而乾坎異。坎出于乾。而後天代坤。乾則遵九三乾惕之訓。故曰惕出。以剛易折。宜自警也。坤則本順承之道。坎坤合德。以順為正。故曰逖出。逖猶迪也。順以遂其行。而速其勢也。此渙與小畜之用微別。小畜巽以下剛。中強外遜。故惕以出。渙巽以合坎(7-9-78)。外順內險。故逖以出。言渙志于行。求其速脫險陷。而在上爻。得風行之勢。有飛騰之心。故不復猶豫也。至稱血去者。小畜與渙皆同。皆以巽之所契。柔以化剛。陰以易陽。血出類陰。而行則陽。陽在陰中。故血去而氣洩也。氣陽而運血。血陰而藏氣。此人身中剛柔交互之象。和調血氣之情。血以換氣。則血去而氣行矣。上九陽積于高。如人患血之上鬱。而成風病。故中風者。西醫謂之腦溢血。治之去其血。則氣自暢。風亦解。

(1.1)小畜六四在中。如人心胸之間。募原(2)之上。血之積。則成驚風痰厥之病。去其血。則氣宜而風痰亦化。此所以小畜在六四為惕出。言血去則驚惕之心解。而其氣自出。風邪自行。此與渙卦在上爻五上兩陽。陽以升而自阻。不得宣洩。血乃鬱積。則必順其勢以導之。發其竅以暢之。因風之行。使氣之順。故曰逖出。逖者順迅也。其勢正急。其治必速。故不容弛緩。而宜順以出之。而兩卦之稱血者。固不獨因巽。巽以風加于血。治風者。治血。血行風自滅。此雖醫療之方。而非爻用之本。爻用凡稱血者。必由坎離。坎為血卦。離為心。血之所主。故需六四云需于血。出自穴。屯上六云。泣血漣如。皆坎也。而小畜渙則一以中爻九三六四九五互離。一以上九初六九二亦互離。皆與坎體用相通。且渙下卦為坎。尤足符見血之象。離以用坎。神以行血。而風以御之。此小畜(7-9-79)與渙。皆有血去之辭。血之渙也而後去。去矣而後順。迅以出之。與小畜為血之積。積蓄而必去之。去矣而後警惕慎惧以出之。其義大同。人之病于血者。首在于蓄積。所謂瘀也。內經稱為菀(ㄩˋ)。即鬱也。菀于上。即血溢于腦。菀于中。即血蓄于膈。皆宜先去其血。以宜其菀。洩其積。暢其氣。行其風。化其痰。此兩卦有關于治血病者。後人多未明。特為申述之。

.

无凡不養聖

无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參考:

  (Source::漢典)

1:

『說文解字注』: () 木長皃。以木長別於上文長木者。長木言木之美。木長言長之美也。木長皃者、格之本義。引伸之長必有所至。故釋詁曰。格、至也。抑詩傳亦曰。格、至也。凡尚書格于上下、格于藝祖、格于皇天、格于上帝是也。此接於彼曰至。彼接于此則曰來。鄭注大學曰。格、來也。凡尚書格爾衆庶、格汝衆是也。至則有摩杚之義焉。如云格君心之非是也。或借假爲之。如雲漢傳曰假至也、尚書格字今文尚書皆作假是也。

()_○毛詩雲漢傳、泮水傳假、至也。烝民、玄鳥、長發箋同。此皆謂假爲徦之假借字也。其楚茨傳格、來也。抑傳格至也。亦謂格爲徦之假借字也。(資料來源:漢典)

2:

募原(中醫泛指隔間及腸胃之外脂膜的部位).

募俞(指人體胸腹部的募穴和背脊部的俞穴,皆為臟腑經氣結聚輸注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