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義

第七章

18-13-07

大雅講義 網http://www.jackwts.tw/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13(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2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石點傳師慈悲語:

一個班的開辦,上天一定降下奇妙的機緣來幫助我們,因為這次的天道降,實在是天借人辦,人更需要天助,所以這個班的開辦,完全承蒙天恩師德,冥冥之中,上天給我們妙機來相助,所以盼望大家好好珍惜這個班,所謂既來之則安之。

 

第七章(無私章)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壹.         前言_(無私章)

1.        讀聖賢的經典主要是『效法聖佛的實智言行』.

2.        既然肯定老、上帝、仙佛的存在,那修道最大的課題:是如何將老、上帝、仙佛,活在我心中.我們這個假體,若能給仙佛用,讓上帝住進來,這是修道最大的盼望,那在世就成佛。

3.        人的存在僅是實質(外相、肉體)的存在,很難活出生命的價值,人格的尊嚴. (人的身體只是修道的工具.) 

   吾愛此身,如何愛此身: (0:05:50)

 

˙         鄉黨篇 子曰「回也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焉,億則屢中(ㄓㄨㄥˋ)。」 (:接近道.)(屢空:非常貧窮)

˙         人合併,諸法無我,無相實相達到無的境界,才是實在的,沒有任何執著. (人:沒有我的存在.)  (0:13:00)  

4.      道體永恆道用無窮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不勤:無窮盡)

5.      道是萬物的主宰,道是天下公器。不能由任何私人佔有,是大家公用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在道場中,大家身為修道的份子,是 的分靈,我們無論如何都要有這種共識。怎麼說呢 ??

6.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善人之所保 (:主宰.  :拳拳服膺.)

o      修道修心,大家都是善人,路途有遠有近,由各地不辭辛勞來參班,有這個心,就感動天地。因為道是善人之寶,拳拳服膺,將道視為自己的生命。而不善之人,做事行為有偏差者,也希望道來保佑我、照顧我;所以道者萬物之奧.有兩點提示:

(1)    各位要當下頓悟,道不是世間上某人的私產,不是某某私有的權利。何謂修正,何謂修偏,真正的來說,是能將道推展出來救眾生.

(2)    各位前賢,不要分支別派,不要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後學,其實這些都是老 的、是上天的,見道成道,所以要是有任何人將道為私人的,那麼這個人的修道可能遙遠及偏差。

 

貳.             本文:(0:20:30)

一、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_

(一)     天長地久_ 喻時間最長,永不磨滅.

1.        道本無言,但是聖人的實智、聖人的苦心會借物言.

2.        聖人借天地為人的效法.原因如下:

(1)   天地與人最親(密切).

(2)   天地給人的恩惠最深(天生、地養、天覆、地載).

(3)   天地是人最崇拜的目標(望天望地、拜天、求天求地).

(4)   天地是人最效法的對象(觀天之,執天之(1)).(學天學地)

n        道本無言,無形無,聖人的苦心是要如何將心法,以心印心,使心能活起來,但又不能講,只好借物言道,但是又不能亂借

3.        天地壽命最長之因:

(1)   定位最正確,天地為誰定位(存在)、為誰存活.

      定位錯誤,人生的目標會偏_

_為自己活,是最自私的想法,他的生命是為自己存在,所以死了就沒有了. 為子女活,子女要是不成器、沒功名,則生命感到無意義.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要為兒孫做牛馬.

 

(2)   (0:34:05)萬物——  天地之體.

˙        天地為萬物而活,萬物各遂其生生不息,天地就永恆不滅.

故事_ (0:37:00~0:44:00)

a.       修持好的道親往生時,靈從明師一指處出去,但是會在身體旁環繞,因為往生者,自性圓融,所以靈會向亡體行禮.

b.       所以自我定位要好、要對,要活出生命的尊嚴、人格的價值.是肉體一了百了,但靈性沒完沒了,因為靈性要承擔你活著的時候,所做的功德、罪過;各人的功德是自己的成就,所做的一切罪,自己承擔,黃泉路上自己獨行。 [:另可參閱_13文選13-49 ]

 

講師講座:

(1)    不足嘆老是上天給我們最公平的,大家都會老,可嘆的是老而虛生.哀嘆的是老的沒意沒思,白白的老去,沒留一點給世間好懷念的.

(2)    我們今天幾歲都沒有關係,回頭想想過去所走的每一步是否實在,每一步腳印是否清楚、完整。若不清不楚,表示做的不好、不實在,則過去會不值得懷念,所謂不堪回首,這是很可憐的.

 

(二)     天地自生故能長生 _(0:49:20)

1.        定位:我們今天自己的定位,若定位在道德,道德而活. [道高龍虎伏,德厚鬼神].

˙         你定位在道德,所留下給世間所做的道德,點點滴滴給世間滋潤,可影響後學.你為天道而活,留給道場的道德不滅,因道德不滅,則你永遠存在.所以死而不亡者壽.

2.        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1)   有些人往生時,天地同悲,其價值在於他的定位在哪裡?留給世間無限的懷念。人死留名,虎死留皮.所以你要有功於,有恩惠於後學,為道德、為後學、為眾生而活,所以死有重於泰山.

(2)   生命的價值在哪裡?關鍵在他的定位,所以各位當下頓悟,今天就定位好,為什麼而活?如果還在為自己而活,那你的壽命很短,那往生時就差不多說再見了,所以多少要留一些給世間人懷念。

(3)   肉體雖然消失,但你的精神要不滅,讓精神給人懷念。所謂 『彪炳史冊,名留千古』,永遠留住,精神不死.

3.        天地不自生 _ (1:00:00)

天無私覆     地無私載

日月無私照   雨露無私澤

ð 全是為了萬物.

(1)  我們有生命的價值、有人格的尊嚴,我們的光不要為自己照,為你的後學、眾生去照顧,將很有限的生命,發出無限的光芒,去照後學,如此後學「生生不息」,那你永遠不亡。不要為自己活,要為道、為眾生、為後學而活,如有這個轉念,那你會天長地久,永遠在世間被人懷念。

(2)  把念頭轉出來,上天無奈,地也哀怨,上天降下寶貴的道,咱們替 老、師尊師母、祖師爺、仙佛,多少擔當一些,背負一些責任,不要只為自己活,要感謝上天在道場上,還能用到自己。在道場上多做一些,真正走出來,多走兩步,眾生將因此受惠。上天降道,原靈分擔一些責任,上天也會感激你的付出.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是結穴也是深澳的哲理.

二.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        聖人:從事於聖業的.各位前賢,今天從事聖業,不是為自己私業,能聖凡並進,今天降道會替道做一些,盡一分心力,這個就是聖人。現在的白陽修道士,都是聖人。

2.        後其身:做了事會謙讓、退藏,生而.

˙         為眾生付出,自己不存任何功德,只是了.這是我們的職責,出世時,個人帶來世間,只有了,無功德可言,能夠沒有去耽誤到,這已經很感謝天恩師德了,在道場服務只是給後學有了的機會,毫無功德.

˙        (庸也篇13.)子曰:「孟之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孟之反:魯國大夫)

(1)   孟之反帶兵攻打齊國(2),戰敗,殿最後,將入魯國城門時,守城的說:你是將軍怎麼在最後面。他說:你看,我一直在催馬跑快,不是我要殿後,是馬跑的不快。其實他是照顧部屬,在後面抵擋敵人。

(2)   孔子這段與學生的對話,是對孟之反的讚美,所以後其身而身先,每件事都能退藏,永遠會被人尊敬與懷念.

3.        身先:永遠讓後人敬仰與懷念. (1:23:00)

(1)    身先不能用字面解釋,「後其身而身先」,若用字面解釋則後面變前面,[文解義,三世佛冤],文字不是道,是工具、媒介。

(2)    後其身而身先_好處都推給別人,不要搶功勞,都是別人的功勞._轉念頭

(3)    讓人越多,功勞越大,知我者其天乎,天有知道我,就可以了.

˙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4.        外其身:為而不恃,不沽名釣譽,不為己有.

(1)   為而: 在道場做很多或成全後學,不要說是我做的,跟我沒有關係,是前賢的祖德好、佛緣厚

(2)   見道成道,大家是一體的,互相成全,沒有你的或我的,是大家的.沒有道場、沒有前賢,請問如何了

5.      身存身死道.

(1)   身已經死,你的道永遠給人懷念,名留人間。

(2)  在道場中讀經典是要做什麼?是要效法聖佛的實智言行.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將我們所讀的,不只是記住,更要去了解、體悟,變為自己的行為,由自性發露出來。如此,則老子活在你心中,你就跟老子一樣,老子的道德經與你契合,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   明其道,不計其功_ 真正了解道的人、了解自性的人,不會去跟別人計較功德。

6.      非以其無私耶?(:私心)_ 聖人也有私心,聖人的私心_

(1)   ()盡後學的一切過失。

˙         今天修道不是責備別人,真正修道是責備自己,錯誤往自己身上推.修道就是要自我譴責,自己反觀自照,能看到自己的過失,與道相當.

相悔,怨必消. 兩相爭,禍必生.

(2)   將一切功德向給同修。

(3)   經常懺悔_ 迴光返照,反求諸己.

7.      故能成其私.(:私人)_ 因其無私心,所以才能成就永恆的個人尊位。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在『效法聖佛的實智言行』,將老子的實智、言行融入我們自性中,用在行為中,如此可成就永恆的尊位,永遠被人尊重、被人懷念.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110分鐘)  7/16

參考:

 

1:

古人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這句話的意思是了解天命,並身心統一地去實行天命。在觀天之道之前,古人幾千年來都秉承敬天順天,信神拜神這樣的習俗。《禮記中庸》說:「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郊社之禮,指祭天地之禮,冬日祭天稱「郊」,夏日祭地稱「社」,合為「郊社」。

 

˙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_ 16-65-05易經證釋-繫辭傳第14大雅講義

2:

參閱:13文選_13-16春秋戰國形勢圖 _ http://www.jackwts.tw/

 

參考_

(1)   文字性空,文以載道,文非道;文解義,三世佛冤以文釋道,本以離道。

(2)   天賦自性是無相之相(無文字、言說).

(3)   金剛經全屬文字,並無妙法。 參閱機緣品P192:六祖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4)   金剛經是眾經之首,是般若妙法的真髓,所以讀金剛經要體會文外之意,在字行間.

(5)   讀金剛經要面對自性,不要面對經文、言說、文字,要放在自性中流露.

(6)   金剛經都在講無上法無上法是離開文字言說,以心印心,是法喜充滿.

(7)   文字是工具、媒介、符號。

(8)   道不是知識學問,不應以言說文字爭勝,是自性良知所引發。

(9)   道不在言說、文字之中,在自悟自覺,將經典內涵藏在自性.

(10)            道不是文字解說,道不是學問,道是自性的流露,自性是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