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義
第二十三章 |
18-29-23 |
大雅講義 網址 http://www.jackwts.tw/ |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第29集(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1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壹.
前言_(自然章)
貳.
課文_ (0:08:45) 一、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1.
希言_ 希:少.(合天理的才說,是是非非的不說.)
(1)
在一天內所說的話,如果將他分析出來,看看有幾句是好話. (2)
能啟發、鼓勵人的話,一句一句好好的講.希言,話不要多說,說話要如作文,一句一句的加上標點與符號,表示說話要很慎重. 2.
言:言與行.(謹言慎行) (1)
『說的每一句話,都能提昇自性,讓人感受深刻,不要多說,說要有內涵、要有意義的話』.說出不好的話,會傷到別人,也會損到自己. (2)
我們說的話合天理、良心,那麼說的話就自然,會令人歡喜,不會讓人刺耳、痛苦. (3)
所以我們修道,不要浪費生命,每天反省.不應該說的話,下次就不要再說了;不該做的,也不要再做了.說的話問心無愧、不失言,就會自然.言行,代表一個人的學養,低心下氣、客氣、慈悲,講話彬彬有禮;希言,話不多,說的話合天理、良心. (4)
「暗室虧心 天眼若電;人間私語 天聽若雷」(註2),點點滴滴天記全.我們所做的事,要順天理、良心,不要功德沒做到,還犯口業.在說話前要三思,要『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註3).希言自然,不講是非,不去批評,不去譭謗,說出的話是收不回的,不犯口業,說話的殺傷力是很大的. 3.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_(0:20:55) (1)
飄風:疾風. • 表示天已不自然,如颱風、颶風、強風,這些是不自然的風.對萬物有摧殘力、殺傷力.所以不自然的風不終朝,不能長久.亦表示不依良心,假假的、做作的,是不會長久. (2)
和風(自然的風). (3)
驟雨:傾盆大雨. (自然的雨_細雨) (4)
此者:飄風、驟雨. (5)
誰在主宰:是天地在主宰.. 4.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 天地的力量那麼大,違反自然的飄風、驟雨,是一樣不能長久的,何況人呢!.
˙ 所以不論是否在修道,都要注意言行. 二、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_ 本段敘述修道人之最起碼的修養.(0:33:00) 1.
道者,同於道: (1)
無論你是哪一組線、支脈的道親,大家都是一 (2)
求道後,都是同修,只有後學、前賢,不分誰先求道、誰後求道,不分道齡,不分道中身份.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2.
(0:40:29)德者,同於德: (1)
如設壇、開荒、渡眾、開班,德者同於德,大家都是在行功、了愿,大家互相勉勵、互相幫忙、互相成全、互相交流、切磋,道是不分你我的.若有分,就會有分別、對待、比較,就會產生阻礙. (2)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這是上天給一貫道從事於道者的起碼的修養.若不能做到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是修道上的偏差.
(3)
. 聽道理 3.
失者,同於失: (1)
修道士最怕自命不凡(_最俗)、孤芳自賞、憤世嫉俗. (2)
自以為求道後已有修行,鄙視沒有求道的眾生,這樣修道是偏差的. (3)
我們要經常想到還有很多眾生尚未求道,要好好去成全及鼓勵. (4)
「同於」是很好的渡世法門.要拿自己未求道前之脾氣、毛病、根基、祖德、佛緣,都可能比眾生更差的情形下,能找到人生方向來求. 三、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_ 1.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_ (1:08:09) (1)
我們修行道,要能使前賢大德提昇道氣、自性,對道產生堅定的信心(對道的肯定及接受),不可以潑冷水、不可以批評,在道中若落入對待、比較,這樣的修道有偏差. (2)
譬如在道中服務_請用毛巾(或添碗飯、端一杯茶),要將這個動作看不到的內涵發露出來,使毛巾(或這碗飯、這杯茶)周圍充滿無限的道氣,讓接毛巾(或這碗飯、這杯茶)者有很深的感受.如是廣義的無畏施,使前賢大德擦完毛巾(或用這碗飯、這杯茶)後,點滴在心頭,提昇自性,不畏辛苦,更積極修行道. [損益定律] (3)
要把同修,看成是自己累劫的恩人,有恩於我,今天我們要去報恩、去回饋. 2.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_ ˙ 助人行功立德,則功德無量.希言自然,多鼓勵、多讚美. 3.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_ (1)
以批評自我迷失的往事,然後誘導人生的定位,在某個當下,後學自己在很好的機緣下求道,進入道中,徹底改變,讓未求道者願意向道(:樂得之). (2)
憑心講,在道場中我們自我檢討,到底了了(ㄌㄧㄠˇ ㄌㄜ˙)多少愿、奉獻出多少,做的每一件事,誠懇的心是否夠. 四、
(1:31:00)信不足,有不信_ 1.
在道場中,對道的肯定、包容及對道堅定的信心,不要搖搖晃晃,要達到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道是我們的生命,可以不吃飯,但不修道行道不可以,修道行道才能了愿. 2.
對道的信心、堅定心若不足,如何成全人,如何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故有不信,將無法去成全、渡眾,也無法去了愿.所以各位前賢,有這點心能來參班,要能聽到感受深刻,不是聽好聽的,希望回去確實調整自己,修道以來,有什麼過失,是否有隨意批評,是否有自炫、自誇.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是否有做到. 道亦樂得之,使人感覺認真的樂於修行;德亦樂得之,使人能積極的去行功立德、了愿.最後讓人能提昇自我、提昇道氣.誠懇的心,令人點點滴滴在心頭,冷暖自知,這是道沖,是至誠、自成之道(註4). ˙ 經典是為著迷失者而作,依照各人自己需要的取來補充.藥無貴賤,對症則良;法無高下,應機則宜.在道中做事,用很誠懇,很合天理、良心的流露出來,讓人很自然的接受、提昇. .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
(102分鐘) 5/20
參考: |
|
註1: |
詩云: 人生在世不稱意 何須怨尤若呻吟 草生草死根還在 為何不知自尋根 聖人立法三千載 昔日栽種今普開 英才備出闡宗脈 白陽塔上面如來 |
詩曰:「聖人立法三千載,昔日栽花今日開;三期普渡大收圓,九六同登 |
|
《文子•自然》又名《通玄真經》:_老子曰:天地之道,以德為主,道為之命,物以自正。至微甚內,不以事貴,故不待功而立,不以位為尊,不待名而顯,不須禮而莊,不用兵而強。故道立而不教,明照而不察,道立而不教者,不奪人能也,明照而不察者,不害其事也。夫教道者,逆於德,害於物,故陰陽四時,金木水火土,同道而異理,萬物同情而異形。智者不相教,能者不相受,故聖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無德,死者無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夫慈愛仁義者,近狹之道也,狹者入大而迷,近者行遠而惑,聖人之道,入大不迷,行遠不惑,常虛自守,可以為極,是謂天德。(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
過去聖人說:「聖人立法三千載,昔日栽花今日開。」從孔聖人到現在將近三千年。蟠桃種下之後,一千年開花,一千年結果,一千年成熟,總共三千年。所以說「聖人立法三千載,昔日栽花今日開。」但是開花就是結果,其實花、果是同時、一起成立。就像芒果開花,但是它也是結果;蘋果開花,它也是結果,就是因、果同時。 |
|
註2: |
人間私語,天聞若雷。 暗室虧心,神目如電。_
背後私論是非長短,人不知、天卻知,字字如雷貫耳;暗地裏做虧心事,神靈看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絲毫不漏。 |
註3: |
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大學》釋格物致知_呂祖孚佑帝君於民國36年在西京乾元堂補述. |
註4: |
*傳(易經.坤.文言)稱坤无成而代有終.无成者而不自成.卽不求其成. *《中庸》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
◎語言是思想和觀念的表象,用來聯繫人心的般若風光。若能時時慎之於口,與他人共享陽光、花朵、淨水般的話語,人生必然豐美。[另請參閱:16易經證釋16-12否卦(壹、一、3.)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