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義

第二十四章

18-30-24

大雅講義 網http://www.jackwts.tw/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30(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2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第二十四章(守常章)

(古通)者不立,跨者不行(字通)。自見者不明,自是者彰,自伐者無功,自者不長(ㄔㄤˊ)。 其於道也,曰:餘食行。物或惡(ㄨˋ)之,故有道者處。

壹.         前言_(守常章)

1.     是有無相生的,有形的是肉體無形的是靈性.有形無常(:永久不變),因有形的肉體,時時刻刻在生、老、病、死中變化,為了這個肉體的企求,就會為「名利權勢」渡一生.

[人生,為的是什麼?]

 

5.     肉身是很重要的,「借假修真」,大家要好好照顧身體,沒有健康的身體或失去了肉身,請問如何行功了愿如何渡人?所以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6.     (0:11:55)天道最寶貴、殊勝的是天命明師一指,所以今天很幸運,上天賦予我們『常』── 真如本性、天理良心、道、真宰.

7.     (0:14:39)什麼是守常?這章告訴我們人生要如何定位.我們來人間一趟,今天很幸運求了道,上天給我們一個真理作依靠,所以我們的人生要「依順著不變的真如」(:守常).守常要老老實實守著道,修道無論如何不要機智外用,若為著享受肉身的名利權勢、物質生活,這已落入無常,浪費生命.

8.     今天修道很重要的要達到諸天菩薩,時時刻刻給我們加被」、「照臨,這不是我們去求的,是我們修的境界,由自性的發露出來的自然契合.

9.     .

道:

教主是由內性所發露出來的自性佛,內發.由自性主宰.

教:

教主外入,我怎麼教,你就怎麼聽,由人主宰(人為的).

10.  守常是我們時時刻刻發露出自性佛,守著自性佛,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與上天契合,受到、佛、諸天神聖的「加被」、「照臨.

11.  求了道,千萬不要辜負上天,上天賦給我們明師一指,這是玄之又玄、石破天驚,「一指玄關竅,閻王嚇一跳」.

12.  靈籍調換、變換,抽丁,天榜掛號.求道後,三寸氣斷時,地府不收,因地府抽丁,地府已無籍.

˙     講師說故事: 講師說有一次辦道表後,一位坤道小姐說,你沒有表,她看到三位佛祖拿走後,很快又將一張白紙放回來,原先表文上的字都不見了。

貳.        課文_ (0:30:20)

一、     者不立,跨者不行_

1.      者:身體矮小,用腳尖站立. [踮腳 (腳尾] (1)

不立:立而不久.因為有造作、企圖,借裝飾顯外相.

跨者腳步拉大.    不行:行不遠.

(1)   世人所求的是躁勝寒就是借外相的裝飾,來掩蓋內心的空虛.(:內心的空虛). (躁勝寒:因感到寒冷,故意蹦跳身體使熱而.)

(2)   內心愈充實者,對外相愈看的淡,也愈簡單.

2.      者、跨者,本身條件不足,故意去裝飾、誇大,將不立不行.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做人要安分守己,實實在在.

˙      『貧不足羞,可羞是而無志』,不求,賤忘勢人到無求品自高.

二、     (0:41:10)自見者不明,自是彰,自伐者無功,者不長_ (君子四戒)

1.      自見:見私不見公,見始不見終,見末不見本,見相不見.

(1)    做人不可獨斷(我看的都對),獨斷者看事物太主觀,淺見短視,則見之不真,所以不明.

(2)    修道很重要的修養,修道入門_克己. 修道歸宿_無我.

(3)    道理要融入生活中.講師敘述:日本人會將禮節、紀律、自尊,融入生活中,這是日本人的特點.雖然知道的不多,但能把所知道的在生活中顯現出來.日本島國,沒有天然礦產,有天然災害(地震、颱風),但日本是經濟大國,因為日本「人」厲害.講師另介紹圖書:日本原著「清貧思想(2)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4)    日本當時因物質享受飽和,但是人倫真空,一無所有.本書重點,勸告人們不要貪圖物質,要用自性與自然結合,將靈性復活,用靈性來主宰我們的生活,不要再用物質來主宰我們的生活.若用物質主宰生活,人們生活將很痛苦、很悲哀.使靈性接近自然,散發出靈性的光輝,不要再為名利、為物質拼命,不要成為物質的奴隸.所謂少私寡欲,正是此理.

(5)    今天修道,入門要克己,歸宿要無我,以眾生為重.不要自見,不要自以為很會、很行.君子修道,心忌滿、才忌露、氣忌盛.

2.      (0:52:58)自是者_

(1)    自是:我是人非不信任人,這是私智小.

(2)    修道不要自以為很會、很行,道在低處,要低心下氣,經常檢討自己,總覺得自己修的還不夠、還很差.大成若缺,雖然已有不錯的成就,仍覺得有很多缺失.大德者,常感到寸功未,須孜孜矻矻的努力,所以覺得自己仍有很多缺失者,將來有很好的發展.

(3)    感到有缺失、缺點,才會求進步;有缺失、缺點,所以還要再修;這樣才能達到完美.

(4)    彰:沒有人能信任(沒有人會聽你的).

3.      自伐者無功_

(1)    自伐:自誇其能.

(2)    子曰:「孟之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請參閱18道德經講義18-13-07大雅講義)

(3)    在道場上所作所為,無功無德,只是而已,不用自誇自耀.祖曰:「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

【講師講座】

1.     若起心慈悲、布施、忍辱,這是嗎?這也是.今天修道有存著要「往生極樂」,這是錯誤的,這個修持有我相.因慈悲、布施、忍辱是自性的本來行為,是率性,所以要達到不思善、不思惡.

[克己、無我]

.

(4)    無功:非率性不被認同肯定.(∵起心即是).

(5)    德是我們的本然行為,道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做事,無不為無為.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這個當下就是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沒有善惡對待的.

4.      (1:12:36)者不長_

(1)    :驕傲.自滿.__ [滿招損,謙受益]

(2)    不長:因自滿,不再成長.

修道應該 ð

時時體悉人情

_人的病痛苦,要去體念了解.

念念持循天理.

_愈檢討愈感到自己的過失愈多,愈修愈感到自己的不足.

(3)    功名蓋世,無非大夢一場富貴驚人難免無常二字.

(4)    求,心安作,身安.

(5)    事業要發展,家庭要平安,這是須要功德庇蔭的,好好修,守常才是永恆.

自以為是  最錯

自作聰明  最笨,

à 所以我們修道要克己無我,就不會最錯、最俗、最苦、最笨、最累、最慘.

自命不凡  最俗

自不量力  最累,

自作多情  最苦

自欺欺人  最慘.

三、     其於道也,曰:餘食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_

1.      (1:24:15)其於道也_

(1)    自見、自是、自伐、自.

2.      餘食_

(1)    餘食吃飽之後,想再多吃,這是多餘的.

(a)     做人要守本分,不要自見、自是、自伐、自,否則會最錯、最俗、最苦、最笨、最累、最慘.所以修道入門,切記要克己,最後修至無我,達到無為無不為.記住「起心即是」,德是我們的本然行為,道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孝順父母、在道場慈悲奉獻,是本然行為,無所執,不執著任何功德,做一個「有道在身」的平凡之輩,因為「道隱無名」,是最高境界.

(b)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ㄊㄧˊ  ㄅㄞˋ)。」曰:「何其愈下邪?」曰:「在(ㄆㄧˋ)。」曰:「何其愈甚邪?」曰:「在。」東郭子不應。

(c)       莊子這段話,涵蓋(1)道在低處. (2)道無所不在. 因道在低處,所以不要自見、自是、自伐、自要低心下氣,才有道,道不是誇耀出來的.

(d)       (ㄒㄧㄢˊ)見覓,螢以見捕,蟬以象因殺,犀牛因身亡.故修道愈顯露愈不能成道,道在低處,要克己、無我,道隱無名,才是真修.

(2)    行:行李已夠,想多帶一點.(:多餘).(沒有幫助,多餘的負擔)

3.      (1:39:33)物或惡之_

一般動物都不接受餘食,何況我們是萬物之靈的人呢!

(1)    惡:不接受.

4.      有道者_

(1)    有道:修心養性的人.

(2)    處:不追求、不執著.

講師勉勵大家:

    道德經五千言,不要多,好好記住五十句,就很受用.

    將道理顯現在行為上,就是行為經典.我們將禮貌、禮節、自我的尊重、社會紀律、愛國心,融入在生活中,顯現出來,這就是聖人之言.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有那麼偉大的經典,為何不能將經典融入生活中,今天求了道,更要積極.道在自性中,不是來佛堂才有道,我們的一舉一動、禮貌、談吐,都是道,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將聖賢的真理,融入自性中,這謂之守常.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105分鐘)   6/17

參考:

 

1:

台語 -臺灣講的閩南語

2. 一、成語、俗語、俚語的區別­_成語是指在經書、史、子諸書內出現的詞語。 俗語也稱為諺語,是泛指一般市井流傳語 言,修辭略有字義及編排之美。 俚語:修辭漫無軌跡可尋,雖是一種鄙俗 的語言,但保有濃厚地方色彩。

3. 二、常用台語詞_幫忙 (逗腳手)、一瞬間(仔)、靜默 (惦靜)、稍微 (略略仔)、說謊 (白賊、嚎哨)、一起 (做伙、鬥陣)、亂跑 (趴趴走)、黑漆漆(暗嗦嗦)、同樣 (款)、休息 (歇)、不可以(未凍、未使)、落魄 (落衰)、突然 (雄、無張持)、吝嗇 (凍霜)、一點點(仔)、扒手 (翦綹仔

4. 敗家子 (了尾仔囝)、謝謝 (多謝、勞力、幫助 (幫贊、裝蒜 (佯生(假仙)、翻臉 (起拂面、神氣 (爽勢、疲倦 (篤)、憂鬱 (悴)、偏差 (走精、稱讚 ( )貧窮 ( 、踮腳 (腳尾、人妖 (半人娘、鬼魅 (魔神仔)、反串 (改姑體)、鬼面具 (小鬼仔殼)、女婿 (囝婿)、瀟灑 (飄撇)、入贅 (招)、痲瘋 (癩哥)、記性不好 (無頭神)、雜貨店 (甘仔店) (http://www.slideshare.net/mr850/ss-13887446)

2:

《清貧思想》出版日:1995/4/1資料來源:金石堂

心靈與自然契合
 
1. 《清貧思想》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立志好書 ,能夠點醒現代人及早從物欲中解脫出來,重新思索:「人生在世,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清貧思想》也是一種「觀念的播種」,強調心靈與自然契合的重要,以禪的語言來說,就是「找回人的本來面目」。
 
2. 七0年代以後,日本開始進行自我反省,《清貧思想》的暢銷,是因為它觸動了日本物質富裕、心靈赤貧的實情。它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角度,讓我們重新去思考:「富裕」到底是什麼東西?當環境容許物質的追求,卻拋棄物欲,自覺地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樣貌,是不是比較符合人性?
 3.《清貧思想》這本書提舉了許多極端清貧生活的例子,雖然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但總是告訴我們有一種「檢約樸實,卻又廣闊無邊」的生活方式。在俗經營裡,我們會被韁利鎖綁的過緊,而失去了精神空間,那是另一種損失;清風明月般的「無事」也可以是大在、任自然。人可以活在「有事」與「無事」之間,在「當真」與「當真」之間,在「涉事」與「超越」之間。這些奧妙,正是《清貧思想》最豐盈之處。 [_
名韁利鎖:比喻名利束縛人就韁繩和鎖鏈一樣。【出處】宋·柳永《夏雲峰》詞:“向此免名韁利鎖,虛費光陰。”]
˙作者簡介
中野孝次,生於1925年,東京大學文學部德語科畢業。翻譯過卡夫卡等人的作品,1972年涉筆文藝論壇,19781980年創作自傳體小說三部曲。

3:

虛靜

1. 清虛恬靜。《文子·自然》:“靜則同,虛則通,至德無為,萬物皆容。虛靜之道,天長地久,神微周盈,於物無宰。”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通國身》:“夫欲致精者必虛靜其形,欲致賢者必卑謙其身。” 唐 李言 《續玄怪錄·楊恭政》:“ 問昔何修習?曰:村婦何以知,但性本虛靜,閑即凝神而坐,不復俗慮得入胸中耳。’ 明 唐順之 《吏部郎中薛西原墓誌銘》:“讀 老子 及 瞿曇氏 書,得其虛靜慧寂之説,不逆於心。”

2. 寧靜。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脯臘》:“脯成,置虛靜庫中,紙袋籠而懸之。” 朱自清 《論逼真與如畫》:“ 元 朝 倪瓚 的山水畫,就常不畫人,據說如此更高遠、更虛靜、更自然。”資料來源:漢典

瞿曇

1. 釋迦牟尼 的姓。喬答摩 (Gautama)亦作佛的代稱。 宋 陸遊 《苦貧》詩:“此窮正坐清狂爾,莫向 瞿曇 問宿因。”《遼史·禮志六》:“ 悉達太子 者,西域 淨王 子,姓 瞿曇 氏,名 釋迦牟尼 。以其覺性稱之曰‘佛’。”

2. 借指和尚。 明 張煌言 《過仙洞訪石田出荔枝為供》詩:“君自瞿曇我自客,相逢是嶺南時。” 清 方文 《水月庵同盛伯含宿兼呈退谷師》詩:“湖上相逢如夢,風前一笑兩瞿曇。”資料來源: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