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義

第五十三章

18-59-53

大雅講義 網http://www.jackwts.tw/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59(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1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石點傳師慈悲語:

感謝上天慈悲,也恭喜大家此生此能求道,求道是人生最大的福氣.有福氣的人、祖上有德的人、根基很深的人,才能進入道中.

我們雖然求了道,還很迷,沒有道的基礎,只是濛濛的進入道門.所以我們求了道一定要,要肯定道的重要性.我們來聽課、成全、開班,讓我了解道的重要後,務必要修.上天慈悲,讓我們有這個機會來共同研修道德經.參班聽課主要是在提醒自己要修道。

修道的目的在_ j莊嚴自我的生命.自己的生命不要留白、不要糟蹋.修道人就算要打個噴嚏或哈欠都要很有禮貌. k淨化天賦的自性.上天給我們的自性是佛性,不要將佛性染著塵埃.

修行_的目的在貪嗔痴的目的在實踐戒(無非)(無亂)(無痴).(1)

 

第五十三章(道夷章)   使我然有知,行於大道,(一ˋ)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貨有餘,是謂盜()。非道也哉

 

壹.     前言_(道夷章)

1.    _ 道德經之不見名曰夷(:無色),聽之不聞名曰希(:無聲),搏之不得名曰微(:無形).道無色、無聲、無形,但能自然造化萬物.所以我們修道也要效法道,我們做任何事跟道一樣無色、無聲、無形.

2.    古人曰:非相觀佛,大智慧_我們肯定仙佛、老的存在,且與我們長相左右;無住布施,大功德.

3.    _ u無色、無聲、無形,但道能體萬物而不可遺.(照顧萬物無微不至) v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平常心修道,要常見己過. w不能離開生活. x一定要提昇自己. 若修道離開生活,不能提昇自己,那修道要做什麼,是無意義的。

4.    壇經:「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有非。」修道人不說是非長短.

5.    道的本身是夷,所以我們行道也要夷.我們今天好好修道,把道心發露出來,不炫耀,不說是非,默默的行道,圓滿自性.道不是拿來點綴的,是不能離開日常生活的.求了道,若沒有改變自己,表示並沒有成全自己,那求道就枉然、就無意義了.道要成全別人,更要成全自己;道不是在找你的功德,是在發覺你的缺點,發覺愈多,表示確實在修,這才能改變自己,脫胎換骨.

 

貳.      課文_ (0:24:19)

一.     使我然有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_.

1.      使我然有知_

(1)    使我:有一天能徹悟自.

˙     為何今生來世間走一趟?是為了名利、錢財嗎?若留太多,將會留下子孫的糾紛、不和,及家庭的破滅.今生的目的是在明心見性,回到故家鄉,就不用再輪迴生死.

˙     季路問孔子:「敢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故可推演出,死是由生來決定.所以我們莊嚴安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今生來到世間很重要的目的在解脫生死.(人生四苦:生老病死).在這短暫的生命中,我們要好好的活——   好好修道,好好行功了愿.一步一腳印,留下步步蓮華.

(2)    然:確確實實.

˙     因為大家都想來生作佛,但眾生迷,以為可以身外求佛,所以才有旁門左道的宗教出現.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身外無佛,想求別人讓你成佛,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反求諸己,好好修,自性是佛.

(3)    有知:我發露智慧來修道.

2.      惟施是畏_  (2)

(1)    惟施:特別要注意.

(2)    畏:j反求諸己,不求於外. k自性是佛,性外無佛. l謹慎、小心,不要上當、被騙,以為別人可以讓你成佛. m不可高自大,以為自己已修至有異能,可飛天遁地、頭上發光,有這些奇奇怪怪想法,表示你已入魔.

˙     聖人多過,賢人少過,愚人無過.因為聖人反求諸己,常見己過.

3.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_

(1)    的道非常完美,光爍.修道士的付出人上人(:付出要比別人多、比別人更認真),修道士的自我定位人下人(:低心下).

n       真味是淡,真道是常.(平常)

(2)    徑:崎嶇不平,蹊徑.

˙     本來道是很平常的,偏偏迷昧的眾生喜歡奇奇怪怪的術流動靜(3).以為可以飛天攅地、未卜先知,但反而會扭曲自我.

˙     大道甚夷,很平常。大道降的目的,是要使苦海中的眾生返本還源.我們在道中的付出,無功無德,只是了而已。不能了,難把鄉還.若在道中爭權、爭勢、爭大,老娘很傷心的。

二.     朝甚除,田甚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貨有餘,是謂盜。非道也哉_.

1.    朝甚除,田甚倉甚虛_

(1)   朝甚除_ 朝:朝廷.   (4)除階.土石所築的高台.

˙     朝甚除,表示修道人自我坐大目空一切集權勢於一身.真正修道低心下,慈悲為懷,道在低處.

(2)   田甚_ 因為皇帝濫徵民力,致使田園荒蕪.

˙     秦始皇併吞六國,統一天下,開始朝甚除,修築萬里長城,濫用民力,秦朝只有47.隋煬帝開運河,笙歌享樂,人民疾苦,隋朝只有38.

˙     若在道場中,高自大,爭權勢,則其田甚,無功德.(:功德) 道在低處,愈低心,愈有功德.愈接近成道,考愈多,愈要謹慎小心.

˙     稻穗結愈多,稻子愈垂;果實累累的樹枝,愈彎曲.修道愈高境界,頭愈低.

(3)   倉甚虛_ 倉庫空虛,無功無德.

2.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貨有餘,是謂盜.非道也_

(1)   服文采:重外相、著外形,內心一無所有.

˙     中庸_詩曰「衣錦尚(5)惡其文之著._很有修養的人,是不會展露、炫耀他的才華.

˙     道德經是以聖人被褐懷玉.(懷玉:修養很好,道德很高)

˙     生活充實、內修很好者,不會在意表相的穿著、妝飾.

(2)   帶利劍:使用權勢,命令指揮.

˙     道德經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大兵之後,必有凶年.

(3)   飲食:不管如何去服侍他,均表不滿.

(4)   資貨有餘集財富很多,仍貪而無厭.

˙     開班上課,主要目的在啟發自性,其它的人為的奉承、高、術流動靜,通通不要.

(5)   是謂盜_ 笙類的樂器.(附圖)    率先作惡之人.

˙     動則鐘隨,則諸樂. (6)

˙     一人貪,一國作亂;其機如此.(7)上梁不正下梁歪.桀紂帥民以暴,而民從之.(從:上行下效)

(6)   非道也:不合於道.

3.    我有智慧來求道、修道_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11/2  (102分鐘)

參考:

 

1:

戒定慧:指戒律、禪定與智慧。據翻譯名義集卷四謂,防非止惡為戒,息慮靜緣為定,破惡證真為慧。學此三法可達無上涅槃,故稱三學。此三學在聖者之身為無漏,故亦稱三無漏學()戒學,指防止身、口之惡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淨戒、十重戒、四十八輕戒等。()定學,指防止心意散亂以求安靜之法。小乘有四禪定、四無色定、九想、八背等,大乘更加九種大禪、百八三昧、百二十三昧等。()慧學,指破除迷惑以證真理之道。小乘觀四諦、十二因緣,大乘觀真如實相
 佛經通常類別為經、律、論三藏,即各以詮顯定學、戒學、慧學為主。又經論中凡有關此三學者,多冠以「增上」二字,稱增上(梵 adhiśīla)、增上心(梵 adhicitta,即定學)、增上慧(梵 adhiprajñā)。蓋「增上」有殊勝之意味。
(Source:佛光電子大辭典)

 

壇經_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誠聞悔謝,乃呈一偈曰:「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師然之。

2:

 念孫曰:王弼曰“唯施為之是畏也”,河上公注略同念孫案二家以“施為”釋“施”字,非也。“施”讀為(一ˇ),邪也。言行于大道之中,唯懼其邪道也。下文“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河上公注:“徑,邪不正也。”是其證矣案徑即上文所謂施也。邪道足以惑人,故曰唯施是畏王注曰:“言大道蕩然正平,而民猶尚舍之而不由,好從邪徑,況复施為以塞大道之中乎!” (Source_龍騰世紀)

3:

何謂術流動靜四果旁門?(抄寫網路文章)

師曰:道有三千六百旁門七十二種左道,故曰左旁.總稱為術流動靜、四果之門.

1.    術者,法術也.凡畫符咒、駕霧騰雲飛空步虛、踏呼雷遣將、撒豆成兵、五遁變化、降走陰、七十二般法術等,俱不能超生了死,皆非正也.

2.    流者,周流也.雲遊天涯、朝山禮像、募化十方、修寺建塔卜星相、算數推測、善知過去未來、吉凶禍福、響驗如神;九流三教、諸子百家、口頭三昧(:形容僅是表面工夫,雖有研究之功卻無實證之益)一切流道,俱不能超生了死,皆非正也.

3.    動者,行動也.凡習搬運吐納、擦掌拳撫、晒背反睛、餐霧服氣、藥煉丹、服乳精、站立坐跑、運氣之功,一切有作有為、有像有形之道,俱不能超生了死,皆非正也.

4.    靜者,寂靜也.凡隱(隱居)入洞、靜坐觀空、數息止念、避榖煉形;有守泥丸(泥丸:道家謂上丹田之意)、守尾閭(尾閭在夾脊之下盡頭,關可通內腎之)、守(道為辟不食之道也)、守(肚臍橫開一指附近,乃道家煉氣之);有眼觀鼻、鼻觀心;以血心作黃庭(黃庭經為修真成仙之經典)以肝肺為龍虎(意指道家對陰陽、神氣性情之說)、以心腎作坎離(道家將陰陽、水火和神氣調和之道)有守兩乳之中、有修性不修命有修命不修性,一切陽孤陰寡、盲修瞎煉之道,俱不能超生了死,皆非正也.

5.    更有冤深孽重之輩,雖入大道不知天命毫不低心(謙下之心),稍得一線之功自以為能,就要稱師作祖分門別戶,欺哄人,罪莫大也,怎能超?更非正也。不可高自大.

 

()數息:「數」,即數數字;「息」,指個人鼻息、氣息。修數息觀,是將心念靠在氣息與數字上,藉以停止心念的遷流與。一般人的心理,通常有四種病態:第一是妄想心,第二是昏,第三是無聊,第四是無記。若將此諸病態去除,不僅可使身體健康、壽命延長,進一步更可使人心智清明、超凡入聖、達到定心、淨心、明心之境界,此即為數息觀之目的。(資料:中台世界)

()是避食五穀之意。食氣,是以氣為食,不再食用人間的五穀,進而吸食天地日月之精氣。古來修道之士認為:「食者智慧而」不能長生,相反「食氣者」卻能達到「神明而壽」。所以,想要長壽延年,就必須「辟穀食氣」。

莊子.逍遙遊描述的藐姑射山之神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吸風飲露即「食氣」,不食五穀即「辟」,因為他能行辟穀食氣之術而能保持著青春美貌的容顏與軀體。呂氏春秋.必己篇:「單豹好術,離俗棄塵,不食實。」注曰:「不食實,行氣道引也。」秦漢時期,在方士中就已流行不食五穀的長生術,出現了一些辟之士。(Source:食品張老師的~)

() 黃庭:

1.        道教典籍黃庭經的簡稱唐.李白.送賀賓客歸越詩:「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2.        道家稱腦中、心中、脾中為「黃庭」宋.張君房.雲.卷十一.釋題:「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Source漢點)

4:

除:

〈名〉

(1) (形聲。從,餘聲。從“阜”,表示與地形地勢的高低上下有關。本義:宮殿的臺階)

(2) 同本義 [steps of palace]

,殿階也——《說文》。按,階級如山石之高下,故從

自前殿南下除。——《漢書·王莽傳》

自東除——張衡《東京賦》。 

苔痕上除綠,草色入簾青——劉禹錫《陋室銘》

(3) 一般建築的臺階 [steps leading to a house]

下除,觸柱折轅——《漢書·李廣蘇建傳》

(4) 泛指臺階 [step]

聽事前除,雨後猶濕。——《世說新語·政事》

除謂之階——· 《營造法式》   (Source漢點)

5:

詩曰:「衣(一ˋ)錦尚(ㄐㄩㄥˇ)_言穿彩綢之衣,而外加罩袍也.衣,動詞,穿也.錦,彩色之綢衣.,加也.,通「.禪衣也,即單層之罩袍.毛詩衛風碩人篇與鄭風丰篇皆作「衣錦」,與此所引不同.故毛奇齡四書(ㄕㄥˋ)以為逸詩.俞樾據孔穎達禮記正義云有俗本作衣錦」,推測中庸當作「衣錦」,「尚」為「的借字.鄭風篇「衣錦衣,褧裳」二句之辭,後人復倒「」為「.(Source:三民書局四書讀本謝冰瑩等編譯)

 

   風碩人篇_碩人其頎(ㄑㄧˊ),衣錦(ㄐㄩㄥˇ)衣:美人身材那麼修長,錦服外罩麻紗單衣.(:身材修長)(碩人:此指)

   鄭風_衣錦衣,褧裳:穿上錦衣加罩衣,穿上錦加罩.

Source三民書局詩經讀本滕志賢注譯

 

逸詩未收入詩經中的古詩。清.桂馥.樸.卷二.溫經逸詩:「古者謠諺皆謂之詩,其采於遒人者,如國風是也。未采者,傳聞里巷,凡周秦諸書引詩不在四家編內者,皆得之傳聞,故曰逸詩。」

◎碩人

1.        美人。詩經.衛風.碩人:「碩人其頎,衣錦衣。」

2.        隱士詩經.衛風.考:「考在澗,碩人之寬。」

3.        大德、賢德的人詩經.風.簡兮:「碩人俁俁(ㄩˊ)公庭萬舞。」魏書.卷七.高祖紀上:「頃者州郡選貢,多不以實,碩人所以窮處幽仄夫所以超分進。豈所謂賢樹德者也?」(Source漢點)

 

#莊:莊是春秋時齊國的公主,是有史可證的最早美女,對她的最早記載出自《詩經》。宋人朱熹認為莊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詩人,他認為收在《邶風》中開篇五首詩是莊所做。(網路資料)

6:

《韓非子•解老[戰國 (公元前475 - 公元前221)]

書之所謂大道也者,端道也所謂貌施也者,邪道也。所謂徑大也者,佳麗也。佳麗也者,邪道之分也。朝甚除也者,獄訟繁也。獄訟繁則田荒,田荒則府倉虛,府倉虛則國貧,國貧而民俗淫,民俗淫則衣食之業絕,衣食之業絕則不得無飾巧詐,飾巧詐則知采文,知采文之謂服文采。獄繁、倉廩虛、而有以淫侈為俗,則國之傷也若以利劍刺之。故曰:「帶利劍。」諸夫飾智故以至於傷國者,其私家必富私家必富,故曰:「資貨有餘。」國有若是者,則愚民不得無術而效之,效之則小盜生。由是觀之,大作則小盜隨,大唱則小盜也者,五聲之長者也,故先則鐘皆隨,則諸樂皆和。今大則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則小盜必故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貨資有餘者,是謂盜矣。(Source: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7:

大學_「一家仁,國興仁;一家讓,國興讓;一人貪,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事,一人定國。」

 

(網路圖片)_

 

 

 

 

 

:古代的一種吹奏樂器,由排列的竹管製成,有些像後代的是各種樂器中最主要的用來協調其他樂器的樂器(《韓非子·解老》:也者,五聲之長者也,故先則鐘皆隨,則諸樂皆和”)

˙            說文段注:管之三十六簧者為竽 十三鳳之身也。,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大者謂之巢小者謂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