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義

第五十六章

18-62-56

大雅講義 網http://www.jackwts.tw/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62(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1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第五十六章(真行章)   (ㄓˋ)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壹.     前言_(真行章)

1.      道德經上篇_介紹對道的認知。道德經下篇_介紹對德的踐行

2.      道德經上下篇_

 

3.      道可道:真理若是能讓你由言說表達出來. 非常道:就不是永遠不變的道. 名可名:所做出來的德,若是誇耀出來. 非常名:就不是永遠不變的德.

˙     本句道德萬世不易的定義.

4.      上天慈悲,這些聖人大德的經典,是將上天的意思傳下來,傳給我們知道.但是我們不可面對經典說:我對經典很熟,我會背誦.而是更要面對自性.我們研究經典不是用說的,是實際上要去做的.用說的沒有道,實際按照經典去做的才有道.說食不,各人吃飯各人飽.經典是要讓我們理入,所以道貴真知.

˙     道是非常寶貴的,明師一指,賦予我們天命,天命才能讓我們超生了死,天命才能讓我們天榜掛號,天命才能讓我們逢凶化吉.

˙        面對自性,是要我們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瞭解我們的本心、本性是.身軀是心佛之器具,身軀是給佛來用的,所以個人的行為是能看得出來他的六根是不是被佛用.佛眼則慈眉善眼,佛口則不說是非、長短、不誇耀自己,一切行為慈悲、包容、謙下.故要肯定身軀是假的,不要自用,要給佛用。佛在哪裡?佛在自性中.若能做到這樣,叫做「真行.真就是完美無缺,就是你今生能由佛來用.

˙     自性是佛,性外無佛佛向自身作,莫向身外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部交給佛來用.

 

貳.      課文_ (0:15:20)

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_(1)

1.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_

(1)   知:智慧,了悟真理.智慧是由內性所發露出來.知識是由外攝而來,讀很多書,看得多、聽得多,知識豐富.

(2)   ()_由外入.    _ 自性出.所以自心是道,自性是道.

˙     修道能啟發智慧,能流露出自性,了悟真理、默悟道體,這是有智慧的人.

(A).   大道不在言說中,離文字、形相、言說.

(B).   言說愈多,離道愈遠.

(C).   道德經:道之為物,惟.兮,其中有兮,其中有物._本句是說,我們都求了道,道看不到,也拿不出來,到底有沒有道呢?有,道確實存在.冥冥中有股力量在幫助我們,感受得到,但說不出來.

(D).   道德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博,博者不知.

(E).   金剛經: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F).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大道因為無(_無形、無情、無名),才能無窮(_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人能修至無為,則無不為;修至無心,則是佛心;修至無念,則是道.

˙     人生短暫,修道者時時要找機會了不能了,難把鄉還;而世人是時時找機會賺錢.

2.    塞其兌閉其門_

(1)   兌:眼耳鼻口與外接觸者.

˙     道不是看的、聽的、說的道重向內自求向外求;重內求諸心,不外求諸法. (2)

˙       修道重經教文字言說、外來知見,這些只是助緣,幫助我入理.我們不是面對經典,而要面對自性.今天研究經典能融入自性中,則是成功者.道在你的日常行為中,不是在言說中.若只對經典文字很熟(3),則修道僵化,自己變成裝經典的骨董箱,這樣是不能成道的.

˙     修道不是靠眼耳鼻口,修道將道融入在我們的生活中、行為中、自性中少說多做. 道德經:出彌遠,其知彌少.所以修道要塞其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不廉無所不貪不恥無所不為.

閩南語俗諺_(Source台灣閩南語常用辭典)

做官若清廉,食飯著攪鹽。

Tsò kuann tshing-liâm, tsia̍h-pn̄g tio̍h kiáu iâm.

當官如果清廉,生活就會清苦。比喻無官不貪的情況。

(2)   閉其門_ 兌與門用六根來涵蓋.

˙     其目的在不入、內心不亂.

˙     我們修道一樣要生活、要物質,但少私寡欲、淡泊名利. 所以道德經少則得多則惑.(少私:個人生活,吃的、穿的、用的,簡簡單單,差不多就好)

3.    挫其銳,解其_  銳:足以傷己損人的習性.    挫:削弱.

(1)   (0:52:01)修道很重要的是挫其銳,本身的利銳(_脾氣、毛病、貪嗔痴),說話、做事不小心就會傷己損人.挫其銳,才能由凡入聖.

(2)   解其_ (忠孝節義、五倫八德等,很多美德、行為)天理相連在一起.

˙     (:相連在一起) (解其_所有的行為要合天理)

˙     子曰:「之孝者是謂能養(一ㄤˋ)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一ㄤˇ)不敬,何以別乎  不敬禮偽,不敬的孝是假的.

4.    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_

(1)   和其光_ 見賢思齊.   光:美善的行為.   讓人效法.

(2)   同其塵_ 修道切忌自命清高、憤世嫉俗不流要有親民的功夫.謙下自己,鼓勵別人.

˙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子曰:有教無類.因為皇帝專制、太專斷,以致戰亂紛紛.

(3)   玄同玄妙中與道同體.

5.    .

塞其兌(:看少、說少)閉其門(:不要被外物染著、沾上)挫其銳(:這項很重要,脾氣、毛病一定要改,不可意氣用事),解其(:行為要合天理),和其光(:修至很好的境界,讓人效法).

˙     在道場自性平等、正等正覺、無分高下、沒有對待.

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_.

1.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_ 道場是一艘法船,大家都一樣.

2.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_ 我們都是道親,要正其誼(:交情要正)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參閱07近思錄07-0207-14首頁 )

˙     在道場中不可謀利,也不要去計較有多少功德.更不能為了私利,害到別人.

3.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_ 不可在道場中,抬高自己身分,或低賤自己.

˙     五見(4)(1)身見:我執、我是. (2)邊見:死後一無所有. 死後還有機會再出世. (3)邪見:否定道、仙佛、因果. (4)見取見自封果位. (5)戒禁取見自訂佛.

4.      故為天下貴_ 能做到以上所述,則為天下人所敬重。   貴:敬重.

˙     修道要低心下. 道德經: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     在道場不要自伐、自誇,有功給別人,過失自己擔.所以今天修道要擔盡天下人的罪過,擔盡眾生的痛苦.道辦不好,怪自己德行不夠;班開不好,怪自己講的不好,不要怪別人不來參班.

˙     將聽到的經典道理,表現在日常行為中,是最實在的.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96分鐘)  12/21

參考:

 

1:

 參考:(Source:郭店楚簡)

學者

塞其兌

閉其門

挫其銳

解其分(

王弼

,事欲之所由生

,事欲之所由從

銳挫而無損

解而不

含守質

除爭原

河上公

兌,目也。

使目不妄視。

門,口也。

使口妄言。

情欲有所銳為,當念道無為以挫止之。

結恨不休也。當念道恬泊以解釋之。

塞閉之者,欲絕其源

高明

使民無知無欲

使民無事無爭

 

學者

和其光

同其塵

玄同

文義

王弼

無所特顯,則物無所偏爭也。

無所特賤,則物無所偏恥也

 

修身

河上公

雖有獨見之明,當和之使闇昧,不使亂。

不當自別殊也

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謂與天同道也。

修道

.

2:

壇經:

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縱觀佛教浩瀚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最長的一部經是《大般若經》,共有六百卷,為唐朝的三藏玄奘大師西行取經回中土,歷經多年翻譯而成。玄奘大師也因這部《大般若經》而流芳百世,成為佛教史上貢獻卓越的高僧大德。

3:

壇經: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祖曰:「禮不投地,何如禮?心中必有一物,習何事耶?」曰:「念法華已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曰:『理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4:

五見_ (參考)

又名五惡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身見執著五蘊假和合之身為實有;邊見是偏於一邊的惡見,如有些人以為人死之後一切都歸於無,所謂人死如燈滅,這叫做斷見,又有一些人以為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為豬馬牛羊,這叫做常見,這種執斷執常的見解,都偏一邊,故名邊見;邪見是邪而不正的見解,如無因果,壞諸善事是;見取見之見即指我見、邊見、邪見,取是取著不捨,對於上述三種不正見,執以為是,名見取見戒禁取見就是執行或受持邪戒,錯認以為是正戒,如一般人持牛戒狗戒等,以為是生天之因,又有一般人塗灰斷食,錯認以為是涅槃之道是。(出處: 陳義孝編, 摩法師鑑定, 《佛學常見辭彙》)

 

又作五染見、五見、五利使。指在根本煩惱中之五種惡見。即:()薩迦耶見,譯作有身見、偽身見、壞身見、身見。此乃有部之說;經部則釋為虛偽;而唯識宗作「移轉」解。即自執有「我」之存在,稱為「我見」,而以為此屬於我,則稱「我所見」。()邊執見,又作邊見。為偏執於極端一邊之見解;如謂我死後仍常住不滅,此稱為常見(有見);謂我死後則斷絕,此稱為斷見(無見)。()邪見,為否定因果道理之見解。()見取見,即執著錯誤之見解以為真實者。()戒禁取見,又作戒取見、戒盜見。即視不正確之戒律、禁制等,為可達涅槃之戒行,此種執著即稱為戒禁取見(出處: 佛光電子大辭典)

佛光大辭典 (法師主編)  持牛戒

印度苦行外道中之牛狗外道,認為人乃由前世牛狗中而來,或以為牛狗死後可生天上,故持牛戒、狗戒,齕草噉污,唯望生天,以執此苦行為得果之因。百論疏卷上(大四二二四七下):「持牛戒者,如俱舍論說,合眼低頭,食草以為牛法。」(參閱「苦行外道3944 p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