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義
第五十六章 |
18-62-56 |
大雅講義 網址 http://www.jackwts.tw/ |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第62集(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1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壹.
前言_(真行章)
貳.
課文_ (0:15:20) 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_(註1) 1.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_ (1)
知:智慧,能了悟真理.智慧是由內性所發露出來.知識是由外攝而來,讀很多書,看得多、聽得多,知識豐富. (2)
(宗)教_由外入.
道_ 由自性出.所以自心是道,自性是道. ˙ 修道能啟發智慧,能流露出自性,了悟真理、默悟道體,這是有智慧的人. (A).
大道不在言說中,離開文字、形相、言說. (B).
言說愈多,離道愈遠. (C).
道德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_本句是說,我們都求了道,道看不到,也拿不出來,到底有沒有道呢?有,道確實存在.冥冥中有股力量在幫助我們,感受得到,但說不出來. (D).
道德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E).
金剛經: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F).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大道因為無(_無形、無情、無名),才能無窮(_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人能修至無為,則無不為;修至無心,則是佛心;修至無念,則是道. ˙ 人生短暫,修道者時時要找機會了愿,愿不能了,難把鄉還;而世人是時時找機會賺錢. 2. 塞其兌,閉其門_ (1)
兌:眼耳鼻口能與外接觸者. ˙ 道不是看的、聽的、說的,道重在向內自求,不向外求;重內求諸心,不外求諸法. (註2) ˙ 修道不重經教文字言說、外來知見,這些只是助緣,幫助我入理.我們不是面對經典,而要面對自性.今天研究經典能融入自性中,則是成功者.道在你的日常行為中,不是在言說中.若只對經典文字很熟(註3),則修道會僵化,自己變成裝經典的骨董箱,這樣是不能成道的. ˙ 修道不是靠眼耳鼻口,修道是將道融入在我們的生活中、行為中、自性中,少說多做. 道德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所以修道要塞其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禮義是治人之大法,廉恥是立人之大節.不廉則無所不貪,不恥則無所不為. 閩南語俗諺_(Source:台灣閩南語常用辭典)
(2)
閉其門_ 兌與門用六根來涵蓋. ˙ 其目的在外誘不入、內心不亂. ˙ 我們修道一樣要生活、要物質,但要少私寡欲、淡泊名利. 所以道德經云:少則得,多則惑.(少私:個人生活,吃的、穿的、用的,簡簡單單,差不多就好) 3. 挫其銳,解其紛_ 銳:足以傷己、損人的習性. 挫:削弱. (1)
(0:52:01)修道很重要的是挫其銳,本身的利銳(_脾氣、毛病、貪嗔痴),說話、做事不小心就會傷己損人.挫其銳,才能由凡入聖. (2)
解其紛_ 將紛(:忠孝節義、五倫八德等,很多的美德、行為)與天理相連在一起. ˙ (解:相連在一起) (解其紛_所有的行為要合天理) ˙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一ㄤˋ)。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一ㄤˇ),不敬,何以別乎?」 不敬則禮偽,不敬的孝是假的. 4. 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_ (1)
和其光_ 見賢思齊. 光:美善的行為. 和:讓人效法. (2)
同其塵_ 修道切忌自命清高、憤世嫉俗,要和而不流,要有親民的功夫.謙下自己,鼓勵別人. ˙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子曰:有教無類.因為皇帝太專制、太專斷,以致戰亂紛紛. (3)
玄同:玄妙中與道同體. 5. .
˙ 在道場自性平等、正等正覺、無分高下、沒有對待. 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_. 1.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_ 道場是一艘法船,大家都一樣. 2.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_ 我們都是道親,要正其誼(:交情要正)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參閱07近思錄07-02,07-14;首頁 ) ˙ 在道場中不可謀利,也不要去計較有多少功德.更不能為了私利,害到別人. 3.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_ 不可在道場中,抬高自己身分,或低賤自己. ˙ 五見(註4):(1)身見:我執、我是. (2)邊見:■死後一無所有. ■死後還有機會再出世. (3)邪見:否定道、仙佛、因果. (4)見取見:自封果位. (5)戒禁取見:自訂佛規. 4.
故為天下貴_ 能做到以上所述,則為天下人所敬重。 貴:敬重. ˙ 修道要低心下氣. 道德經: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 在道場不要自伐、自誇,有功給別人,過失自己擔.所以今天修道要擔盡天下人的罪過,擔盡眾生的痛苦.道辦不好,怪自己德行不夠;班開不好,怪自己講的不好,不要怪別人不來參班. ˙ 將聽到的經典道理,表現在日常行為中,是最實在的. .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
(96分鐘)
12/21
參考: |
|
|||||||||||||||||||||||||||||||||||||||||||||||||||||
註1: |
參考:(Source:郭店楚簡)
. |
|||||||||||||||||||||||||||||||||||||||||||||||||||||
註2: |
壇經: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縱觀佛教浩瀚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最長的一部經是《大般若經》,共有六百卷,為唐朝的三藏玄奘大師西行取經回中土,歷經多年翻譯而成。玄奘大師也因這部《大般若經》而流芳百世,成為佛教史上貢獻卓越的高僧大德。 |
|||||||||||||||||||||||||||||||||||||||||||||||||||||
註3: |
壇經: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已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理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
|||||||||||||||||||||||||||||||||||||||||||||||||||||
註4: |
五見_ (參考)
又名五惡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身見是執著五蘊假和合之身為實有;邊見是偏於一邊的惡見,如有些人以為人死之後一切都歸於無,所謂人死如燈滅,這叫做斷見,又有一些人以為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為豬馬牛羊,這叫做常見,這種執斷執常的見解,都偏于一邊,故名邊見;邪見是邪而不正的見解,如謗無因果,壞諸善事是;見取見之見即指我見、邊見、邪見,取是取著不捨,對於上述三種不正見,執以為是,名見取見;戒禁取見就是執行或受持邪戒,錯認以為是正戒,如一般人持牛戒狗戒等,以為是生天之因,又有一般人塗灰斷食,錯認以為是涅槃之道是。(出處: 陳義孝編,
竺摩法師鑑定, 《佛學常見辭彙》) 又作五染汙見、五僻見、五利使。指在根本煩惱中之五種惡見。即:(一)薩迦耶見,譯作有身見、偽身見、壞身見、身見。此乃有部之說;經部則釋為虛偽;而唯識宗作「移轉」解。即自執有「我」之存在,稱為「我見」,而以為此屬於我,則稱「我所見」。(二)邊執見,又作邊見。為偏執於極端一邊之見解;如謂我死後仍常住不滅,此稱為常見(有見);謂我死後則斷絕,此稱為斷見(無見)。(三)邪見,為否定因果道理之見解。(四)見取見,即執著錯誤之見解以為真實者。(五)戒禁取見,又作戒取見、戒盜見。即視不正確之戒律、禁制等,為可達涅槃之戒行,此種執著即稱為戒禁取見。(出處: 佛光電子大辭典) |
|||||||||||||||||||||||||||||||||||||||||||||||||||||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持牛戒 印度苦行外道中之牛狗外道,認為人乃由前世牛狗中而來,或以為牛狗死後可生天上,故持牛戒、狗戒,齕草噉污,唯望生天,以執此苦行為得果之因。百論疏卷上(大四二•二四七下):「持牛戒者,如俱舍論說,合眼低頭,食草以為牛法。」(參閱「苦行外道」3944) p3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