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義

第六十九、

七十章

18-75-69

大雅講義 網http://www.jackwts.tw/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75(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n1.1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石點傳師慈悲語:各為前賢大德 大家晚安!

˙      求道以後一定要修_

第六十九章(用兵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壹.        前言_(用兵章)

1.     老子不是要教我們上戰場作戰,以用兵來比如何立身處世.帶兵作戰是一個很高的綜合學問,世間也可視作是一個戰場,如何定位自我,就如同用兵一樣,來處世接物.

(1)    天下萬物,均為陰陽的混和物. (1)天陽地陰,天地之間萬物,都在陰陽之內.所以我們的所行所事不離陰陽定律_有陰有陽、有得有失、有福有禍.陰陽定律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     道德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

(2)    凡人只看表相,修道士入理入理後,能讓我們得失不擾心禍福不擾志,所以要知道利大害速.故聖人留經典闡述道理是很困難的,必須借相來提示我們如何做人.

˙        禍中有福,福中藏禍。 講師說故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2)

˙     修道要平常心,不可患得患失.

 

貳.      課文_第六十九章(0:15:45)

一、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1.    言:格言.

2.    不敢為主:逞己能,有什麼好處都讓給別人,禮讓別人不是吃虧,這是一種禮貌及修持的表現.

3.    而為客:知謙讓、守.

˙     修道士立身處世,有修沒修,在言語、舉止就看的出來.

˙     道在哪裡可看出來?在日常生活中可看出來.

4.    不敢進寸而退尺

˙     凡夫俗子_ 進,取,爭,盈,炫耀,進寸.

˙     道 士_ 退,,讓,虧,收斂,退尺.

二、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_.

1.    『行無行』_為善不欲人知善行無轍迹.

˙     施而忘施真施_ 內無能施我,外無受施人,中無所施.

˙     行無行是修道的很高境界.認真的做,認真的行功,但是不執著任何功德。默默的做,積陰德,陰德是很大的德.

2.    攘無臂_ 捲袖露臂.(捲起袖子,認真的做)

˙     為道奉獻了願.

˙     無臂:認真做,不讓人發現,也就是暗中行功默默了願.也是貪功果爭名利.在道中我們不沽名釣譽,但點點滴滴天記全.

3.    執無兵_  :發號施令.

˙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非常偉大,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經有教無類,受教育者平等.美國獨立於1776年,至今200多年歷史.中國歷史上制度還不錯,幾千年為什麼都沒有多少進步,因為中國歷史上最大敗筆就是帝王專制,

(1)     道中,大家慈悲,不要有兵,要無權勢,大家要有修養,自性平等,我們有同修的緣,不是來道場中被管的,若用權勢來發號施令,指揮、責備道親,而被考倒,你是承擔不起的.

(2)     在道中不可塑造地位、勢力範圍,而是要低心下氣,身段放軟,改脾氣、去毛病,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能只有信心無智慧,有信心無智慧則會盲從、無明.有智慧無信心會有邪見.

4.    扔無敵_

(1)     扔:接觸時.  在道中來說,扔可解釋成全時、時、勸善.

˙     以仁伐不仁,以道伐.(要有人性的慈悲)

(2)     道中扔無敵,要相惜同修緣份. 規過私室,揚善公堂.

˙     過是不簡單的,要委婉(忌太直)、疑似(忌太真)、含蓄(忌太盡_不要講太多),不是法官在審判犯人.

三、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1.    禍莫大於輕敵_

˙     _ 戕害自性的物慾.   _ 不良習性.   輕敵_抽菸、喝酒、吸毒、賭博,有些人以為試一試沒關係,但是一旦上癮害到自性就糟了.

2.    幾喪吾寶_ 幾乎沒救.

四、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1.    抗兵相加_ 改變不良習慣.

2.    哀者勝_ 同情、包容、體諒、寬恕教育子女,用親情去感動.

參.    前言_()

1.    道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眼睛長在心中,來觀察自己;嘴巴長在心,來評論自己.

2.    《老子韓非列傳》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3)

3.    論語_子曰:「道不行,乘浮於海..

˙     老子、孔子對於道之不能推行,也很怨嘆.

 

肆.    課文_第七十章(1:13:30)

一、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    吾言甚易知_ 道德經講那麼多了,實在是很容易了知的.要給我們知道什麼呢?

˙     知:知道本來面目(:),當然行為(:).

˙     道德經沒有講其它什麼,都是在講自身中的自性,所以平常講課、闡述道理,要講到自身自性中. 道不是在天涯海角,道在我們自身中,要落實在自性中.

2.    行:道在自身,不假外求.

˙     道德經五千言,只是講道與德,講我們的自性與行為而已,不假外求,不用拜託別人,只要修自己,所以甚易知,甚易行。.

˙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參閱18道德經講義18-59-53_首頁 )

3.    但是眾生很可憐,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識愈多性愈迷. (現在世人聰明有餘,智慧不足)

講師說俏皮話_

 翹腳的眾生(_高層、高職位),是難度來求道的.   兩腳平平的眾生,較容易度來求道.

˙     出彌遠,其知彌少.

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1.    言有宗,事有君_ 宗:根據.    君:至理不變.

˙     言證理,句句證道.

˙     老子說:我生氣了,世人都不相信,其實道德經說到現在,每一句話都有根據,都在證理、證道.

2.    夫唯無知,是以我知。

(1)     凡人所知,只是知表相,而沒有入理.所以我們今天修道要修至聞聲知心即相見性.

(2)     道德經:上士聞道(了悟、領會)勤而行(:認真去做);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3)     不笑不足以為道_

˙     曲高和寡_因為道很高、很超然,不是在保佑你發財、豐收.

˙     一旦下士接受,表示落入粗俗貴氣.

˙     公孫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不為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ㄍㄡˋ)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     小人者,恥也.

3.    我者希,則我貴矣.

三、      是以聖人被(ㄆㄧ)褐懷玉

1.    真修道士外表穿上褐色衣服,跟平常人一樣,但是內心懷者珍貴的寶玉.所以修道不是修外表,在修內心的真實.

2.    中庸_詩曰:「衣(一ˋ)錦尚(ㄐㄩㄥˇ)」,惡其文之著(ㄓㄨˋ)也。_穿著華麗的衣服,外面再套上粗的布衣.

3.    所以今天修道——   [在內心的法喜充滿、在自性的光]_懷玉,不在外相的展現、誇耀. 彌勒祖師:今天修道士現「在家相」.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8/23 (98分鐘)

參考:

 

1:其它參考_

 

2: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_ (Yahoo奇摩知識)

釋義: 比 喻 暫 時 受 到 損 失 , 但 也 可 能 得 到 好 處 , 有 福 禍 相 倚 之 意 。

出處:《 淮 南 子 人 間 訓 》 : 近 塞 上 之 人 , 有 善 術 者 , 馬 無 故 亡 而 入 胡 , 人 皆 之 , 其 父 曰 : 「 此 何 不 為 福 乎 ? 」 居 數 月 , 其 馬 伴 胡 駿 馬 而 歸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已經是我們現在常用的成語了,但是您知道典故嗎?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以前在北邊的邊塞地方有一個人很會養馬,大家都叫他塞翁,有一天,塞翁的馬從馬廄裡逃跑了,越過邊境路跑進了胡人居住的地方,鄰居們知道這個消息都趕來慰問塞翁不要太難過,塞翁一點都不難過,反而笑笑說:「我的馬雖然走失了,但這說不定是件好事呢?」

過了幾個月,這匹馬自己跑回來了,而且還跟來了一匹胡地的駿馬,鄰居們聽說這個事情之後,又紛紛跑到塞翁家來道賀,塞翁這回反而皺起眉頭對大家說:「白白得來這匹駿馬恐怕不是什麼好事喔!」

塞翁有個兒子很喜歡騎馬,他有一天就騎著這匹胡地來的駿馬出外遊玩,結果一不小心從馬背上摔了下來跌斷了腿,鄰居們知道了這件意外又趕來塞翁家,慰問塞翁勸他不要太傷心,沒想到塞翁並不怎麼太難過、傷心,反而淡淡的對大家說:「我的兒子雖然摔斷了腿,但是說不定是件好事呢!」

鄰居每個人都莫名其妙,他們認為塞翁肯定是傷心過頭,腦筋都糊塗了。過了不久,胡人大舉入侵,所有的青年男子都徵調去當兵,但是胡人非常的剽悍,所以大部分的年輕男子都戰死沙場,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用當兵,反而因此保全了性命,這個時候鄰居們才體悟到,當初塞翁所說的那些話裡頭所隱含的智慧。

3:

[尹喜,字公度,一說為關尹 。天水人,周昭王時為函谷關令。]

 

參考: (Yahoo奇摩知識+)

道家老子除了著作道德經留下,只有儒家孔子、關令尹喜兩人可以算是老子的徒弟。

道家老子講究:「天人合一」,重視自己「元神」,不重視外在「鬼神」,修行「道」法「自然」,每個人皆能「自然」修行。

老子是道家學派始祖,著作道德經,全世界第一位具辯證法,第一位具宇宙觀思想家,記載騎乘青牛自西方而來,慈悲入世傳道精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傳道有緣人儒家孔子完成後,又獨自出涵谷關從此不知去向?

顏淵是孔子最鍾愛的學生,孔子贊顏淵:「不幸短命死矣」。而後有言:「!天喪!天喪!」還有「哭之」的記載。過了不久孔子73歲死去,因此孔子傳承自老子的「道」,並沒有繼續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