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序 |
19-00 |
大雅講義 網址_ http://www.jackwts.tw/ |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序(摘要)_(資料來源:商務書局) 孟子荀子都是戰國儒學大師,乃一主性善,一主性惡;一遵先王,一法後王;一稱仁義,一隆禮義;其旨趣乃若大不相同者,是何為而然。昔賢以為進德脩業,內出外入,洙泗立教,原自有此兩條途徑。是以曾子之一貫,道在忠恕;子貢之一貫,功資多學。後世如朱陸二子,尊德行,道問學,亦各遵所聞;這又曷足多怪呢?是說也,自然不能說是不對。雖然,猶有本焉。荀子之起,論時最後,又與慎到並生於趙,游學於齊,居稷下最久,並作過三次祭酒。然則其與孟子旨趣所以不同者,其故不難臆(一ˋ)度而知矣,所謂「居楚而楚,居夏而夏」,其所「漸靡」於齊學者,固已深矣!唐韓愈氏嘗稱「孟氏醇乎醇,荀與楊大醇而小疵」,嗚呼此其所以為小疵也歟。性惡說,疑即出於田駢、慎到一輩法治論者矣! 孟子距楊墨,荀子非難諸子,凡以著明孔子之道。然不同者,孟子壁壘森嚴,對於楊墨,直辭而闢之,比之洪水猛獸。以為邪說誣民,仁義充塞,人將相食。荀子則不然,他對於諸子有所非,亦未嘗不有所取。諸如天論篇所舉,自老子以下,在他固以為皆物之一偏。故凡所謂有見於此,無見於彼,彼者是他所非,此者是他所取,如解蔽篇所舉,自墨子以下,在他,固以為皆道之一隅(ㄩˊ)。故凡所謂蔽於此而不知彼,彼者是他所非,此者是他所取,夙嘗謂孟子距楊墨,在正救人心,荀子非難諸子,在辨別是非。 (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居貴溪的象山,自號「象山翁」,學者稱「象 又荀子以「欲」言「性」,故以性為惡。而師法之化,禮義之文,所以能矯人之情性而正之者,全恃(ㄕˋ)此「出令而無所受令」之「心」,以為權衡。使之舍非而從是,趨福而避禍。故曰:「心不可以不知道」,道者,古今之正權也。他的意思,以為性是性,心是心,各自為一物;用此可以矯彼。觀正名篇所云「欲過之,而動不及,心止之也;欲不及,而動過之,心使之也」二語,是心可以止欲,亦可以使欲。故解蔽云者,所以清其天君也(天論篇),故以「大清明」為歸。 (商務荀_425) 參考_ (大清明:其心清明,絕無蔽塞。) 荀子(約 -315~ -228)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