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非相篇 |
19-05 |
大雅講義 網址_ http://www.jackwts.tw/ |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 1.
相人,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舉,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稱之。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不勝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君子之謂吉,小人之謂凶。故長短小大,善惡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 2.
蓋帝堯長,帝舜短;文王長,周公短;仲尼長,子弓短。昔者衛靈公有臣曰公孫呂,身長七尺,面長三尺,焉廣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動天下。楚之孫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禿長左,軒較之下,而以楚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白公之亂也,令尹子西,司馬子期,皆死焉,葉公子高入據楚,誅白公,定楚國,如反手爾,仁義功名善於後世。故事不揣長,不揳大,不權輕重,亦將志乎爾。長短大小,美惡形相,豈論也哉!且徐偃王之狀,目可瞻馬。仲尼之狀,面如蒙倛(註1)。周公之狀,身如斷菑(註2)。皋陶之狀,色如削瓜。閎夭之狀,面無見膚。傅說之狀,身如植鰭(註3)。伊尹之狀,面無須麋。禹跳(註4)湯偏。堯舜參牟子(註5)。從者將論志意比類文學邪?直將差長短,辨美惡,而相欺傲邪? 2.1
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ㄌㄨˋ),後世言惡,則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之不眾,議論之卑爾。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ㄒㄩㄢ)子,莫不美麗姚冶,奇衣婦飾,血氣態度擬於女子;婦人莫不願得以為夫,處女莫不願得以為士,弃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並起;然而中君羞以為臣,中父羞以為子,中兄羞以為弟,中人羞以為友;俄則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傷其今,而後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之不眾,議論之卑爾!然則,從者將孰可也! 3.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窮:為上則不能愛下,為下則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窮也;鄉則不若,偝則謾之,是人之二必窮也;知行淺薄,曲直有以相縣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窮也。人有此三數行者,以為上則必危,為下則必滅。《詩》曰:「雨雪瀌瀌(ㄅㄧㄠ),宴然(註6)聿(ㄩˋ)消,莫肯下隧(註7),式居屢驕(註8)。」此之謂也。 4.
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註9)也。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狌狌形狀亦二足而無毛也,然而君子啜(ㄔㄨㄛˋ)其羹,食其胾(ㄗˋ)。故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 4.1
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禮莫大于聖王;聖王有百,吾孰法焉?故曰:文久而滅,節族久而絕,守法數之有司,極禮而褫。故曰:欲觀聖王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彼後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後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欲知上世,則審周道;欲審周道,則審其人所貴君子。故曰: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註10) 5.
夫妄人曰:“古今異情,其所以治亂者異道。”而眾人惑焉。彼眾人者,愚而無說,陋而無度者也。其所見焉,猶可欺也,而況於千世之傳也?妄人者,門庭之間,猶可誣欺也,而況於千世之上乎?聖人何以不可欺?曰:聖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以說度功,以道觀盡,古今一也。類不悖,雖久同理,故鄉乎邪曲而不迷,觀乎雜物而不惑,以此度之。五帝之外無傳人,非無賢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無傳政,非無善政也,久故也。禹湯有傳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無善政也,久故也。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略則舉大,詳則舉小。愚者聞其略而不知其詳,聞其詳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滅,節族久而絕。 6.
凡言不合先王,不順禮義,謂之奸言;雖辯,君子不聽。法先王,順禮義,黨學者,然而不好言,不樂言,則必非誠士也。故君子之於言也,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君子必辯。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為甚。故贈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于黼黻(ㄈㄨˇ ㄈㄨˊ)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鐘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無厭。鄙夫反是:好其實不恤其文,是以終身不免埤(ㄆㄧˊ)汙傭俗。故《易》曰:「括囊(註11)無咎無譽。」腐儒之謂也。 7.
凡說之難,以至高遇至卑,以至治接至亂。未可直至也,遠舉則病繆,近世則病傭。善者於是閒也,亦必遠舉而不繆,近世而不傭,與時遷徙,與世偃仰,緩急嬴絀,府然若渠匽檃栝之於己也。曲得所謂焉,然而不折傷。故君子之度己則以繩,接人則用抴(一ˋ)。度己以繩,故足以為天下法則矣;接人用抴,故能寬容,因求(註12)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賢而能容罷(ㄆㄧˊ),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夫是之謂兼術。詩曰:「徐方既同,天子之功。」此之謂也。 8.
談說之術:矜莊以莅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譬稱以喻之,分別以明之,欣驩芬薌以送之,寶之,珍之,貴之,神之。如是則說常無不受。雖不說人,人莫不貴。夫是之謂為能貴其所貴。傳曰:「唯君子為能貴其所貴。」此之謂也。 9.
君子必辯。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為甚焉。是以小人辯言險,而君子辯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則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辯不若其吶也。言而仁之中也,則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起于上所以道於下,政令是也;起於下所以忠於上,謀救是也。故君子之行仁也無厭、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言君子必辯。小辯不如見端,見端不如見本分。小辯而察,見端而明,本分而理;聖人士君子之分具矣。 9.1
有小人之辯者,有士君子之辯者,有聖人之辯者:不先慮,不早謀,發之而當,成文而類,居錯遷徙,應變不窮,是聖人之辯者也。先慮之,早謀之,斯須之言而足聽,文而致實,博而黨正,是士君子之辯者也。聽其言則辭辯而無統,用其身則多詐而無功,上不足以順明王,下不足以和齊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註13)唯則節,足以為奇偉偃卻之屬,夫是之謂奸人之雄。聖王起,所以先誅也,然後盜賊次之。盜賊得變,此不得變也。。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
參考: |
(資料來源:漢點) |
註1: |
蒙倛(ㄑㄧ):亦作“ 蒙箕 ”。 古時臘月驅逐疫鬼或出喪時所用之神像。臉方而醜,發多而亂,形兇惡。《荀子·非相》:“ 仲尼
之狀,面如蒙倛。” 楊倞 注:“倛,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 韓侍郎 雲:‘四目為方相,兩目為倛。’”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 咎繇 面如蒙箕。” 唐
韓愈 《雜說》之三:“其貌有若蒙倛者。” |
註2: |
斷葘:亦作“ 斷菑 ”。 枯折的樹幹。形容人背傴而枯瘦。《荀子·非相》:“ 周公
之狀,身如斷葘。” 王先謙 集解引 郝懿行 曰:“《皇矣》詩傳:‘木立而死曰葘。’葘者,植立之貌。 周公 背傴,或曰韤僂,其形曲折,不能直立,故身如斷葘矣。” 清 袁枚 《隨園隨筆·今疾病見古書》:“‘ 周公
如斷菑’亦枯瘦之義。” |
註3: |
植鰭:豎起的魚鰭。形容人枯瘦背脊弓曲貌。《荀子·非相》:“ 傅説
之狀,身如植鰭。” 王先謙 集解引 郝懿行 曰:“鰭在魚之背,立而上見,駝背之人似之。然則
傅説 亦背僂歟?” 元 楊維楨 《秀州相士歌》:“貌如削瓜帝治開,背如植鰭王業建。” 清 袁枚 《隨園隨筆·今疾病見古書》:“《荀子》言 傅説 如植鰭,即今之枯瘦也。” |
註4: |
禹跳:猶禹步。謂 夏禹 跛行。《荀子·非相》:“ 禹
跳, 湯 偏, 堯 舜 參牟子。” 梁啟雄 簡釋引 高亨 《荀子眉箋》:“跳、偏,皆足跛也。” |
註5: |
參牟子:重瞳。《荀子·非相》:“ 堯
舜 參牟子。” 王先謙 集解:“‘牟’與‘眸’同。參牟子,謂有二瞳之相參也。《史記》曰 舜 目重瞳。蓋
堯 亦然。”一說“參” |
註6: |
宴然: 1.安定貌;平安貌。 漢 荀悅 《漢紀·高後紀贊》:“ 高後 女主制政,不出房闥而天下宴然。” 唐 薛用弱 《集異記·丁岩》:“自是,旬朔之內,羣虎屏跡,而山野宴然矣。”《三國演義》第一一○回:“長子 毌丘甸 曰:‘父親官居方面, 司馬師 專權廢主,國家有累卵之危,安可宴然自守?’”《紅樓夢》第七一回:“﹝ 賈政 ﹞近因在外幾年,骨肉離異,今得宴然復聚,自覺喜幸不盡,一應大小事務,一概亦付之度外。” 2.天晴日出貌。《荀子·非相》引《詩》:“雨雪瀌瀌,宴然聿消。”今本《詩·小雅·角弓》作“雨雪瀌瀌,見晛曰消。” ˙晛(ㄒㄧㄢˋ):1. 日氣;日光:“雨雪瀌瀌,見∼曰消。” 2. 明亮:“天氣自佳日色∼。” |
註7: |
下隧:同“ 下遺 ”。
《荀子·非相》:“《詩》曰:‘雨雪瀌瀌,宴然聿消。莫肯下隧,式居屢驕。’此之謂也。”按,今《詩·小雅·角弓》下隧作“下遺”。 ˙下遺:謙下從人。《詩·小雅·角弓》:“莫肯下遺,式居婁驕。” 鄭玄 箋:“遺讀曰隨……今王不以善政啟小人之心,則無肯謙虛以禮相卑下,先人而後己。”一曰,謂貶下而遺棄之。 朱熹 集傳引 張載 曰:“讒言遇明者當自止,而王甘信之,不肯貶下而遺棄之,更益以長慢也。” |
註8: |
屢驕:謂收斂驕慢之氣。屢,通“ 婁 ”。《荀子·非相》:“《詩》曰:‘雨雪瀌瀌,宴然聿消,莫肯下隧,式居屢驕。’”今《詩·小雅·角弓》“屢”作“婁”。 唐 李商隱 《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詩:“ 南詔 知非敵, 西山 亦屢驕。” |
註9: |
以其有辨也_ 能判辨親疏、長幼、尊卑、貴賤,而各安其分,統名之曰辨. (資料來源: 商務書局荀子課本熊公哲註釋) |
註10: |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只在幾希之間,所謂幾希者,在孟子,則曰仁也,義也.在荀子,則曰辨也,分也.分與辨,就知識言;仁與義,就性情言;良由一主性惡,一主性善耳。(資料來源: 商務書局荀子課本熊公哲註釋) |
註11: |
括囊:1.結紮袋口。亦喻緘口不言。《易·坤》:“括囊,無咎無譽。” 孔穎達
疏:“括,結也;囊,所以貯物,以譬心藏知也。閉其知而不用,故曰括囊。” |
註12: |
王念孫以為「求」為「眾」字之誤.言因大眾的力量以成就天下的大事. (資料來源:三民書局荀子課本王忠林注釋) |
註13: |
噡:《唐韻》職廉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廉切,𠀤音詹。《廣韻》噡,言語也。《集韻》多言。《荀子·非相篇》口舌之均,噡唯則節。《集韻》本作譫。 |
揳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