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正論篇 |
19-18 |
大雅講義 網址_ http://www.jackwts.tw/ |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1.
世俗之為說者曰:「主道利周。」是不然。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儀也。彼將聽唱而應,視儀而動;唱默則民無應也,儀隱則下無動也;不應不動,則上下無以相有也。若是,則與無上同也,不祥莫大焉。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則下治辨矣,上端誠則下愿愨矣,上公正則下易直矣。治辨則易一,愿愨則易使,易直則易知;易一則彊,易使則功,易知則明,是治之所由生也。上周密則下疑玄矣,上幽險則下漸詐矣,上偏曲則下比周矣。疑玄則難一,漸詐則難使,比周則難知。難一則不彊,難使則不功,難知則不明,是亂之所由作也。故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故主道明則下安,主道幽則下危。故下安則貴上,下危則賤上。故上易知則下親上矣,上難知則下畏上矣。下親上則上安,下畏上則上危。故主道莫惡乎難知,莫危乎使下畏己。傳曰:「惡之者眾則危。」書曰:「克明明德。」詩曰:「明明在下。」故先王明之,豈特玄之耳哉! 2.
世俗之為說者曰:「桀紂有天下,湯武(註1)篡而奪之。」是不然。以桀紂為常有天下(天子)之籍則然,親有天下(天子)之籍則 2.1
湯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義,興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歸之也。桀紂非去天下也,反禹湯之德,亂禮義之分,禽獸之行,積其凶,全其惡,而天下去之也。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故桀紂無天下,湯武不弒君,由此效之也。湯武者,民之父母也;桀紂者、民之怨賊也。今世俗之為說者,以桀紂為君,而以湯武為弒,然則是誅民之父母,而師民之怨賊也,不祥莫大焉。以天下之合為君,則天下未嘗合於桀紂也。然則以湯武為弒,則 2.2
桀紂者,其志慮至險也,其志意至闇也,其行為至亂也;親者疏之,賢者賤之,生民怨之。禹湯之後也,而不得一人之與;刳比干,囚箕子,身死國亡,為天下之大僇(ㄌㄨˋ),後世之言惡者必稽焉,是不容妻子之數也。故至賢疇四海,湯武是也;至罷不能容妻子,桀紂是也。今世俗之為說者,以桀紂為有天下而臣湯武,豈不過甚矣哉!譬之,是猶傴(ㄩˇ)巫跛匡(ㄨㄤ)大自以為有知也(註2)。故可以有奪 3.
世俗之為說者曰:「治古無肉刑(註3),而有象刑;墨黥(ㄑㄧㄥˊ),慅(ㄘㄠˇ)嬰,共艾(一ˋ)畢,剕(ㄈㄟˋ)對屨(ㄐㄩˋ),殺赭衣而不純。治古如是。(註4)」是不然。以為治邪?則人固莫觸罪,非獨不用肉刑,亦不用象刑矣。以為人或觸罪矣,而直輕其刑,然則是殺人者不死,傷人者不刑也。罪至重而刑至輕,庸人不知惡矣,亂莫大焉。凡刑人之本,禁暴惡惡(ㄨˋ ㄜˋ),且徵(ㄔㄥˊ)其未也。殺人者不死,而傷人者不刑,是謂惠暴而寬賊也,非惡惡也。故象刑殆非生於治古,並起於亂今也。治古不然。凡爵列、官職、賞慶、刑罰,皆報也,以類相從者也。一物失稱,亂之端也。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昔者武王伐有商,誅紂,斷其首,縣之赤旆(ㄆㄟˋ)。夫征暴誅悍,治之盛也。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也,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刑稱罪則治,不稱罪則亂。故治則刑重,亂則刑輕,犯治之罪固重,犯亂之罪固輕也。書曰:「刑罰世輕世重。」此之謂也。 4.
世俗之為說者曰:「湯武不能禁令。」是何也?曰:「楚越不受制。(註5)」是不然。湯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湯居亳,武王居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振動從服以化順之,曷為楚越獨不受制也!彼王者之制也,視形埶而制械用,稱遠邇而等貢獻,豈必齊哉!故魯人以榶,衛人用柯,齊人用一革,土地刑制不同者,械用備飾不可不異也。故諸夏之國同服同儀,蠻夷戎狄之國同服不同制。封內甸服,封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終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夫是之謂視形埶而制械用,稱遠近而等貢獻;是王者之制也。 4.1
彼楚越者,且時享歲貢終王之屬也,必齊之日祭月祀之屬,然後曰受制邪?是規磨之說也。溝中之瘠也,則未足與及王者之制也。語曰:「淺不足與測深,愚不足與謀智,坎井之鼃(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此之謂也。 1.
世俗之為說者曰:「堯舜擅讓。」是不然。天子者,埶位至尊,無敵於天下,夫有誰與讓矣!道德純備,智惠甚明,南面而聽天下,生民之屬,莫不振動從服以化順之。天下無隱士,無遺善,同焉者是也,異焉者非也。夫有惡擅天下矣。 5.1
曰:「死而擅之。」是又不然。聖王在上,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載其事而各得其宜。不能以義制利,不能以偽飾性,則兼以為民。聖王已沒,天下無聖,則固莫足以擅天下矣。天下有聖,而在後子者,則天下不離,朝不易位,國不更制,天下厭然與鄉無以異也;以堯繼堯,夫又何變之有矣!聖不在後子而在三公,則天下如歸,猶復而振之矣, 5.2
曰:「老衰而擅。」是又不然。血氣筋力則有衰,若夫智慮取捨則無衰。曰:「老者不堪其勞而休也。」是又畏事者之議也。天子者埶至重而形至佚,心至愉而志無所詘,而形不為勞,尊無上矣。衣被則服五采,雜間色,重文繡,加飾之以珠玉;食飲則重大牢而備珍怪,期臭味,曼而饋,伐皋(註6)而食,雍而徹乎五祀,執薦者百餘人侍西房;居則設張容,負依而坐,諸侯趨走乎堂下;出戶而巫覡(ㄒㄧˊ)有事,出門而宗祝有事,乘大路趨越席以養安,側載睪芷(一ˋ ㄓˇ)以養鼻,前有錯衡以養目,和鸞之聲,步中武象,趨中韶護以養耳,三公奉軶(ㄜˋ)持納,諸侯持輪挾輿先馬,大侯編後,大夫次之,小侯元士次之,庶士介而夾道,庶人隱竄莫敢視望。居如大神,動如天帝。持老養衰,猶有善於是者與不(ㄈㄡˇ)?老者,休也,休猶有安樂恬愉如是者乎?故曰:諸侯有老,天子無老。有擅國,無擅天下,古今一也。夫曰堯舜擅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不知逆順之理,小大、至不至之變者也,未可與及天下之大理者也。 2.
世俗之為說者曰:「堯舜不能教化。」是何也?曰:「朱(註7)象不化。」是不然也:堯舜,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聽天下,生民之屬莫不振動從服以化順之。然而朱象獨不化,是非堯舜之過,朱象之罪也。堯舜者,天下之英也;朱象者、天下之嵬(ㄨㄟˊ),一時之瑣也。今世俗之為說者,不怪朱象而非堯舜,豈不過甚矣哉!夫是之謂嵬說。羿蠭門(註8)者,天下之善射者也,不能以撥弓曲矢中微(註9);王梁造父者,天下之善馭者也,不能以辟馬毀輿致遠。堯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不能使嵬瑣化。何世而無嵬?何時而無瑣?自太皞燧人莫不有也。故作者不祥,學者受其殃,非者有慶。詩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ㄗㄨㄣˇ ㄊㄚˋ) (註10)背憎,職競(註11)由人。」此之謂也。
3.
世俗之為說者曰:「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ㄑㄧㄣ)三領,葬田不妨田,故不掘也;亂今厚葬,飾棺,故抇(ㄏㄨˊ)也。」是不及知治道,而不察於抇不抇者之所言也。凡人之盜也,必以有為,不以備不足,則以重有餘也。而聖王之生民也,皆使富厚優猶知足,而不得以有餘過度。故盜不竊,賊不刺,狗豕吐菽粟,而農賈皆能以貨財讓。風俗之美,男女自不取于涂,而百姓羞拾遺。故孔子曰:「天下有道,盜其先變乎!」雖珠玉滿體,文繡充棺,黃金充椁,加之以丹矸(ㄐㄧㄢ),重之以曾青,犀象以為樹,琅玕龍茲華覲以為實,人猶莫之抇也。是何故也?則求利之詭緩,而犯分之羞大也。夫亂今然後反是。上以無法使,下以無度行;知者不得慮,能者不得治,賢者不得使。若是,則上失天性,下失地利,中失人和。故百事廢,財物詘,而禍亂起。王公則病不足于上,庶人則凍餧羸瘠於下。於是焉桀紂群居,而盜賊擊奪以危上矣。安禽獸行,虎狼貪,故脯巨人而炙嬰兒矣。若是,則有何尤抇人之墓抉人之口而求利矣哉!雖此裸而薶(ㄇㄞˊ)之,猶且必抇也,安得葬薶哉!彼乃將食其肉而齕(ㄏㄜˊ)其骨也。夫曰:太古薄葬,故不抇也;亂今厚葬,故抇也。是特奸人之誤於亂說以欺愚者,而淖陷之以偷取利焉。夫是之謂大奸。傳曰:「危人而自安,害人而自利。」(註12)此之謂也。 4.
子宋子曰:「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鬥。人皆以見侮為辱,故鬥也;知見侮之為不辱,則不鬥矣。」應之曰:然則以人之情為不惡侮乎?曰:「惡而不辱也。」曰:若是,則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鬥也,必以其惡之為說,非以其辱之為故也。今俳(ㄆㄞˊ)優侏儒狎徒詈(ㄌ一ˋ)侮而不鬥者,是豈钜知(註13)見侮之為不辱哉。然而不鬥者,不惡故也。今人或入其央瀆,竊其豬彘,則援劍戟而逐之,不避死傷。是豈以喪豬為辱也哉!然而不憚鬥者,惡之故也。雖以見侮為辱也,不惡則不鬥;雖知見侮為不辱,惡之則必鬥。然則鬥與不鬥邪,亡(ㄨˊ)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惡侮,而務說人以勿辱也,豈不過甚矣哉!金舌弊口,猶將無益也。不知其無益,則不知;知其無益也,直以欺人,則不仁。不仁不知,辱莫大焉。將以為有益於人,則與無益於人也,則得大辱而退耳!說莫病是矣。 5.
子宋子曰:「見侮不辱。」應之曰:凡議,必先立隆正然後可也。無隆正則是非不分,而辨訟不決。故所聞曰:「天下之大隆,是非之封界,分職名象之所起,王制是也。」故凡言議期命,是非以聖王為師。而聖王之分,榮辱是也。是有兩端矣;有義榮者,有埶榮者;有義辱者,有埶辱者。志意修,德行厚,知慮明,是榮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謂義榮。爵列尊,貢祿厚,形埶勝,上為天子諸侯,下為卿相士大夫,是榮之從外至者也,夫是之謂埶榮。流淫汙僈,犯分亂理,驕暴貪利,是辱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謂義辱。詈侮捽(ㄗㄨˊ)搏,捶笞臏腳,斬斷枯磔(ㄓㄜˊ),藉靡後縛,是辱之由外至者也,夫是之謂埶辱。是榮辱之兩端也。 9.1
故君子可以有埶辱,而不可以有義辱;小人可以有埶榮,而不可以有義榮。有埶辱無害為堯,有埶榮無害為桀。義榮埶榮,唯君子然後兼有之;義辱埶辱,唯小人然後兼有之。是榮辱之分也。聖王以為法,士大夫以為道,官人以為守,百姓以成俗,萬世不能易也。今子宋子則不然,獨詘容為己,慮一朝而改之,說必不行矣。譬之,是猶以摶涂塞江海也,以焦僥(一ㄠˊ)而戴太山也,蹎(ㄉㄧㄢ)跌碎折不待頃矣。二三子之善於子宋子者,殆不若止之,將恐得傷其體也。 6.
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為欲多,是過也。(註14)」故率其群徒,辨其談說,明其譬稱,將使人知情之欲寡也。應之曰:然則亦以人之情為目不欲綦色,耳不欲綦聲,口不欲綦味,鼻不欲綦臭,形不欲綦佚;此五綦者,亦以人之情為不欲乎?曰:「人之情欲是已。」曰:若是則說必不行矣。以人之情為欲此五綦者,而不欲多,譬之是猶以人之情為欲富貴,而不欲貨也,好美而惡西施也。古之人為之不然。以人之情為欲多而不欲寡,故賞以富厚,而罰以殺損也。是百王之所同也。故上賢祿天下,次賢祿一國,下賢祿田邑,願慤之民完衣食。今子宋子以是之情為欲寡而不欲多也,然則先王以人之所不欲者賞,而以人之欲者罰邪?亂莫大焉。今子宋子嚴然而好說,聚人徒,立師學,成文典,然而說不免於以至治為至亂也,豈不過甚矣哉! .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
參考: |
|
註1: |
湯、武:湯,姓子,名履,又稱武湯、天乙、成湯,原為商族領袖,後來任用伊尹為相,滅掉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武,周武王,姓姬,名發,周文王之子,他繼承文王的遺志,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周王朝。 |
註2: |
譬之,是猶傴巫跛匡大自以為有知也_ ˙ 傴[yǔ 音宇]:駝背。 匡[wāng 音汪]:通“尩 [wāng 音汪]”,骨骼彎曲的殘疾人。 跛匡:此指從事迷信活動的殘疾人,與第九篇的“跛擊”類似。 大:一說是“而”字之誤。 ˙ 拿它打個比方,這就好像是駝背的巫婆、瘸了腿的殘疾人狂妄地自以為有見解一樣。 (資料來源: http://www.ziyexing.com/) |
註3: |
中國古代的肉刑是什麼?廣義的肉刑,指括黥(刺面並著墨)、劓(割鼻)、刖(斬足)、宮(割勢)、大辟(即死刑)等五種刑罰。起源於「殺人者死,傷人者創」的原始同態復仇論。至夏商周成為國家常刑,有三典五刑之說,秦及漢初相沿不改。 狹義上的則指死刑以外的其他刑罰。以其侵刻肌膚、殘害人體,故名肉刑。《荀子·正論》:「世俗之為說者曰:治古無肉刑。」所謂「治古」,指的是堯、舜太平盛世。《漢書·刑法志》:「禹承堯、舜之後,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湯、武順而行之者,以俗薄於唐、虞故也。」這是說,肉刑始於夏、商、週三代。漢文帝在位期間,先後廢除了肉刑中的墨、劓、斬左右趾(實即剕刑)和宮刑,被後人譽為「千古之仁政」。自此以後,肉刑基本停用。魏、晉以後,雖屢有恢復肉刑的議論,但終未被採用。當然,使用肉刑的個別事例還是有的。 (資料來源: 時光網) |
註4: |
[注釋]_剕[fèi 音廢]:砍掉腳的刑罰。剕,原作“菲”。 對:當為“䋽”字之誤。䋽[fěng 音諷]:䋽履,麻鞋。 (枲(ㄒㄧˇ):《說文》麻也。) [譯文]_「治理得很好的古代社會沒有肉刑,而只有象徵性的刑罰。用黑墨畫臉來代替臉上刺字的黥刑;割鼻子的劓刑,用系上草制的帽帶來代替;閹割生殖器的宮刑,用割去衣服前的蔽膝來代替;砍掉腳的剕刑,用穿麻鞋來代替;殺頭的死刑,用穿上红褐色的衣服而不做衣領來代替。治理得很好的古代社會就像這樣。」 (資料來源: http://www.ziyexing.com/) |
註5: |
參閱-13文選13-16形勢圖【大雅講義 網址_ http://www.jackwts.tw/】 |
註6: |
1. 伐皋_ 今本作「代睪(一ˋ)」 2. 皋:通“鼓”
[drum]。如:皋鼓(大鼓名);皋陶(鼓的木框) 《說文》从本从白。禮祝曰皋,登謌曰奏,故皋奏皆从本。本,進趣也。《周禮·春官·樂師》詔來𥌒皋舞。《註》皋,告之也,告國子當舞者舞也。(資料來源:漢點) (瞽) |
註7: |
丹朱:堯的兒子。名朱,封於丹淵,故稱為「丹朱」。因其不肖,故堯禪位於舜。 |
註8: |
◎逢蒙:人名。古代射箭的能手,是羿的弟子。或稱為「蜂門」、「蜂蒙」、「逢門」、「逢門子」。 ◎《孟子》逄蒙學射於羿。 (資料來源:漢點) |
註9: |
不能以撥弓曲矢中微:但不能以不正的弓、彎曲的箭,射中微小的目標。 |
註10: |
僔:《說文》聚也。引《詩》僔沓背憎。◎《按》今《詩·小雅》作噂。 沓:又重也。《詩·小雅》噂沓背憎。又合也。《揚雄·羽獵賦》出入日月,天與地沓。《註》言若天地相連合也。 (資料來源:漢點) |
註11: |
職:主要。 競:相競爭。 |
註12: |
有些史書,如《史記》《漢書》說項羽掘秦始皇陵,《漢書》:「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大師至其下矣。項籍焚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球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水經注·渭水》記載:「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作物不能竄,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 |
註13: |
鉅同詎,莊子每以庸詎連文,豈鉅知,猶豈知也。古人自有複語。 庸詎:反問的話。猶豈、何。莊子.齊物論:「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 |
註14: |
宋鈃先生說:“人的本性,要得很少,但現在的人卻都認為自己的本性是想要很多,這是錯誤的。”(資料來源: http://www.ziyexing.com/) |
按:墨子嘗謂「言必立儀,言而無儀,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是謂之本之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是謂原之者。「發以為刑政,而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是謂用之者。這便是所謂三表,亦即墨子之辯證法也。今觀荀子之非難宋牼見侮不辱之說也,如云:「凡儀,必立隆正」,非即墨子之所謂言必儀者歟?如云:「先王之分,榮辱是也」。非即所謂本之上古聖王之事者歟?如云:「此五基者,亦以人之情為不欲乎?」非即原察百姓耳目之實者歟?然則荀子之非墨翟,殆亦有如彼鄭駟歂(ㄔㄨㄢˊ)一般,殺鄧析而用其竹刑了(見《左傳˙定公九年》),姑舉此一例,是最顯著的,餘可類推。 (資料來源: 商務書局荀子課本熊公哲註釋)
◎(墨子: 卷九: 非命上) _然則明辨此之說將柰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儀,言而毋儀,譬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然而如何去明加辨析這些話呢?墨子說道:「必須訂立準則。」說話沒有準則,好比在陶輪之上,放立測量時間的儀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之分了。所以言論有三條標準,哪三條標準呢?墨子說:「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實踐的。」如何考察本原?要向上本原于古時聖王事跡。如何推究呢?要向下考察百姓的日常事實。如何實踐呢?把它用作刑法政令,從中看看國家百姓人民的利益。這就是言論有三條標準的說法。 (資料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