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
觀眾生品第七 |
20-07 |
大雅講義 網址_ http://www.jackwts.tw/ |
大 道 普 傳 |
佛 光 普 照 |
||||
研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
1.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燄,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註2) 1.1 如無色界色,如燋穀芽,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註3) 2.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3.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註4)「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何謂為捨?」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4.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又問:「云何行於正念?」答曰:「當行不生不滅。」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註5),(註6) 4.1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答曰:「身為本。」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5.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天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爾時,天問舍利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6.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舍利弗言:「不復以離婬怒癡為解脫乎?」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婬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婬怒癡性,即是解脫。」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則於佛法為增上慢。」 7.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瞻蔔林,唯嗅瞻蔔,不嗅餘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7.1 舍利佛!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說六波羅密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絃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周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為皆來,廣說諸佛祕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 8.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 8.1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8.2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 9.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恆河沙,皆謂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曰:「無所得故而得。」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10.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諸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 .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
|||
參考: |
(資料來源: 靝巨書局維摩詰經的啟示) |
註1: |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我們的心包含十個法界,最高的有「佛、菩薩、聲聞、緣覺」四種聖者,還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種凡夫,四聖六凡同在一顆心,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十法界」在哪裡?在宇宙世間,也在我們的心裡。每個人都有一個真如佛性,只是被無明煩惱覆蓋,讓智慧的光明顯現不出來。學佛修行,便是要開採心中的佛性寶藏,願意直下承擔「我是佛」。 黃檗希運禪師 _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檗(ㄅㄛˋ)] 1.
佛與眾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如大日輪照四天下,日升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時,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佛及眾生、心亦如此。 2.
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河沙劫,終不得菩提,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即心是佛。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 3.
華嚴經.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第十六》「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若能如是解,彼人見真佛。」 4.
心是本體,是自性,能現一切相,包括精神、物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性相不二,性不離相,相不離性。 5.
能現之心在佛,在眾生本是一樣的,完全無差別,亦無欠缺。惟因迷悟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佛是覺,起的作用的智慧、願力;眾生是迷,起的作用是煩惱、業力,煩惱與智慧是一不是二,業力與願力亦如是,故言煩惱即菩提。重點在轉,能徹底轉迷為悟,即能成佛。 6.
《地藏經.地獄名號品第五》「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因業力與願力之大等同,故眾生心不肯轉,諸佛亦無可奈何。非是諸佛不慈悲,不救度苦難眾生。 |
註2: |
譯&啟示_ 眾生現於世上,時而人,時而畜牲,時而張家,時而 |
註3: |
譯&啟示_菩薩視眾生本非眾生(本是佛),眾生本不能度,因暫時迷失,只好渡化之。 眾生_他的本性便是原來佛。佛本來不應該淪為癡迷的眾生的,只好勞煩佛菩薩將些如幻如化的眾生,視為可見可得,因此權其名為「眾生」。 |
註4: |
『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_ 菩薩之所作所為均因悲憫眾生,願個個離苦得樂,故努力積集功德,均非為自己設想,而是願與一切眾生共有共享的。
◎菩薩通達三輪體空(空心_不念所施之人);空物_不計所施之物;空我_不恃能施之我),不著所做的功德相,以此功德迴向一切眾生,與諸眾生共有,即為菩薩所行之悲。(與人樂稱慈,拔人苦曰悲.) |
註5: |
(1)
『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_ 菩薩修行度人先度己,利他亦即利己,那麼,菩薩本身面對生死大是時,當憑藉什麼,方能令他不畏生死呢? (2)
『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_ 菩薩想在生死的路途上,若要久處而不畏懼,就當憑著自性如來之功德(自力)以及十方諸佛所修之功德(他力),將兩力精進,勇往直前,力證菩提,自己能操縱生死時,則眾苦自然消除,怖畏自然化為烏有了。 (3)
『云何行於正念?』_ 正念能除煩惱,故然是不錯的,但如何方是修行正念的方法呢?
(4)
『當行不生不滅。』_ 凡起了生滅的妄念,便會失去了正念,故欲正念,則必須心無妄念,無妄念即無生滅,無生滅便是不生不滅,故菩薩當以空性的平等心,行正念的不生不滅。 |
註6: |
本段啟示_蓋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眾生卻是應業來流浪生死。人本不欲生,卻忽然生在世;且本不願死,卻不覺死期至,更何況人無法預料死後的狀態,自然要怕死了,現在來討論如何對生死無所懼。那便是要『依如來功德之力』,蓋自性佛便是如來,唯有讓自性佛能功德圓滿,方足以自控生死,隨時可以乘願而來度化眾生。菩薩的心願在於度脫一切眾生,使人人均能除煩惱,化阻緣為助緣,而除煩惱業惑的基本方法便是「正其念」。而簡明的不生不滅法便是「惡念不生,善念不滅」。此與鳥窠禪師告訴白居易的詩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正不謀而合,前呼後應。如此內心清淨,不與一切煩惱姤染相應。如此,便能斷煩惱、了生死,永遠與佛同住了。 ◎眾善奉行_元和年間(806--820年),著名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聽到了鳥窠禪師的大名,就去拜訪他。 白居易見禪師住在樹上,便說:「禪師,你住的地方,太危險了。」鳥窠卻回答:「白太守比我更危險。」白居易心中感到奇怪,忙問:「弟子官位在身,為國家鎮守山河,有什麼危險呢?」鳥窠禪師回答:「正因你官位在身,所以才終日忙碌,昧了靈性。一個人昧了靈性,這還不危險嗎?」自居易一聽,知道禪師是在講佛教的大道理,便接茬問道:「禪師,佛法大義,簡要言之,是什麼呢?」鳥窠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大笑道:「這句話,三歲小孩也知道,也會說。」鳥窠回答:「三 歲小孩雖會說,八十老翁不會做!」白居易一聽,歎服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