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

見阿佛品第十二

20-12

大雅講義 網_ http://www.jackwts.tw/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簡述_

˙       閦譯為無動,位居於東方世界,照理而言,東方有動的象徵,有如四季中的春天,萬物復甦,群草生氣勃勃,春神帶給大地欣欣向榮。為何東方的閦佛其意義為「不動」呢?此正意味著佛於群動之中,不為群動所動,達乎動而不動,無動而無不動的境界。

 

1.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1)。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2)。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3)。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

1.1    不一相,異相,不自相,他相,非無相,非取相此岸,彼岸,中流,而化眾生。(4)觀於寂滅,亦不永滅彼;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無無明,無名無相,無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5)

5.1    不施不,不戒不犯,不忍不,不進不,不定不亂,不智愚,不誠欺,不來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6)。非福田,非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得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2.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維摩言:「汝所得法沒生乎?」舍利言:「無沒生也。」 「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於意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舍利言:「無沒生也。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舍利沒者為虛誑法,壞敗之相;生者為虛誑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3.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舍利言:「未曾有也!尊,是人乃能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維摩語舍利:「於意何?日光出時與合乎?」答言:「不也。日光出時,則無眾。」維摩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維摩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不與愚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耳!」 

4.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眾。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告維摩詰言:「善男子!為此眾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 

5.        於是維摩結心念:吾當不起於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天等宮,諸菩薩聲聞之眾,城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諸妙蓮華,能於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升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持華,示一切眾。作是念已,入於三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 

5.1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餘天人,俱發聲言:「唯然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神力所作。」其餘未得神通者,不覺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如本無異。

 

6.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見。」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現此妙喜國時,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多羅三三菩提心,皆願生於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時妙喜世界於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已,還復本處,舉眾皆見。 

7.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唯然已見,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結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諸眾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復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則為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則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有如來;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則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為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多羅三三菩提記。」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參考:

 (資料來源: 靝巨書局維摩詰經的啟示)

 

(ㄔㄨˋ)《集韻》初六切,音。衆在門中。
又《玉篇》衆也。出字統,釋典有阿閦。《正字通》阿閦,佛名。見釋藏。按華嚴經,彌陀經,東方有阿閦鞞佛,音釋云:閦,初六翻。阿閦,此云無動。鞞一
𣬉
又阿閦,淨名。經: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疏:阿之言無,閦之言動。
又法華經: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一名須彌頂。六書故,閦,初六切,引孫愐曰:衆也。類篇曰:衆在門中。同文舉要,屋韻,閦與衆同。出佛書,合閦衆爲一。或曰訓衆。當从衆,不必別作閦。書故舉要無確證,閦字經史不載,闕可也。字彙音初,譌作闌。謂閦同闌。皆非。

˙     (𣬉毘,毗)

1:

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_我觀自己的主人翁(實相)與觀佛的法身係相同的。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爾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欲證真身,不可向外求,覓亦不可得,唯有反身自照,便見得真我。

2: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_所觀知法身佛,過去世無始的(前際不來);未來是無終的(後際不),且徧滿法界而本無形相的(今則不住)。故為了讓眾生了解「法身」之真諦,先就三來解說。不管過去的過去(前際)及未來的未來(後際),以及剎那間不時在變化的現在(),如來法身均不離一切法,須臾均不離的。

3:

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_ 要觀自性佛,不可從五中任何一蘊去觀出。先就「色」論,不能從形色、物質上去觀佛性;亦不能從形色、物質上去觀自如;更不能從形色、物質上去觀自性。佛應身觀於世,雖與凡夫同具足四大(水火風土),但其法身則非四大組成,而是如同虛空一般的徧滿法界的。

4:

不一相,異相,不自相,他相,非無相,非取相此岸,彼岸,中流,而化眾生。_佛為度眾生,以千百億化身應於,故不是只有相。然其清淨的本體只有一個,故沒有第二相。佛已遠離人、我、法相。所以沒有自相,而其法身體寂,不便隨緣,故沒有他相。佛以好之相,但不住涅槃,因此不是無相。佛性如虛空,不生不死,所以沒有取相。佛不偏於有的生死此岸,也不著於空的涅槃彼岸,不著於有無的兩岸,也不住中流的中道,本乎此心懷來度化眾生。所以由上知,佛執一、不執異,亦無他相、自相的分別心。佛視煩惱、生死、涅槃三無差別,故不似凡夫耽於生死,不似二乘欣於涅槃,肯在任何一種情況下,盡未來際來度化眾生,助眾生個個均證無上菩提。

5:

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_佛之法身遍一切方隅,不在固定一處,亦不離一切地方,即所謂無在無不在。佛法身為生變化的有為法,能常住涅槃,故非有為;又佛能應跡三界,示現生死,故非無為。故佛之法身是不用言語來宣說,亦無法用相貌去表示的。

6:

不來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_佛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既無來去的活動,故無有出出入入於生死涅槃之感。總而言之,法身清淨,離諸名相,非語言文字所能議說的

參考_

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中尊毗盧遮那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