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章句講義

經一章()

21-03-01

大雅講義 網http://www.jackwts.tw/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3(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第三堂課之一) n1.1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經一章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能靜,靜而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意誠,意誠而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課文_

講師講座_

o     中庸_體,.  大學_用,. 有體才有用,有體來講用,是非常得體. 德是我們要做出來的、要表露出來的,所以大學就是如何把自己的行為流露. 大學分經一傳十,共十一章. 經是孔子之言,傳為曾子引申孔子之言.我們現在探討大學,大家要有一個清楚的概念,中庸講道,大學講德.大學是初學入德之門,所以大學非常重要.

 

一、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意誠,意誠而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

˙     人出生有兩件事是帶來的_

(a).我們的出生,u於未生之前,氣累世因果、業障、冤親債主所合成. 同樣的家庭、同樣的父母,為何兄弟個性差這多,簡單說是因為不同.在未出生之前就受到氣的限制. (:限制) [:另可參閱18道德經講義18-33-27之壹、1. 首頁]

(b).案例:講師曾經教過雙胞胎,父母都是教授,孩子出生於美國,小孩的母親一直很懷疑,跟老師說:我這兩小孩,養育、受教的環境完全相同,為什麼現在相差很大.講師反問這位母親:您說呢?這位母親說:我沒有答案.講師說:是因為氣不同.但是這位母親聽不懂.說:氣是什麼?講師說:你的小孩於未出生前,受到累世因果、業障、冤親債主所,這就是氣.但是靈魂不滅、靈性不滅,是累世生死輪迴來的,而輪迴中伴著因果、業障、冤親債主氣.

(c).我們的出生,v物慾所蔽於既生之後.

     在道學上來說,稱為uv物蔽.真修道者千萬不要被物慾所蔽.那出生之前的氣,能怎麼辦呢?氣可用你的功德抵消.所以沒有功德的人,對氣就沒法度啦!

˙     有些人說,為何修道到現在自己都沒有什麼改變、沒有什麼進步?是因為「盈科而」,你尚未盈科(:就是你欠人的,比喻窟窿),也就是說科未盈,欠人的尚未還清.即是你的累世因果、業障、冤親債主,未還完,未將科補滿,要用功德將「科」補滿後就會更順事.俗謂:欠錢還錢.. [盈科而:請參閱18道德經講義18-41-35首頁 ]

˙     我們出世做人,已經受氣,若再受物慾所蔽,請問你要用什麼還?所以真修道者千萬不要被物慾所蔽,你才有機會做功德來還氣,才能盈科而.

 

1.    物格而后知至_

(1)  物格將物去除.(格:去除)

(a).   自性所無四心物(痴愛)要拿掉,一定不能留.

˙     目不容塵,齒不容一芥_ 非其本有.

˙     我們的心性裝了多少本性所無的事、物,你知道嗎?你懂嗎?非其本有的,一定要拿掉.

(b).   生活上所不必有. 例如逛百貨公司,沒有買任何東西,因為裡面的物品都是我生活上所不必要的,不是我不喜歡,而是買回去用不到,又空間,都借放在百貨公司.

˙     物誘人很厲害,加上人心又不知足.這下慘了,會被物質誘拐得神魂顛倒.大家想想,自己的衣著、鞋子,有哪些是多久沒有使用了,但總覺得還差一件.

(c).   所以物之誘人無窮人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 反躬:反省、檢討.)

˙     大家記一句話,物格正如拂塵,物如果不,自性蒙.烏雲密布遮住太陽,不是太陽沒出來.沒有用的東西你若沒把他去除,你的自性無法流露.所以很喜歡物質享受的人,是很難修好道的,因為自性常被物慾蒙蔽.格,自性蒙污.

˙     在世間,若欠人錢,未還清之前,債主會常來討債,把錢還清債主就不會來了.同樣我們的氣,是冤親債,此債不能用錢還,要用我們今世的功德來抵消業障,將「科」補滿後,才能盈科而進,才能順利修道.

˙     今日修道,千萬要犯物慾蔽於既生之後,否則你的修行路將會很艱苦.所以修道人生活要少私寡慾(_基本生活有夠就好),食衣住行簡簡單單,今天大家來聽課穿制服最漂亮.

(2)  物格而后知至,物不貪之後,你就產生智慧.修道很重要的是智慧.只是眾生的智慧被物慾蒙蔽.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異西方.(三毒是下地獄的原因,心中想要占為己有的是貪,得不到的心中有恨是嗔無法實現的是痴)

˙    知至_產生智慧,你的智慧就發露呈現。所以物格,將自性之蒙塵拂除,你的自性就能光明.故無論如何不要作物奴卡奴屋奴.

2.    知至而意誠_

(1)  天賦於人的本體.    天賦於人的本能.

(2)  不誠無物,誠則物我同體.他跟我做朋友很誠,表示兩個人心連心,是一體的.所以我們今天的修道士,一定要跟 老連心.

3.    意誠而心正_ 正:不偏.

4.    心正而后身修_

(1)  有正八條目、反八條目. 現在講的是反八條目.

˙     八條目:格致(格物、致知)、誠正(誠意、正心)、修齊(修身、齊家)、治平(治國、平天下).

˙     反八條目:物格、知至、意誠、心正、修身、家齊、國治、天下平.

˙     回教的經,可蘭經(穆罕莫德),很嚴苛. 回教國家在海關查出你的行李,有飛機上贓物,他們的法律,小偷要切手指頭.有一個小偷說:我的手指頭無罪,罪在心.所以修道修心,治人治.

˙     身者心之器,你的身發露出來的行為、言行,是內心所工具(:就是六根).譬如:口說是非,不是嘴不好,是心不好.所以我們修道要修心,我們的心修的正,那你的行為就正.眼就會非禮勿視,耳就非禮勿聽,口就會非禮勿言,手就會非禮勿動,故六根皆是聽心在指揮.

(2)  心正行為就不會偏. 我們今天求道,恭喜什麼?恭喜我們現在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_本無差別).你的心是佛,你的六根也一樣是佛.

明師一指,你的心性_

六根ð

(1)

佛景

佛語

佛音

佛味

佛事

佛境

[:另可參閱24成聖成24-06首頁]

˙     一般人,喜歡串門子聽是非、講是非,變成是非人,大家多聽經典是法喜的.

5.    身修而后家齊_

(1)  我們現在是「在家修」. 不正,下. 身教重於言教;言教者_

˙     案例_講師的孫子跟他爸爸媽媽說:我很怕阿公.講師的兒子媳婦就說:阿公也不啊!講師的孫子說:阿公不是.阿公跟我講事情,不像爸爸媽媽用罵的,而阿公都跟我們道歉,所以我最怕.因為講師的孫子成績退步,講師說:你們成績退步,阿公要負很大的責任.此時講師孫子睜大眼睛看著講師,在想:阿公接著要講什麼.講師接著說:阿公較忙,在家時也要休息、看書,比較少關心你們的功課,所以你們成績退步,阿公要負很大的責任.因為阿公疏於指導你們.如果阿公多一點時間來關心你們的功課的話,可能成績不會退步那麼多.講師對孫子都是用緩和的語氣講,所以在講師孫子的內心上,是怕阿公,但不是畏懼.所以講師的孫子是怕阿公跟他道歉,並不怕父母的責罵.故你能跟子女道歉,這個教育的力量是很大的.不要責罵子女,要先罵自己.罵自己是最好的教育,批評自己是最高的學問.

˙   現在的爸爸媽媽是拜託子女讀書,講師是拜託他的母親,讓他多讀一些書.

(2)  身教者從,以身作則,他會服從;言教者,跟你產生爭執、爭辯.所以身修要用身教,不要用言教.言教者,是失敗教育;要以柔克剛,要以身作則,互相效法、互做模範,則家齊.

6.    家齊而國治_

˙     一家仁,國興仁;一家讓,國興讓,其機如此.就是說:一家仁、一家讓,它的重要性很大,影響很廣.

7.    國治而天下平_

     大學概述:大學經一章分三綱領、五步工夫、正八條目、反八條目、本末、終始、先後、厚薄,共32綱目.

二、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_ (2)

1.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_

(1)  天子:古時皇帝(:萬人之上).現指道士(:濟民的人).  庶人:凡夫俗子.

˙     各位前賢,能來道場中,我們感到天恩師德,這次開班有相關的未來輔導員,他們在別的場所上課,都是全省各地來的,都是年輕的一輩,這些將來是我們修道場的精英.

˙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凡是出世做人,不管職務高低大小富貧.

2.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_

(1)    很深萬數之始,零空位數,補足空位.例如:3200023.

˙     現在不以數目字來說.真理、自性、道、佛.

孔子本來要將道的傳承給賜.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而識(ㄓˋ)之者?」對曰:「然,非?」曰:「非也!予以貫之。」  (ㄖㄨˇ),你.  :.  :強記. 子貢啊!你以為老師的學問學很多很多,是強記下來的嗎?」子貢說:「對啊!難道不是嗎?」子曰:「錯了.我是用真理、自性、道、佛來貫的,我不是要教你學問,而是要教你天命,我是有天命(:).  [本段可另參閱18道德經講義18-28-22首頁 ]

       :指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衞人. 有些經典寫衞賜:衛國的子貢.孔子周遊列國,80%之經費,是由子貢財施.

(2)      一貫道_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90分鐘)

參考:

 

1:

六根清淨:

又據法華經及涅盤經中說,能得六根清淨,便可六根互用,所謂六根互用,那是說,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備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見色,也能聞聲、嗅香、嘗味等,耳能聞聲,也能見色、嗅香、嘗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樣。

六根清淨了,就能六根互用,這在一般的讀者看來,難免會說這是神乎其神的神話。事實上,我們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就是說,我們利用六根而執取六塵,六塵充塞了六根,障礙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塵的奴才,也習慣地成了六塵的應聲蟲,色塵來了,眼根應付聲塵來了,耳根應付,香塵來了,鼻根應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樣。

如果不是這樣,如果六根執六塵,六根不受六塵的支配與誘惑,那麼,六根就從六塵之中得到了解脫,解脫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這個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淨的六根,因為自由的六根雖然仍與六塵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塵的引誘而造生死的染污之業,所以稱為六根清淨。(網路資料)

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貪與,是由無明──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痴」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網路資料)

2:

厚薄_ 參閱 [08傳習錄08-17黃省曾錄之27.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