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章句講義

傳五章()

21-06-02

大雅講義 網http://www.jackwts.tw/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6(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第六堂課之二) n1.1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傳五章(五)釋格物致知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朱子補文: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格物,此謂知之至也。】

(呂祖孚帝君於民國36年在西乾元堂補):

3.     是故君子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

4.     故心物自蔽,身物自染。格心物者,復性初也;驅身物者,覺心源也;性心身者,一貫也,三者之不可離,猶植根本之不可分矣!性心居內曰自覺焉。行著外曰覺人焉。故內聖外王之功,豈可缺哉。

5.     物滋蔓,莫不自蔽己性焉。故聖人慎心物於隱微之間者,心物未動也。雖未動而持之慎,則心物終無矣!心物終無則至性常皓至性常皓則即復性初也。

6.     身物昭著,莫不自染己心焉,故賢人軀身物於昭著者,以其心物未慎於隱微也,心物慎於未動之間,貪瞋癡愛遂焉,而現於言行矣!此謂之身物昭著者也。故軀身物者,即曰覺心源也,心者易動,深恐始勤終懈,是病焉,則身物復昭著矣。如能始終覺心,則亦漸趨於覺性矣!及其成功一也,此謂物格,不可以致其知

7.     所謂誠其意,在致其知者故心物未發謂中和。良知性也,心物即發謂動機紛乘意也,是以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以復其良知,而於至理矣。

8.     故格其心物,以致其良知者,內聖功也。聖足而後,則意不誠而誠矣,心不正而正矣,雖序有四,實則二焉,以其心意儲諸一身,故亦列內聖之功矣!此謂知不致,不可以誠其意

 

壹.      前言_

1.    講師說故事_ 秦始皇採用宰相李斯焚書坑儒政策,在咸陽活埋460讀書人.他說,讀書人、看書人,有推翻君主的力量,集天下富豪十二萬戶,在咸陽監管,他以為這樣就可以平定天下.秦始皇派徐福(_徐市),他說東方有可煉仙丹,帶童男童女各3000。到東方一個仙(_日本),取長生不老的仙丹. 日本到現在還崇拜徐福.日本人的祖先來自中國,後來,煉不了仙丹,不敢回國.結果沒回中國,成了日本人. 秦始皇50歲在河北(齊國)巡視路上死亡,其大體運回咸陽.(地圖可參閱13文選13-16首頁 )有人預言:亡秦胡也,以為是塞外之胡人,所以修築長城,其實亡秦者是第二子胡亥.

2.    傳五章是在給大家如何自己去修持.

 

貳.           課文_ (0:07:02)

4.        心物自蔽,身物自染格心物者,復性初也;驅身物者,覺心源也;性心身者,一貫也,三者之不可離,猶植根本之不可分矣!性心居內曰自覺焉。行著外曰覺人焉。故內聖外王之功,豈可缺哉。

˙     心物自蔽:心物是自己遮蔽自己的,是自己引來的. 四心物,是統攝人間一切痛苦煩惱的根源.

˙     自性(不動)_

 

˙     我們這次修道是先得後修,得到什麼?得到自性本體.就如寄信知道地址;取水知道水源. 紅陽期是先修後得,不明本體,就如寄信不知住址,汲水不知水源.

˙     有人問虛雲老和尚,你出家,弟子有多少人有成就._ 虛雲:江波釣盡,不遇金鱗.(也就是說虛雲老和尚的弟子,沒有一個成道,因為他們是先修後得)

˙     我們雖然先得後修,但是人有一缺憾,得到就不稀奇.

(1)  痴愛,都是你自己拿來遮蔽自己的,沒人害你.  心物:四心物.   蔽:遮蔽.   身物:酒、色、財、氣.

(2)  心物自蔽,身物自染,都是自己去染著到的.所以我們自己要格心物驅身物,這才是恢復自性本源的第一步而已.

˙     佛堂是一個很神聖的地方,要拿掉貪嗔痴愛、酒色財氣,再進來.

˙     林肯總統說:人到40歲要對自己的面貌負責.(1)

˙     我們修道人也一樣,在面貌上,亮出你修持的境界(:氣質、道氣).你的行為,表示你的心.不異空,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流露出你的氣質、道氣.所以我們一貫道的道親,要對自己的面貌、談吐、行為負責任.要怎麼做呢?格心物驅身物.因為心物自蔽,身物自染.講師說:各位前賢,要謹慎小心,自己去悟,如何復性初覺心源.

(3)  性心身者,一貫也,三者之不可離_ 性心身貫在一起,不可分.  有些人說我只是嘴有些壞,但心好.亂說,這是不可的,這樣說只是自己安慰自己.  性:天賦的本源.   心:性之動.   身:流露在外的行為發露之六根.

˙     性心身是一貫的,六根是發露在外的行為,心好而嘴壞(:愛說是非、長短),是自欺欺人.

(4)  猶植根本之不可分矣!_ 就好像植物的根、枝、葉不可分.

˙     各位前賢慈悲,我們要多多走路,但要量力而為,因為腳底是人的第二心臟.人的腳無力,是不好的現象,就如同樹的根有問題. 培其本,末自茂.

˙     孚佑帝君之補述,不是提供講師資料,是提供修持者的自我反省.

(5)  心居內曰自覺焉。行著外曰覺人焉。

˙     :修道、行道.   :內聖、外王. 

˙     內外雙修,能自覺,則內性就會修好,則你的行為一樣好.故色空一致、一貫,所以修道修心. 自覺他,修道行道.

˙     病從口入,改變飲食,增加排毒-素食、生食、斷食(不是絕食,喝蔬菜、水果打成汁).(中藥、西藥)也是毒.

(6)  故內聖外王之功,豈可缺哉。

˙     內聖好外王就好_

˙     親:又通作新。《大學》在親民。《程註》親,當作新。

˙     菩薩的修持,六度萬行法,內聖重於外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只有佈施是外王,其他皆是內聖.

5.      物滋蔓,莫不自蔽己性焉。故聖人慎心物於隱微之間者,心物未動也。雖未動而持之慎,則心物終無矣!心物終無則至性常皓至性常皓則即復性初也。

(1)  物滋蔓,莫不自蔽己性焉。_  心物:貪嗔痴愛.

˙     蔓:蔓延,擴大.. 佛祖再三交代,世間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痴愛,心物自蔽、身物自染.

(2)  故聖人慎心物於隱微之間者,心物未動也_

˙     聖人的心,很偉大、很超然,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我也要做到.

˙       孔子很讚嘆顏回,子路有一天故意寫:天賜顏回一錠金;顏回就寫:外財不富命窮人._這個故事,鼓勵自己或別人都很好.(另可參閱:18道德經講義18-07-03首頁)

(3)  雖未動而持之慎,則心物終無矣! _ 無:不要讓它發露出來.

˙     湯之盤銘曰:「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湯王提醒自己的方法.而我們用適於自己的方式來提醒自己修行.

˙     無所不用其極_ 想盡辦法,控制自己. 修至如不動,很快的能老僧入定.

(4)  心物終無則至性常皓至性常皓則即復性初也。 _  :光亮.

˙     我們修道要修得很自然,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是要有功夫的.千萬不要誇耀自己已求道、清口、設壇很久很久,而是要你如不動的本體,常常要出現.

˙       三寶分三層_ j求道時,傳授的三寶. k行為三寶. l自性三寶. 你不起心動念,三寶都在.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68分鐘)98.08.02

參考:

 

1:

美國總統林肯在任內期間曾有一則令人深思傳頌的逸事,他的朋友為林肯介紹個人,說此人頭腦靈活、反應敏捷,足以擔當重任,但當林肯接見此人後,卻拒絕錄用。朋友探問原因,林肯說:我不喜歡他的臉。朋友訝異總統居然以貌取人,林肯語重心長地表示:一個人活到四十歲,就應該對自己的面孔負起責任。

很多人在知道這則故事後,都在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副臉孔,讓總統避之唯恐不及。以林肯觀察入微的閱人智慧,相信讓他搖頭的原因絕不在於相貌的美醜,恐怕此人展現出來的氣質風貌、舉止談吐和態度性格,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有句話說:相由心生,讓人動容的面貌往往來自善良慈悲的性情,所以,不必等到四十歲,可能每個人在明白事理之後,就必須懂得對自己外表負責。這不僅關乎到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也取決於你是否能走進對方的眼、親近對方的心。那我們該怎麼努力、如何改變呢?以下將從三方面來說:

1、端正儀表:

這裡所說的儀表,除了相貌外,還包括髮型、服裝和儀態。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都願意和衣着得體、整潔大方的人接觸。許多人以內在為重而穿着邋遢、不修邊幅,反而無法讓人更進一步地親近了解你。

當然,你不需花費大筆金錢穿戴名牌,不能在不了解自己身材優缺點下盲目模仿,更應學會在不同場合搭配不同服飾與裝扮。這些資訊只要勤做功課、多觀察多學習,一定會有不錯的成效。

2、注意談吐: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很多人反映在與人對談的過程中,對說什麼(what)內容,只有7%的印象,但卻有高達38%的記憶是關於對方如何(how)去表達、如何說出來。

語氣急促或喋喋不休,結結巴巴或口齒不清,態度扭捏甚或眼神飄,都讓人無法信任。而那些不卑不亢、自信莊重、談吐幽默、語氣懇切的人,最能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好印象。而在應對進退的禮節上,也要注意專心聆聽、不輕易打斷別人的話,更突兀追問敏感話題與別人不想回答的事情。

3、充實涵養:

日本文學家大宅壯曾說:男人的臉就是一張履歷表。當然,女人的臉也是一張用再昂貴精緻的化妝品都騙不了別人的完整履歷表。因為每一個人從牙牙學語、燦爛青春到中年歲月,這幾十年來做過的事、說過的話,閃光動人之處都點滴積攢於心,逐漸改變着我們的眼神嘴角。

所以,就從現在起,端正內心的思一念,唯有從內而外地改變自己,才能在時間淬下,透出如沐春風的氣質和修養。  (網路資料)

(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