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章句講義

傳五章()

21-07-02

大雅講義 網http://www.jackwts.tw/

石朝忠點傳師 主講_ 7(本講義小字體謹供參考) (第七堂課之二) n1

大 道 普 傳

首頁

佛 光 普 照

讀經典

法喜充滿

轉念頓悟

人間天堂

 

傳五章 釋格物致知

[呂祖孚帝君純陽大帝於民國36年在西京(西安)元堂補述]:

1.        所謂致其知在格其物者,心有所『貪』而性辟焉,心有所『忿性塞焉,心有所『痴』性蕩焉,心有所『愛』性遷焉。

2.        是以欲格其心物者,必戒貪慾則扶性辟為正矣!息瞋忿,則闢性塞為揚矣!消痴,則收性蕩為定矣!則挽性遷為止矣!

3.        是故君子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

4.        故心物自蔽,身物自染。格心物者,復性初也;驅身物者,覺心源也;性心身者,一貫也,三者之不可離,猶植根本之不可分矣!性心居內曰自覺焉。行著外曰覺人焉。故內聖外王之功,豈可缺哉。

5.        物滋蔓,莫不自蔽己性焉。故聖人慎心物於隱微之間者,心物未動也。雖未動而持之慎,則心物終無矣!心物終無則至性(自性)常皓,至性常皓則即復性初也。

6.        身物昭著,莫不自染己心焉,故賢人軀身物於昭著者,以其心物未慎於隱微也,心物慎於未動之間,貪瞋癡愛遂焉,而現於言行矣!此謂之身物昭著者也。故軀身物者,即曰覺心源也,心者易動,深恐始勤終懈,是病焉,則身物復昭著矣。如能始終覺心,則亦漸趨於覺性矣!及其成功一也,此謂物格,不可以致其知

7.        所謂誠其意,在致其知者故心物未發謂中和。良知性也,心物即發謂動機紛乘意也,是以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以復其良知,而於至理矣。

8.        故格其心物,以致其良知者,內聖功也。聖足而後,則意不誠而誠矣,心不正而正矣,雖序有四,實則二焉,以其心意儲諸一身,故亦列內聖之功矣!此謂知不致,不可以誠其意

 

前次課:

5.        .物滋蔓,莫不自蔽己性焉。故聖人慎心物於隱微之間者,心物未動也。雖未動而持之慎,則心物終無矣!心物終無則至性常皓至性常皓則即復性初也。

(1)       .

˙        幼兒之教_ 三歲定八十. 身教重於言教.

-----(第七堂課之結尾)- - -

壹.      前言_

第五章格物致知,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燒掉.以前沒有紙,用竹簡、木簡、木片、竹片,用皮穿洞,藏在牆壁裡面,到了漢武帝時,挖牆挖出來.穿簡的皮腐壞斷了,然後請了很多大學士、很有學問的人,一片片找出來補.我們現在讀經典,尤其儒家經典,你拿起來時,內心要很感恩.經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留下種樹的、相命的、養動物的,其他都燒掉.很多藏於牆與牆之間,要將散落的竹簡湊起來,是很難的.我們現在讀書是很幸運的.

 

貳.           課文_

(2)     故聖人慎心物於隱微之間者,心物未動也。雖未動而持之慎,則心物終無矣!心物終無,則自性常皓,至性常皓則即復性初也。_

˙     我們將來皆是聖人,現在是聖人預備隊,若將來沒有修成聖人,是很可惜的.

˙       慎心物於隱微之間,心物未動也_修道人要克己內性、謹慎小心.嗔痴愛即發、隱微將動未動,或起心動念時.因為聖人先機而動.(1)

˙     佛祖再三交代:三毒是墮落地獄的根源.佛家說成佛儒家說成聖道家說成道,都是同樣境界.皆要將貪嗔痴愛,將動未動之時.各位,修道沒那麼簡單,常常要克制自己,常守中,要守好,這是修道的工夫. 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_ 將動未動、起心動念之時,克己.

˙     講歷史只拿它的精神效法,越王勾踐曾是囚犯(:人被關在裡面),他會雪恥復國.回國後,臥薪嘗膽,引起全越國人震撼,一起奮發雪恥復國.我們現在是效法他們的精神,不是講歷史.

˙     我們修道缺點很多,怎麼辦?無所不用其極,想盡辦法,我要如何改,這是自我激勵,這個機會失去了便沒有.所以我們要未動而持之慎,則心物終無,故修道把四心物去除:痴愛.小孩是保留德,非德不(:這個家庭德不夠,是留不住的);大人是非欲不取.求了道,明師一指,因而佛性發露、顯現,你會接受講師講的內容.若未求道者,則反之.

˙     我們來佛堂是拂塵_

˙     太陽初升之光芒.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2).髮膚還父母之初,無稍毀傷,親之孝子. (父母給我們完美的身體)

天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心性還天之無稍欠缺天之孝子. (上天給我們完美的自性) 衣錦還鄉之時,要圓陀陀、光灼灼.

˙     父母全而生之:父母很完美的生你,沒有殘缺.

˙     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     天賦給我們的自性陀陀、光灼灼而我們來世間走一趟却殘破、剝落(3),真的是無顏見.

˙     用後天父母心,講先天心性.所以上面兩句是自度人很好的資料.

6.      身物昭著,莫不自染己心焉,故賢人軀身物於昭著者,以其心物未慎於隱微也,心物慎於未動之間,貪瞋癡愛遂焉,而現於言行矣!此謂之身物昭著者也。故軀身物者,即曰覺心源也,心者易動,深恐始勤終懈,是病焉,則身物復昭著矣。如能始終覺心,則亦漸趨於覺性矣!及其成功一也,此謂物格,不可以致其知_ 身物:酒色財氣.  病:通病.

(1)    身物昭著,莫不自染己心焉_ 貪嗔痴愛,在身上變成了酒色財氣,莫不自染己心焉..

儒門五常: 仁 義 禮 信 智

 

()

佛門五戒: 殺 盜 淫

˙     我們今天在家修,好好守住五常.

(2)    故賢人軀身物於昭著者_ 以前我們有沒做好的地方,趕快改正.

˙     稟拘於未生之前,物慾蔽於既生之後.所以我們修道要放下. 小鳥之下餐不知在哪裡,照樣快快樂樂飛翔.誰有看過,小鳥有餓死掉下來的嗎?

˙     佛家僧鞋有六個洞,放下六塵._低頭放下六塵.

(3)    以其心物未慎於隱微也_

˙     先機而做_人;見機而行_人;失機誤時_.

˙     這章心法_ 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

(4)    心物慎於未動之間,貪瞋癡愛遂焉,而現於言行矣.!此謂之身物昭著者也。_

˙     :貪嗔痴是統攝人間一切煩惱、下地獄之根源.

˙     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異西方.(性內照,自性常皓,把自性照顧好,常常與上天老溝通)

˙     同樣道理,家裡道氣好,種的植物會盎然,表示你的氣與植物溝通良好.

˙     中庸_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禛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龜,動乎四體。

(5)    軀身物者,即曰覺心源_

˙     各位,沒關係,我們不是聖人,不可能沒有過失,我們都會有無心的過錯.你有功德嗎?沒有罪過錯就很好了.因為我有罪過錯,所以我要好好修.故驅身物很不容易.

(6)    心者易動_ 心猿意馬.心如猿、意如馬,動不停、抓不住,要壓制.

(7)    深恐始勤終懈,是病焉_ :通病.

˙     聖人之道_ 教人易,治人難;出口易,躬行難;奮始易,克終.

˙     修道要有恆心毅力不可曝十寒(:做事沒恆心)始勤終怠(:奮始易,克終) .

(8)    身物復昭著矣_ 酒色財氣,又再次顯露出來;脾氣毛病,又發出來.

˙     講師說,他一有空就看書,講師女兒說他,一看書就如老僧入定.

˙     我們聽課,多做筆記,才會集中精神.

(9)    如能始終覺心,則亦漸趨於覺性矣_ 要行為昭著、德行很好,一定要覺性.

(10) 及其成功一也,此謂物格,不可以致其知_

˙     你是聖人也好、賢人也好,出發點不同、智慧不同、努力不同,最後結果是一樣的,成功一也,都可以歸根復命. (4)

˙     若心物、身物沒有革除,你就不能致其知,如同烏雲遮蔽了陽光.你的自迷昧,你的明鏡模糊;若自性凹凸明鏡不平.

˙     我們自性要光,明鏡就要凹凸,不讓烏雲、雲霧遮陽光.

.

無凡不養聖

無聖凡不順

聖凡如意

福慧雙修

(65分鐘)

參考:

 

1:

先機而動_

況衰極之世,百病叢生,即使有雨,而衰殘日極,生機日,亦不成世界矣。故人世不待衰極之世,天則先機而動,仙佛則應機而生,堯舜則道統首開,三教則鼎足相繼。佛傳真空,道傳妙有,儒則掃除聲色之化民,如毛之非是,必窮至無聲無臭而後已。夫如毛非至[或夫如毛之非是,離]聲臭全無,離氣也[參閱_24成聖成24-13-01叁、12(12.11)]

◎《子兵法》「兵貴神速」的「速勝論」思想主要是著眼於戰爭與經濟的關係角度上考慮。但是,要達到「速勝」的目的,就要求軍事指揮者必須先機而動,多謀善斷,善於抓住戰勝機會,速戰速決。這其中就蘊涵著一種非常重要的管理思想。現代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市場情況瞬息萬變,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無論是進、退戰略,「速」都是不可不考慮的因素,一時一刻之差,往往決定整個商業計劃的成敗。可見,無論在戰場上還是在商場上,「兵貴神速」都是不可動搖的鐵律。

2:

《禮記》《祭義》: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曰:「夫子之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善如爾之問也!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忘孝也

 

孝經:仲尼居,曾子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無念爾祖,聿脩厥德。』」(Source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3:

天賦給我們的自性陀陀、光灼灼而我們來世間走一趟却殘破、剝落,真的是無顏見.

  

4: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其他資料_

:「每一天,我都希望好好的做自己,選擇快樂。快樂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能力。笑看風雲淡,坐看雲起時,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這樣的自己,才能持續散發正能量,給予我也給予大家。」

禪定的功夫是 _ 眼見,心不亂;耳聽,心不煩.

現今修道要眼見心不亂、耳聽心不煩,六根是上天給我們的,不可棄而不用。

我們在五濁惡修行,要做到「眼見心不亂,耳聽心不煩」,制心於一處,這才是真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