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頓漸品第

23-08

大雅講義 網_ http://www.jackwts.tw/

 

自 性 自 渡

首頁

自 業 自 了

 

 

釋品題禪門中頓時解悟,與漸次修行,我們通常稱為「南頓北漸」,然倆者目的無非是善巧與權宜按個人根基不同而將「尊德行」與「道問學」次序調整,共證菩提覺路,然此兩宗門下徒眾不免好己心切而嫉謗對方,本品係對「頓漸」修持的解析,故命為頓漸品」。

 

1.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荊南 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一日,命門人志誠:「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

      禪學係不二法門,當直指「真心」,直證「真如」;真一切真,切中,真真直顯真如心,當下即是,無欠無餘,不添不減,便是「頓法」。

      若以行遠必自,登高必自卑的精神,又以明鏡塵埃的功夫,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去其心者,便是「漸法」。

2.          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常坐身,於理何益?聽吾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3.          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悟;今聞和尚一說,便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悲,更為教示!」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人?」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但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誠聞悔謝,乃呈一偈曰:「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師然之。

4.          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5.          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師曰:「自性無非、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志誠禮拜,願為執,朝夕不懈。

      一般學者所易犯的是落於文字禪,而不得真我,蓋真理所代表的「這個」「那個」其境界是「未說即是說了不是」尤其頓法之修者,便是依此機緣來接度的

´       【別注】_經典是天之言,即天的意思藉著聖人來闡述,天有很多事要眾生做,但眾生不知。數千年來,很多聖人倒裝下凡。什麼是經,經就是不離自性;什麼是典,典就是自性的行為所發。

6.          江西人,本姓,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行昌來刺師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座間。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悉無所損。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行昌稟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

7.          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和尚慈悲,略為解說!」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義不合經文。乃至為,終無二說。」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8.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甚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徧,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說曰:「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師曰:「汝今徹也,宜名。」禮謝而退。

9.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 氏子;年十三,自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杖打三下,:「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吾所見,常見自心過,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恨。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10.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服勤給,不離左右。

11.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  祖師滅後,會入京,大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於,是為「荷澤禪師」。)

    修行本不分年齡的,所謂「有志不在年歲高,無志枉費百年老。」年才十三歲的神會便知人「生死」為大,即早訪求明師,求指本來面目。自性處本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唯心會知之。當年世尊傳法迦葉,便只是那麼一個「拈花微笑」。

12.      師見諸宗難問,咸起惡心,多集座下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修行係一生一世的大事,然人受氣稟所拘,故心靈往往是波浪形前進,在低潮時,便有邪、魔叩門了,但懈怠之退心起,則根本最易動搖,若不加以挽回終不可收拾的。六祖有鑑於此,於此曉示眾徒能迷途知返,「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當下直往本性處下功夫,便是修行的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