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聖成佛

佛法在世間07

24-12-07

大雅講義 網_ http://www.jackwts.tw/

 

天 人 合

首頁

物 我 同 體

 

n1

121_格物致知

◎自性是佛,我有佛性,做任何事,都從自性流露出來.因為天理對良心,人在做,天在看。

為何運不好、做事不順?心暗。所以修道修心,把心修光亮,把道修好一點。

122_道不是用講的

◎道不是用講的,是要做出來的。修道要落實在生活中,不是看人修,在道場中還有很多前賢是在看人修。我們不要修人情道,不要修天機道,不要修沙盤道,要修自己的自性道,要多研究、多聆聽經典,『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要做道場中的審判者,誰修的如何如何,不是我們去裁判的,修道好壞的境界,是上天來裁判的,不是人在裁判的。

123_敢問心齋

《莊子》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1) 若,汝也。志,心之所之也。志,純一不離也。

(2)齋:內外清靜,吃葷濁,為素;心靈提昇,不著四相,口無兩舌、語、妄,則為清口,兩者合一方謂之「齋」。亦是〈人間世〉篇的要旨,亦為進德修業者的座右銘。

(2)德是內在的心性。如果為了名,這個純淨的德性便被破壞了,而不是真正的德。所以聽之以氣,實際上,就是不用耳官心官去聽也就是無聽。這是心齋的工作。

124_玄德

◎《莊子雪》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為也,天德而已矣。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

125_知道很好

◎形而上_道,不立文字(_離形相、離言說),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離形相、離言說的才是真修道者.修道千萬不要執著任何功德,要真修實煉,默默的做。

126_德配天地

◎《莊子》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於汋也,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於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127_以敬孝易

  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而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128_氣之聚散

◎《莊子》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

129_修道的目的在解脫生死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絕巧棄利,盜賊無有。_假聖、假智,假仁、假義,假巧、假利,這些都是人為的.似是而非,容易上當,不要被利用。

130_ 文字只是悟道的助緣

道本不可,不又不足以明道。故老子的道德經五千餘,怕世人落入文字障,故於其首直剖「道」的真諦不在文字,因文字只是悟道的助緣罷了

參悟空虛:空無之妙用即形而上之道,以空無為體,以有為用,「有」所以能利人,全賴於「空無」的發揮作用。故知天地之道,虛其中,故有陰陽之妙;聖人之德,虛其心,故有運用之妙。 道德經(11)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安化」、「相忘」另可參閱莊子06-06篇尾(11)資料。

131_

(_ 修養本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何以存身?何謂得志?

132_將文字經變為自性經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不積章是將道德經五千言歸結於「道,可道,非,常道」的定義上。道德貫徹在哪裡呢?「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理穴上不積不要再記著、執著這些言說、文字,將五千言融入自身的自性中顯現出來。

133_純素之

  純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之精通,合於天倫。(純素之道」專以守神,守之勿失,至於純熟,則形神合一而不相離矣。合一之精,無所不通,無為也而無不為,則神之運用流行克滿,與太和元氣所以主宰造化、自有倫序者脗合而無間矣。)

134_天地之委形

舜問乎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135_大學就是學大

◎今日求了道,對道有徹底了解嗎?接觸道、求了道、得道,有沒有徹底修道、行道,有無「窮其理(_有沒有徹底了解道). 所以說求道不一定得道,行道不一定有道. 因為你不了解道,不知不行,不行不知,實際做才知,行而後知才是真知.好好投入道場,認真做。

136_ 始乎故

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曰:「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於水,性也;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

137_庚桑楚

1.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大道已行矣。

2.是以生為本,以知為師,因以乘是非.

3. 今之人也,是與學同於同也。

138_

◎志之,心之,德之累,道之塞,此四者不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呂云:凡此諸累,不動蕩於胸中,則道集矣按:正靜則志不勃,虛明則心不,虛而無為者德之純也,無為而無不為者道之妙也)

139_為薪,火傳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養生乃生之所以生也,前薪雖盡,後薪以續,前後相繼,故火不滅也亦猶善養生者,隨變任化,與物俱遷,故吾新,夫時不再來,今不一停,故人之生也,一息一得耳。向息非今息,故納養而命續;前火非後火,故為薪而火傳,火傳而命續,夫迷忘之徒,役情執固。豈知新新不住,念念遷流,昨日之我,於今已盡,今日之我,更生於後。

140_萬物齊

萬物既然是齊的,那麽區別是與非就沒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沒有價值的東西。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無窮的境域,從而遨遊塵埃之外,這也就進一步說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