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註疏

外篇馬蹄第九

25-09

大雅講義 網_ http://www.jackwts.tw/

 

切 有 為 法

首頁

如 夢 幻 泡 影

 

 

 

 

1.       馬,蹄可以霜雪,毛可以風寒,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 〔注〕駑驥各適於身而足。〉 〔疏〕,齒也;,履;禦,;翹,舉也。夫蹄霜雪,毛禦風寒,草,渴即飲水逸豫適性,即舉足而跳,求乎造物,故真性豈願[90/157]馽皁馬服養之乎萬有參差,咸資素分,安排任性,各得逍遙,不矜不企,即生涯可保。〉 雖有義路寢,無所用之。 〔注〕馬之真性,非辟鞍而惡乘,但無羨於榮華。〉 〔疏〕義,養也,謂是貴人養衛之臺觀也。亦言:義,猶靈也。路,大也,正也,即正寢之大殿也。言馬之為性,欣於原野,雖有高臺大殿,無所用之。況清虛之士,淳樸之民,樂彼[91/157]茅茨,安,假使丹,於我何為。〉 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皁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 〔注〕有意治之,則不治矣。治之為善,斯不善也。〉 〔疏〕《列子:姓孫,名陽,字伯樂,秦穆公時善治馬人。燒,鐵炙之也。,謂翦其毛;刻,謂削其蹄;絡,謂著籠頭也。,謂連枝絆也謂約前兩腳也。,謂槽也。編木為椗,安[92/157]馬腳下,以去其濕,所謂馬牀也。夫不能任馬真性,而橫見燒剔,既乖天理,而死者已多。無心物,性命所以安全;有意治之,天年於焉夭折。〉 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飾之患,而後有鞭莢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注〕夫善者,將以盡其能也。盡能在於自任,而乃走作驅步求其過能之用,故有不堪而多死焉。若乃任駑驥之力,適遲疾之分,雖則足跡接乎八荒之表,而眾馬之[93/157]全矣。而或者聞任馬之性,乃謂放而不乘;聞無為之風,遂行不如臥;何其往而不返哉斯失乎莊之旨遠矣。〉 〔疏〕,銜也,謂以寶物飾於也。帶皮日鞭,無皮曰筴,俱是馬杖也。夫馳驟過分,飢渴失常,整之以衡,齊之以鑣轡,威之策,而求其以分外之能,故駑駘不堪,而死已過半。聖智治物,其損亦然。〉 陶者曰:我善治圓者中規,方者中矩。 〔疏〕範土曰陶。陶,化也,亦室也也,亦土[94/157]也。謂陶者善能調和水土而為瓦器也,運用方圓,必中規矩也。〉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直者應繩。 〔疏〕,曲也。繩,直也,謂匠人機巧,善能治木,木之曲直,叉中繩。〉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疏〕土木之性,之造物,不求曲直,豈慕方圓;陶者匠人,浪為否。〉 然且世世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善治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95/157]〔注〕以任自然而不加巧者為不善於治也,揉曲為直,厲習驥,能為規矩以矯拂其性,使死而後已,乃謂之善治也,不亦過乎。〉 〔疏〕此總舉前文以合其。然世情愚惑,以治為善,不治之為偽,偽莫大焉。

Ø     音執。【說文】絆馬足也【玉篇】絆也。【韓愈·祭柳宗元文】天脫馽羈  又【韻會】或作。【詩·小雅】之維之。【疏】在腹曰在後曰絆。絆,繫足也之謂絆,維之謂

Ø     (ㄗㄠˋ)餵食牛馬的食槽。

Ø     茅茨1、茅草蓋的屋頂。亦指茅屋。 2、指簡陋的居室。引申為平民巷。 3、用以謙稱自己的家。

Ø     以破甕的口為窗。比喻貧寒之家。禮記.儒行:「圭窬,蓬戶甕牖。」

Ø     圭窬(ㄩˊ)門,以荊枝編制的門。圭窬上尖下方圭窬指形狀如的小戶。比喻貧苦人家居住的簡陋。柴門小戶。語出禮記.儒行:「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漢.鄭玄.注:「門,荊竹織門也。圭窬,門旁也,穿牆為之如矣。」也作「竇」。

Ø     釋義為用朱漆塗柱或者朱漆的柱,借指華麗之居。

Ø     :房屋的柱子;(ㄐㄩㄝˊ):方形的椽子。柱子漆成紅色,椽子雕著花紋。形容建築精巧華麗。

Ø     (ㄅㄧㄠ)馬口中所含的鐵環。《說文解字·金部》:「,馬銜也。」

Ø     音月。【說文】車轅端持衡者。【論語】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Ø     鑣轡馬嚼子和馬韁繩。 南朝 宋 顏延之 《赭白馬賦》:“跼鑣轡之牽制,通都之圈束。”

Ø     否:有褒貶、評比、評定、評價、評介、評論等意思。詩經.大雅.抑:「呼小子,未知否。」

 

2.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 〔注〕以不治之,乃善治也。〉 〔疏〕然,猶如此也。《莊子》:我意謂善治天下,不如向來陶等也。善治之術,列在下文。〉 [96/157]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注〕夫民之德,小異而大同。故性之不可去者,衣食也;事之不可廢者,耕織也;此天下之所同而為本者也。守斯道者,無為之至也。〉 〔疏〕彼民,黎首也。言蒼生皆有真常之性而不假於物也。德者,得也。率其真常之性,物各自足故同德。郭象,性之不可去者衣食,事之不可廢者耕織,此天下之所同而為本也,守斯道也,無為至矣。〉 [97/157]黨,命曰天放。 〔注〕放之而自耳,非黨也,故謂之天放。〉 〔疏〕黨,偏也。命,名也。天,自然也。夫虛通一道,亭毒群生,長之育之,無偏無黨。若有心治物,則乖彼天然,直置放任,則物皆自足,故名曰天放也。〉 故至德之,其行填填,其視顛〔注〕此自足於內,無所求及之貌。〉 〔疏〕填填,滿足之心。顛,高直之貌。夫太上淳和之遂初至德之時,心既遣於是非,[98/157]亦忘乎物我。所以守真內足,填填而處無為;自不外求,顛而進於虛淡。〉 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注〕不求非望之利,故止於一家而足。〉 〔疏〕,徑;,道也。舟,船也。當是時,即至德之也。人知守分,物皆淳樸,不伐不奪,徑道所以可遺莫往莫來,船橋於是乎廢。〉 萬物群生,連屬其鄉〔注〕混芒而同得也,則與一世而淡漠焉,豈國異而家殊哉。〉 [99/157]〔疏〕夫混芒之世,淳和淡漠。故無情萬物,連接而共里;有識群生,係屬而同鄉縣;豈國異政而家殊俗哉。〉 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注〕足性而止,無吞夷之欲,故物全。〉 〔疏〕飛禽走獸不害,所以成群;蔬草果木不伐,遂其盛茂。〉 是故禽獸可係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注〕與物無害,故物馴也。〉 [100/157]〔疏〕人無害物之心,物無畏人之慮。故山禽野獸,可羈係而遨遊;鳥鵲巢,可攀援而窺望也。〉 夫至德之,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疏〕夫物邪為小人,履道方正為君子。既而巢居穴處,將鳥默而不分;含哺鼓腹,混群物而無異;於何而知君子,於何而辯小人哉。〉 同乎無知,其德不離; [101/157]〔注〕知則離道以善也。〉 〔疏〕既無分別之心,故同乎無知之理。又不以險德以求行,故抱而不離也。〉 同乎無欲,是謂素樸; 〔注〕欲則離性以飾也。〉 [疏〕同遂初之無欲,物各清廉;異末代之浮華,人皆淳樸。〉 素樸而民性得矣〔注〕無煩乎知欲也。〉 〔疏〕夫蒼生所以失性者,皆由滯欲故也。既[102/157]而無欲素樸,真性喪,故稱得也。此一句總結已前至德之美者也。〉 及至聖人, 〔注〕聖人者,民得性之迹耳,非所以迹也。此及至聖人,猶及至其迹也。〉 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矣;澶漫為樂,摘為禮,而天下始分矣。 〔注〕夫聖迹既彰,則仁義不真而禮樂離性,徒得形表而已矣。有聖人即有斯弊,若是何哉。〉 [103/157]〔疏〕自此已上,明素之德;自此已下,斥聖迹之失。及至聖人,即五帝已下行聖迹之人也。蹩,用力之貌。踶跂矜恃之容。澶漫是縱逸之心,摘僻是曲拳之行。夫淳素道消,澆偽斯起踶跂恃裁非之義,蹩夸偏愛之仁,為漫淫之樂,摘尚浮華之禮,於是宇內分離,蒼生疑惑,亂天之經,自斯而始矣。〉 純樸不殘,孰為犧樽白玉不毀,孰為珪璋〔疏〕純樸,全木也。不殘,未也。,誰也。犧樽[104/157]酒器,刻為牛首,以祭宗廟也。上銳下方曰珪,半此略舉譬喻,以明澆競之治也。〉 道德不廢,安取仁義〔疏〕此合也。夫大道之,不辯是非;至德之時,未論憎愛無愛則人心自息,無非則本迹斯忘,故《老經》云大道廢,有仁義矣。〉 性情不離,安用禮樂。 〔疏〕禮以檢迹,樂以和心。情苟不散,安用和心。性苟不離,何檢迹。是知和心檢迹,由[105/157]乎道喪也。〉 五色不亂,孰為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 〔注〕凡此皆變樸為華,棄本崇末,於其天素,有殘廢矣,雖貴之,非其貴也。〉 〔疏〕夫文本由相間,音樂貴在相。若各色各聲,不相顯發,則官商備散,黼黻無由成用。此重起卻證前旨。〉 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 〔注〕工匠則有規矩之制,聖人則有可尚之[106/157]迹。〉 〔疏〕此總結前義。夫工匠以犧樽之器殘淳樸之木,聖人以仁義之迹毀無為之道,為弊既一,獲罪宜均。〉   [(ㄅㄧㄝ ㄙㄚˋ)踶跂(ㄉㄧˋ  ㄑㄧˊ)黼黻(ㄈㄨˇ  ㄈㄨˊ)]

 

3.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馬知已此矣。 〔注〕其真知,乘其自陸,則萬里之路可致,而群馬之性不失。〉 〔疏〕,摩也,順也。踏也。已,止也夫物之喜怒,自天然,率性而動,非由偽。故喜則[107/157]交頸而靡順,怒則分背而踶踏,而馬之知解適盡於此,食草飲水,樂在其中矣。〉 夫加之以衡,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闉扼驇曼詭銜竊轡。 〔疏〕衡,轅前橫木也。,又馬頸木也。月題,額上當,形似月者也。獨也,睥睨也。,曲也。驇,抵也。突也詐也。竊,盜也。夫馬之真知,唯欣放逸;不求服飾,豈慕榮華。既而加以月題,齊以衡扼乖乎天性,不任困苦,是以譎詐萌出,睥睨曲頭綟扼,抵突[108/157]人。竊轡即盜脫籠頭,詭銜乃吐出其勒。良由乖損真性,所以矯偽百端者矣。〉 故馬之知而能至盜者,伯樂之罪也。 〔注〕馬性不同而齊求其用,故有力竭而態作者。〉 〔疏〕態,姦詐也。夫馬之真知,適於原野,馳驟過分,即矯詐心生,竊之態,罪歸伯樂也。〉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已此矣。 〔注〕此民之真能也。〉 [109/157]〔疏〕之,適也。赫胥,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蓋炎帝也。夫行道之時,無為之,心絕緣慮,安居而無所為;率性而動,遊行而無所往。既而含哺而熙戲,與嬰兒而不殊鼓腹而遨遊,將童子而無別。此至,民能如此也。〉 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縣仁義以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此亦聖人之過也。 〔注〕其過皆由乎迹之可尚也。〉 [110/157]〔疏〕夫屈曲折旋,行禮樂以正形體;高懸仁義,令企慕心靈;於是始踶跂好知而詐;經營利祿,爭歸而不知止。。聖迹之過者也。〉

Ø     (ㄌㄧˋ)古同“。扭;轉。

.